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连云港 唐继宏 徐月芽)自尊是幼儿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自尊感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有自尊的儿童是积极的,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自尊的感受主要来源于他周围的人们。而教师、父母是重要的影响力量。要保护、培植、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必须注意做到--
走出减弱、损害幼儿自尊的误区
误区一:过多帮助,过分保护幼儿。教师包办的益处是节省时间,并保证一切有条不紊,却会无意中减弱幼儿的自尊感。教师走出这一误区采取更为合理的方法是等待,让幼儿自我服务,使他们体验到完成活动所带来的独立感和成就感。
误区二:对幼儿不当的评价。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他们常常把所听到的他人对自己的谈论,发展成为对自我的认识。教师不当的评价,如不耐烦地说:“快过来,你总是这样慢腾腾的。”或问:“你怎么这样自私?”或下结论:“叫你回答的问题,就像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这就造成了周围的同伴对这些幼儿持反感和鄙视的态度;而这些孩子确信没人喜爱他,也没有什么价值,因而不必再作出努力,从此便自暴自弃。由此可见,不当的评价会摧残幼儿的自尊心。
误区三:运用竞争和比较来鼓励良好行为而缺乏教育的机智。竞争在4~5岁前后达到高峰,教师很容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这一规律取得速效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运用诸如“看谁得金牌”,“看谁最聪明”这样的竞争来激发行为,其必然结果是,只有少数幼儿能“取胜”。这些“最好”、自尊感可能很高的幼儿也付出了不幸的代价,因为他们的胜利,自尊感的获得是建立在牺牲其他幼儿幸福的前提下的,这就可能使他在这一过程中被其他幼儿所不喜欢。教师往往还把幼儿与成绩优异者加以比较,如,“你看×××是怎样怎样的,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责备其能力不够,甚至把他们说成是:“笨蛋”,致使幼儿可望不可及而气馁。教师使用竞争和比较,走出这一误区的理想方法是鼓励幼儿与具有相同能力的同伴进行“平等竞争”,这不仅不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而且给他们指出了努力方向;或是与幼儿自己过去相比较,倡导“自我竞赛”,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并肯定幼儿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从而培植他们的自尊感。
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幼儿的自尊感
措施一: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儿童,尊重儿童。帮助幼儿建立自尊感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有些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方法是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儿童,尊重儿童。这种对儿童的接纳并不取决于幼儿能否实现教师对他的期望,而只是依赖于:他们是天真、活泼的孩子,每个幼儿都是社会的一员。测试教师是否接纳儿童的好办法是当看到某幼儿时,常常会想起些什么。可自问:“我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感到快乐吗?”或者是:“我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吗?我是否仅仅注意孩子身上有待改进的行为。”
措施二:诚挚的认可和夸奖。表扬常是教师培养幼儿自尊感的第一步,而要使表扬成为幼儿自尊感的一个有效的提高因素和动机因素,表扬就应该以幼儿的具体表现为基础。如对幼儿说“谢谢你让×××游戏--这使他很高兴”,就比“你真是个好孩子”的说法好。因为,这样的表扬能够提高幼儿内部固有的欢乐。除表扬外,还可运用鼓励的办法,如“我敢说你只要愿意做就能做好”,“动动脑筋,你一定会做得更好”。
措施三:帮助幼儿获得能力。积极接纳尊重儿童以及给予表扬,在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发展其自尊感方面是十分有益的,但最终的目的乃是帮助幼儿从依靠外部的表扬或他人(包括教师)的支持转向自身体验内在的满足,即使幼儿内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关键在于帮助幼儿获得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各项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自己选择,让幼儿尽量独立,以体验自主精神。帮助幼儿获得能力,使幼儿感到自己有能力。幼儿这种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为内在的自尊感奠定了基础。
措施四: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哪怕是“最坏”的幼儿,其身上总是有闪光点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开展各项不同的活动,创设特定的情境,以保证幼儿在这一方面取得成功,使幼儿发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与喜悦,正确认识自我,继而逐步引导他们在其他方面做些尝试,取得成功,促进“迁移”,使幼儿的闪光“星火”逐渐燎原。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此外,创造性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而自由地表现,为幼儿体验自己的能力提供积极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富有挑战性,但又不是过于困难(即幼儿“跳一跳”才能而且能够得着)的机会来考察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磨砺意志,对发展其自尊感和自信心也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