友言在先论文

友言在先论文

友言在先

徐拥军

“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着重强调了学术研究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学术研究的历史性,即以历史眼光把握学术发展的源流与脉络,以求对中国学术历史进程予以深入关注和深切解读;学术研究的时代性,即以发展眼光把握学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以求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学术研究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学史意识的觉醒与学科史观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法学、文学等诸多学科陆续将学科史研究作为重要课题,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科认同感和学科归属感,丰富了学术研究的整体面貌。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建肇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历经1949年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转型、1978年从“以阶级论为纲”到“以现代化为纲”的转型,以及当下从“以现代化为纲”向“以中国化为纲”的转型等重要发展阶段,彰显出中国档案学开始朝着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的道路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而在这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堪称中国档案学科奠基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档案学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档案学的重构与渐进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档案学科体系和档案高等教育体系的探索和确立时期。这一时期,以曾三、吴宝康、裴桐等老一辈档案学理论家和实践家为代表的档案学人群体十分重视对实践经验的研究、重视应对本土化的挑战、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在档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其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永远值得后学敬畏。也正是在这一学科体系建制指引下,我国档案学各分支科目不断完善,相继出版并修订再版了各科目的教学教材,档案学研究者和教育者也开始在各自专深领域展开学术研究,为档案学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知识储备。本系列论文便着力探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档案学科发展的多面样态。两篇论文主题都是秉承中国档案学走向学科成熟与学术繁荣的美好愿景,通过大量史料和原始档案回溯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档案学逐渐体系化的学科建设之路,但研究对象不同、思考视角各异——或注重探讨中国档案学科体系的构想与反思,或注重挖掘中国档案学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输入—互动—输出”的国际学术交流之路,但二文无疑均以扎实的资料较好地凸显了中国档案学科在那一特定阶段的发展历程,并昭示了档案学科未来建设的目标导向与可能走向。

学科史研究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自觉用档案学科史“前瞻”与“后瞻”的视角解读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通过档案学研究的历史回溯与时代反思,在正本清源中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作为,方可促使档案学研究质量不断提升,通过打造新时代中国档案学派,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档案学科的独特贡献。

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档案学科史研究系列论文作者简介:

1.闫静,管理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学史。

2.胡玲玲,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学史。

标签:;  ;  ;  ;  ;  ;  ;  ;  

友言在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