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72例疗效观察论文_陈明1,刘丽华2

陈明1 刘丽华2

(1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三人民医院 甘肃 定西 748106)

(2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定西 748100)

【摘要】 目的:探讨归脾汤加减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方法:病例来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先后按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归脾汤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阿普唑仑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1%,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平均评分为(10.38±2.6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5±1.72)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2/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1/70),P<0.001。结论:归脾汤加减联合阿普唑仑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治疗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和降低阿普唑仑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对中药作用机制继续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归脾汤;阿普唑仑;失眠;心脾两虚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61-02

长期持续睡眠质量欠佳即为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较短、轻则入睡困难,重则彻夜不寐,体力和精力无法得到有效恢复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阴阳不调、情志内伤、胆郁痰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尤以心脾两虚型多见。目前还没有治疗失眠的特效药物,相对于西医而言,祖国中医更加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具有治疗思虑过度,健脾,益气补血养心之功效。本文将研究归脾汤加减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总结相关诊疗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15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均符合国家分类和诊断标准中有关失眠的诊断标准[2,3],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属心脾两虚型。排除具有严重脑、肝、心等慢性疾病者和1周内服用其他药品者,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其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36~68岁,平均48.2±3.6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3.5±1.2年,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多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睡前口服阿普唑仑片,0.4~0.8mg/次,睡前服。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观察组采用联合归脾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炒)20g,龙眼肉10g,白术10g,人参10g,当归10g,茯苓10g,酸枣仁(炒)10g,远志10g,木香6g,炙甘草6g,生姜2片,桂圆6个,大枣去核8个。辨证加减:血虚面色失荣者加熟地10g,阿胶10g以养心血;夜寐不实易醒者加夜交藤10g以养心安神;心神不宁夜寐易惊者加龙骨30g,牡蛎30g;痰热内扰,噩梦纷纭者加陈皮10g,半夏10g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1剂/d,水煎服,午睡前30min和晚睡前30min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30d后对比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和药物安全性。

1.3疗效评价

参考全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修正草案》[5]中对于失眠疗效的标准拟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状态佳;显效:睡眠状况明显好转,夜间睡眠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有所缓解,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反而加重。睡眠质量[6]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评价睡眠质量,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紊乱等分7个因子,每个因子0~3分,累积总分0~21分,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③药物安全性:记录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组间比较取χ2检验,计数资料%来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综合疗效比较

随访中由于电话号码错误,患者搬家等原因,失访患者14例,最终纳入评价体系共142例,其中,对照组70例,观察组72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3%,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治疗后同对照组比较P<0.05

2.3 药物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中2例出现轻度腹泻,头晕,头痛。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对照组11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抑郁、恶心、头痛、腹泻等,两组间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单纯西医治疗。

3.结论

失眠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扰乱了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而造成的睡眠紊乱。长期失眠常常造成患者注意力、判断力、记忆力及工作能力下降,还可导致患者抑郁和焦虑。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的原因多样,机制复杂,目前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7],在其防治上主要采用镇静催眠。中医认为心脾两虚型失眠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心血、脾气亏虚,不能养心,心神失宁,故梦多易醒。

阿普唑仑为苯二氮卓类催眠镇静药和抗焦虑药,能较好地控制失眠。归脾汤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健忘怔忡,以其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用来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通过该临床研究证实了阿普唑仑联合归脾汤对心脾两虚型失眠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本研究提示,归脾汤与阿普唑仑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副作用,与西药联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宥廷,李玉梅,杨毅玲等.失眠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7(36):450-452.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540.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

[5] 王彦恒.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98.

[6] 滕飞燕,蒋钦云,黄艳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进展综述.[J].世界中医药,2013,7(8):836-839.

[7] 王志丹,陈少玫.失眠症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3)355-356.

论文作者:陈明1,刘丽华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2

标签:;  ;  ;  ;  ;  ;  ;  ;  

归脾汤加减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72例疗效观察论文_陈明1,刘丽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