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物理观念的培养论文

以《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物理观念的培养

雷发茂[1]陈礼生[2]

([1]湖南省郴州市金海学校 湖南·郴州 423000;[2]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力的分解》 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人课题

1.1 问题情景

学生进行实验1演示:一根绳中间悬挂一重物,让两位同学拿着绳的两端用力拉,看是否能将绳子拉直。

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拉直呢?

1.2 导入课题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力的分解。

确定了白砂糖的添加量,卡拉胶、黄原胶、槐豆胶等胶凝剂的配比及添加量后,姜汁保健果冻的风味口感主要受姜汁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和β-环状糊精添加量的影响,因此试验采用三因素四水平L9(34)正交试验。

2 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3)探究 1:

②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什么关系,它们遵循什么定则?

例句:I used to come home and act out the movie for the kids.

③如果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力可分解为几组分力?

④在实际处理力的分解时又该如何进行呢?

③学生进行实验2演示:让学生将物体放在中间悬空的薄板上,引导学生感受物体往前运动的效果和观察薄板的形变;

④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知识得出力F两个分力的大小:F1=Fcos,F2=Fsin。

1.3 屈光异常标准 参考仪器厂家提供的范围,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sphere diameter diopter),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column diameter diopter)。近视:各年龄组均为S≤-1.0;远视:2~3岁S≥3.0,4~5岁S≥2.5,5岁以上S≥2.0;散光:各年龄组均为C≤-1.0或≥1.0。

①什么是力的分解?

③学生进行实验3演示:将薄板倾斜放置,感受物体沿斜面下滑,感受物体沿斜面运动和观察薄板的形变;

②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F1水平向前推物体,同时F2竖直向下压物体;如图2;

针铁矿对垃圾焚烧飞灰中的重金属有稳定作用,且稳定化后飞灰的各项浸出毒性指标均低于GB 16889—2008标准第6.3款中所规定的限值,完全符合卫生垃圾场的填埋进场条件。

(2)借助多媒体分析力的分解的有关概念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物理观念。

用户可以将已经下载到本地的电子书导入到该APP,并且添加至我的书架,这样即可在我的书架中查看,点击阅读图书文档,即可进行本地电子书的阅读。

通过以上建立的模糊控制器,在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中建立如图7所示的模糊PID仿真框图,并把Fuzzy Logic Controller模块名称设置为mhpid,实现了FIS与SIMULINK的连接。

1.3 手术方法 两组从切开皮肤、皮下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至显露腹股沟管,整体游离精索与疝囊,将补片放置于腹横筋膜表面与精索水平面之间,向下超过耻骨结节1.5cm,外侧达腹股沟韧带,内侧超过联合肌腱,上方超过内环口5cm,并缝合固定,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重建外环口,缝合切口等操作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寻找及对疝囊的处理、显露内环口及腹膜前间隙的方法。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探究2:

①已知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为G,斜面倾角为 ;

②这个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F1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F2使物体压紧斜面;如图3;

①已知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 角的斜向下的推力F的作用;如图1;

④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力G两个分力的大小:F1=Gsin,F2=Gcos。

结论1:分解力的步骤: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思考1:当 增大时,F1、F2如何变化?为什么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呢?(减小斜面的倾角)

探究3:

①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力 F的作用效果怎样?如何分解?

②学生动手感验实验4:用细线分别手指和连接铅笔的一端并悬挂一个物体,让铅笔的尖端水平对着手掌,使物体静止平衡;

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力悬线对铅笔的拉力F两个分力的大小:,如图 4。

Platinum doublet chemotherapy, S1 plus CDDP, is widely used as a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AGC with PAN metastasis. The study showed a pronounced propensity for patients with a good clinical response to have undergone a D3 dissection.

热负荷是衡量电机发热程度的重要参数,热负荷越高,铜耗越高,相同条件下温升越高。现以理想梯形槽参数为基础,以并绕根数、并联支路数、绕组层数等参数为常量,分别选择梯形槽电枢冲片槽满率为66.76%和 70%时漆包线线径,并计算热负荷,结果分别如图13(a)、(b)。

探究4:

①如图,作用在细绳中点的力F的作用效果怎样?如何分解?

②学生进行实验5演示:用两根细线组成等腰三角形悬挂一个物体;

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对结点的拉力F两个分力的大小(如图5):

思考2:绳的张角大容易断,还是张角小容易断?

黍子黑穗病又称黍子丝黑穗病。种子带病,黑粉附在种子上越冬,第二年在种子发芽后浸入植株,随着植株生长危害黍子,花序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病症才表现出来。病株上部叶片直立短小、分支增多,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黑粉,穗部呈细长苞,由白色膜包住,膨大成瘤状物,然后伸出叶鞘,起初白色或捎带红色的病瘤外膜破裂后黑色孢子散出,剩余部分成丝状。

结论2:当合力不变时,两分力的夹角越大两分力越大。

说一说:为什么刚上课时用再大的力也不能将绳子拉直?

3 课堂小结

(1)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如果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

(2)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 布置作业:教材66页第2题

教学感悟:

本案例教学设计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引入课题,能基于学生的切身体验,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4个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自我选材进行实验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了训练,基于实验得出结论;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思维的方法从定性的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初步形成了物理观念,通过设置两个思考和由探究结果经过批判性思维升华得出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实现物理观念的形成;通过“探究、思考、结论、说一说、小结”实现了物理知识认知规律由“情境到模型、模型到知识、知识到能力”的发展过程;明确学习力的分解知识不是本课的目的,能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知道力的分解这个处理力的工具可用于今后大多数实际物理问题的解决中才是关键,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以《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物理观念的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