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作者的工程实践论证论述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关键词: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隔离
1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设计特点的分析研究
1.1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各国医院建筑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医院作为人类社会预防抵御疾病、收治疾病患者的主要场所发展轨迹中每一步都铭刻着不同时期与不同类型的急性与慢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作斗争的历史。在中世纪神学统治年代,院区拥挤,院内交叉感染严重,黑死病(鼠疫)肆虐,造成大批患者死亡。这些提醒我们对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性的认识。
19世纪中叶的南丁格尔是一位人格高尚,具有科学精神的护士。她提出如何在医院内完善护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与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理念。1858年南丁格尔出版了护理笔记(Notes on Nursing),1859年又出版的医院笔记(Note on Hospitals),在这两本著作中记述了她的上述思想。提出了医院规划布置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原则:如有效地控制与降低了医院的院内交叉感染,成为日后许多医院设计遵循的经典与根据。
1.2对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设计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1)规划布局模式
传染病专科医院院址大多数选择城市近郊处,选择远离城市人口稠密区。这不仅有助于保证隔离,自然环境与空气也比城区好,有助于病患者的康复。
在传染病院总体规划中,首先考虑的是明晰的功能分区,应当注意医疗区内各建筑物间的合理间距,在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决好洁污分区分流同时,保证各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基本条件。除了传染病专科医院外,还有许多大中型综合性医院附设有传染病门诊及传染病住院部,在这类医院规划设计中增大了洁污分区与分流的难度。
2)流线设计
在传染病医院设计中,人流、物流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在传染病院的设计中医疗区内清洁区、半清洁或半污染区、污染区要明确划分。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域,工作流程与病患者住院治疗活动区域,诊治流程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包括食物药品运送分发,清洁物流以及污染废弃物的收集焚烧,污染污废水排放处理,都需要做详细分析,采取严密的措施。对于飞沫等有可能引起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尤其要重视气流组织。
3)医疗环境
传染病医院的规划与设计应充分重视医院内外环境的卫生安全,既要防止院区外污染环境对院内医疗区的干扰、污染,更要防范院区内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不造成二次污染。病患者使用接触过的一次性用品、污染梯、纱布、食物残渣、以及病患者的排泄物、检验用血样、体液标本、病理组织标本等均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种采用有效对路,安排适宜的合理的定点定人收集渠道,采用可靠的无菌消毒处理措施。此外,传染病医院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应予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4)空调系统
采用机械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特别注意建筑物内的气流组织。严格保证清洁区空流流向次清洁区再流向污染区,即应当对清洁区、次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气疏压力形成级差,由清洁区向次清洁区、污染区依次递减,严禁倒流。
5)护理单元布局模式分析
传染病医院的护理单元的功能上可大致分为病室区(污染区)、医护工作区(半污染区)以及医护休息区(洁净区)。
通过分析护理单元污染、半污染以及洁净区的平面关系,将护理单元的空间布局模式可分为几种模式:
一、将护理单元中各个功能块进行平行布置。病室布置于平面空间的单侧,并沿其外侧及内侧分别设置病人与医护走廊各一条,使护士站与病室形成平行关系,从而对各个病室的护理较为均衡,以达到良好的巡视视域提升了巡行效率。如瑞典马尔默斯科纳大学急救和传染病中心、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二、垂直布局的模式,将医护工作区与休息区集中布置于病房走廊的尽端,与病室区形成垂直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尽端式布局中,病室通常布置于平面空间的两侧,病室单元之间设置有一条医护走廊,以服务于两侧病室;而病室另一侧则分别设置有两条病人走廊,以便于病人的活动以及疏散;进而形成相对隔离的医护人员、患者流线。尽端式布局在同样的走廊长度下,病室的数量可达到平行式布局的两倍。如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
三、将上述两种布局模式的优势相互结合,以完善其布局的合理性。常见的复合式布局采用尽端式布局中双面病室的布局特征,使平面空间在相同长度的医护走廊控制下,病室数量得到明显提升。护士站则通常设置于其中一侧病房的中央区域,且与另一侧的病室相互平行,以此降低护理工作的不均衡性,使巡视视域得到有效的拓宽并提升巡行效率。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2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的工程实践
以下以作者的项目实践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二期工程为例探讨与论证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的设计特点。
2.1项目的设计理念——“隔离的病房、亲近的城市”
2.2项目的规划设计
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二期工程以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为主。要达到防止疾病传播这一目的,首先要分析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就是传染源通过空气作为传播途径,进入健康人群的呼吸系统,从而使其患病。
本次规划设计结合佛山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及夏季主导风向的气候特征,将整个院区规划由南向北划分为非传染区和传染区,从规划设计上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区内散播的可能性。
根据近年的医疗事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季,因此清洁区位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可避免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对其的影响,使区内的空气得到最有效的流通,减少了各种病源在院区内逗留,沉积的可能性。从而保障健康人群的安全。
(2)接触传播。又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洁净物体(包括医护人员、洁净器械、餐饮食物等)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包括病人、污染器械、污物等)而获得传染病的途径。间接接触传播就是指洁净物体通过第三方媒介接触到污染物受感染的传播途径。消化系统的传染病及皮肤传染病即属于此类。
本次规划中,要减少接触传染的机率就要尽量避免洁污双方的接触,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洁污分流。在传染病综合楼和后勤楼的手术中心和供应中心设置了两条连廊连通。一条连廊作为污物回收使用;另一条连廊专供医护人员和洁净物品使用。连廊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洁污分流的原则。洁、污物品避免了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降低了发生相互交叉感染的机率。
(3)媒介传播。媒介传播是指主要以第三方为媒介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第三方媒介以环境因素为主,包括园林的水体,各种可携带传染病病毒的动物等。
本次规划设计中避免运用水体,减少了二次传染源。
2.3项目的护理单元布局设计
本项目的护理单元设计采用垂直布局的模式,将医护工作区与休息区集中布置于病房走廊的尽端,与病室区形成垂直关系。病室布置于平面空间的两侧,病室单元之间设置有一条医护走廊,以服务于两侧病室;而病室另一侧则分别设置有两条病人走廊,以便于病人的活动以及疏散;进而形成相对隔离的医护人员、患者流线。尽端式布局在同样的走廊长度下,病室的数量可达到平行式布局的两倍。
医务工作人员与病患者应分别安排使用不同通道。医务工作人员进出工作区,需要经过强制卫生通过室,也就是说要经一次更衣、淋浴、二次更衣才能进入工作区,反之亦须经过相同步骤与通道。根据传染病的不同情况,在必要时于医务工作人员通道(半清洁或半污染区)与患者病房之间设置缓冲间(附设洗手盆)。
医务人员进出病房时需要先通过缓冲过渡空间,这种布置也有利于保证气流组织是由半清洁区向病房(污染区)流动。病区中的物流运输也需要合理布置。清洁药品、食物可以与医护人员共用通道并通过走廊与各个病房间设置双门密闭传递窗传送至病房。。污梯安排西侧,相对隐蔽。
3结语
总之,公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以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为主。在规划布局、流线设计、医疗环境、空调系统和护理单元模式中,充分认识医院的设计特点。在非疫情期内,满足院区便捷医疗联系;疫情期内,通过医院的功能、空间的隔离,满足病区隔离与防护。
各种传染性疾病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而且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为保障健康人群(特别是医护人员)不受感染,因此“隔离与防护”能避免甚至杜绝疾病在院区内传播,这是共卫生与应急传染病医院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难点
论文作者:卓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传染病论文; 病室论文; 医院论文; 污染区论文; 布局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清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