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历史学习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使其具有正确的三观。高中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具有巨大的学习压力,一旦教学有所偏差,容易误导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人文素养的含义以及高中历史教学培养人文素养的手段。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素养 培养策略
历史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时代里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汗水与鲜血。正是这种无法掂量的进程,使其具有极强的人文性。高中生作为青春期末尾,其思维发展容易受到误导;而学生应当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爱护中国。
一、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后自主提升道德素养,同时提升审美情趣,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观念的统一。换言之,人文素养属于人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培养过程是由外到内的,必须通过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洗礼,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熏陶,进而令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了解到人文情怀。
人文是历史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坚定不移的理想。历史学习与语文、数学、哲学等多学科均有联系,通过历史学习,有助于将知识融会贯通,将教育、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令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文化传承的意义,最终实现审美情趣、道德素养、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竭尽全力发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现状
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历史文化不再局限于单个民族,东西方相互碰撞,大量的历史观点以及理论涌现,从而不断改变着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常言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令全国高中生都过于注重理科知识,认为理科知识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历史文化缺乏实用性,导致学生不愿耗费精力和时间学习历史知识。知识框架的缺失,口语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逐渐减弱,未来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高中生人文素养较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三点:
首先,高中生过于看重得失。这也是社会普遍现象,强调事业与利益,从而强化了高中生对物质基础的向往。但是,人文素养缺失,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未来的梦想局限于豪宅、豪车、金钱等,导致精神层面贫穷。
其次,高中生缺乏坚定的目标,容易丧失自信心。如今,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虽然生活愈发便利,但是金钱至上、利己主义深入人心。人文素养逐渐下降,而且高中生往往容易在物欲横流中迷失,缺少精神慰藉,造成群体性信仰迷失。
最后,学生的道德素养下降。原本,高中生应当是青春活力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社会环境恶化,校园暴力事件频出,无数次伤害着群众的内心,引发众人思考。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项任务并非一日之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数次尝试以改变教学策略,最终构建成完整的培养体系。要求历史教师运用中国历史文化熏陶学生,开拓学生思维,加深爱国情怀,真正找到心灵的慰藉。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1.提高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传统历史课堂无非两步骤:
(1)教师自顾自讲述历史故事,过于在意教学效率,而并非考虑学生是否认真聆听或者是否有兴趣学习。
(2)板书与笔记。
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如此一来,学生愿意主动探索历史知识,提高学习主动性以及自身人文素养,丰富精神文化追求。
2.拓展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历史知识的人文内涵。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必须拓展教学素材,而且不能一味地解答学生问题,必须促使其主动思考,起到从旁指引的作用。同时,可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技巧,加深历史知识的感染力,震撼学生内心。
3.小组合作式学习。班级授课方式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进度,由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为当下流行的教学手段,旨在加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感情,取长补短。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素材,主动设计学习方案。只有满足学生要求,方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问题——“你们愿意回到唐朝还是宋朝?原因呢?”从而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历史与现实统一于精神追求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拓展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历史知识的人文内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培疆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J].广西教育,2013,(02)。
[2]叶新红 架构心灵桥梁,扬起情感风帆——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J].新课程学习(中),2012,(11)。
[3]徐德强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2,(03)。
论文作者:刘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素养论文; 人文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