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画片受宠看新人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画片论文,受宠论文,新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X世代”又称“新人类”,在西方它是指出生在1963年至1981 年之间的世代,以相对于二战之后出生的“婴儿潮世代”。在中国,我个人认为称1970至1982年间出生的世代为“新人类”更为合适,因为197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到文革结束时刚好开始上学,因此文革基本上对他们没有什么直接影响,而他们的成长过程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演进,可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影响下的第一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要比“新新人类”(又称Y世纪,即出生在1982 年之后的孩子)经历更多的变化。虽然新新人类是真正开始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但新人类才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成长于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从思想理念到物质产品皆如此。新人类接受的是多元的文化,美国的、欧洲的、日本的文化都对新人类产生重要影响;新人类面对的是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传统分崩离析,下海、大款、打工、下岗、网络等等流行词汇以惊人的速度涌现;新人类生活在安定而相对富裕的年代,但他们也是挂着钥匙长大的一代,在市场经济中沉浮的一代;在新人类的视野里,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很快被29 英寸大彩电取代,从四喇叭收录机、Walkman、Diskman到MP3man的演变用了不到20年,而从公用电话到大哥大也不过是十几年而已。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与他们的父辈在许多地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待动画片的态度便是其中的一个侧面。
不喜欢动画片,你就不是新人类
旧人类们对动画片的态度可以用不屑一顾来形容。在他们心目中,动画片是小儿科的同义词,若是看见自己那20多岁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八成会捶胸顿足,大呼“孺子不可教也”!接着必是一顿训斥。而新人类对动画片的态度起码并不排斥,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动画片的忠实观念。按理,已过了青少年时代正步入成年的新人类应该选择更为成熟的娱乐方式。但和旧人类不同,他们是在动画片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从《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花仙子》,到《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北斗神拳》,再到《狮子王》、《花木兰》、《人猿泰山》,动画片已成为新人类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幼稚的哄小孩的玩意儿,它已成为电影、电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从拍摄手段、资金投入、表达手法到影片内涵都在走向成熟。在西方,动画片的固定观众群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儿童,也早已有人呼吁设立奥斯卡卡通奖项。总之,动画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新人类的青睐。
为什么新人类对动画片情有独衷?
首先,动画片反映了一个年轻的世界。鉴于传统,动画片主要表现儿童的生活,以儿童为主角。但近年来动画片的内容扩展到青年世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取代了儿童成为主角。比如《灌篮高手》讲述的是一群高中生的故事;花木兰和人猿泰山也是年轻人。在这些动画片中,人物都是充满活力、积极进取、心态轻松的。这几乎就是新人类的写照。出生于文革后期,成长在改革开放中的新人类较之他们的父辈是最少历史包袱、最少往日阴影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自然灾害和上山下乡,因此他们总体上是积极的,心态也是平和而轻松的。不像他们的父辈,读书的年龄赶上上山下乡,到了三十来岁才去念大学,四五十岁正年富力强却被告知下岗。一辈子疙疙瘩瘩、尴尴尬尬,自然倍感局促,心态颇忧。而看动画片最忌心态不佳,因为动画片是用来消遣、用来休闲的,心态不佳,何以休闲?所以旧人类无法理解新人类为什么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会喜欢一个真人也没有的动画片。因为那种年轻的心态早已离他们远去,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过这种心态。
其次,动画片的基调是乐观的。动画片极少反映社会黑暗面,在动画世界中好人必定战胜坏人,灰姑娘必定嫁给白马王子。所有的痛苦和沉重都被夸张搞笑的形式所蒸发。总之,现代动画片决不说教,这正契合了新人类的精神气质。正如前面提到的,新人类是最少历史包袱的一代,他们生活在一个安定而富足的时代,因此他们对未来是乐观的,他们相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他们并不过份执著于生和死这类沉重的话题,因为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追寻生存的意义,而他们生活得不错。这个时代是发展的时代,是逐步解脱束缚的时代,新人类不需要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用斗争来获取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他们只要顺势而为即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人类浅薄、幼稚、没有责任感。也许用“雅皮士”来形容新人类最为恰当:辛勤工作但不认为工作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标;笃信理想与英雄崇拜,但仍对体制妥协;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人格,但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之,新人类是现实的一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不需要他们流血牺牲,所以新人类只好在快乐的动画片里发挥他们无穷的想象力。
再者,动画片的夸张搞笑也是吸引新人类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电影技术一日千里,但由真人表演的电影仍受到种种制约。电脑特技可以描绘出星球大战的壮观景象,也可以反映泰坦尼克沉没时的悲惨场面,但电脑特技总是力求真实,如果让观众一眼看出电影是假的,这就是最大的失败。而动画片不同,动画片并不一定要真实,它可以夸张到你明知是不可能的,却假得让你喜欢。比如风靡全球的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每每猫总是被老鼠打得落花流水,猫咪有时被榔头砸成一个肉团;有时被汽车压得像一张纸;有时被烤箱烘得焦黑。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汤姆早就死了一千回了,可在动画片中,不用几秒钟它又变得活蹦乱跳,让电视机前的新人类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旧人类们可能会惊讶地问:“这怎么可能?!”但新人类们会反问:“为什么一定要可能?”可以说,新人类追求的就是不羁的想象和夸张到极限的刺激。动画片可以带给新人类一种强刺激,也可以作为新人类宣泄的一种途径。因为尽管新人类生活在一个安定的年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人类的生活中没有压力和风险。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类是在一个新旧交替的环境中社会化的。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承受种种刺激,使新人类的感官需要更大、更强的刺激才能兴奋起来。新人类绝不是喜欢大惊小怪的一代。而繁重的学业压力、残酷的生存竞争、失业的潜在威胁、贫富的两极分化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都使新人类感受重重的压力。新人类和旧人类不同,他们没有享受过大锅饭体制的安逸——读大学要自费,毕业后要自寻出路。混得好的出国挣外国人的钱或在中国挣外国人的钱;稍差一点的进机关或国企;混不好的只好三班倒,卖苦力,弄不好还叫你下岗,收入差距可达十几倍。这怎么叫新人类悠闲自在得起来?所以新人类是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君不见各类夜校越办越红火:TOFEL、GRE、GMAT、高级口译、自考辅导、计算机中级、律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等等,反正证书不嫌多,智力投资必会有所收获。在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新人类必然寻求一种更能舒缓紧张神经、释放压力的途径。于是,简单、轻松、搞笑、夸张的动画片(也包括漫画和搞笑片)大受欢迎,成为新人类的一个精神乐园。
最后,现代动画片与传统动画片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未来动画片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动画片中越来越体现人本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动画片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必然体现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当今社会,无论国内国外,都给予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尊重和重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产生在新人类中,家庭的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因此,新人类喜欢“我”更甚于“我们”。年轻人厌烦了说教式的、人物脸谱化的国产电影,转而投向更具人情味、更生活化的外国电影或港台电影,动画片也是如此。去年风靡一时的动画片《灌篮高手》的主人公是五个高中篮球队员,可以说在老师和父母眼里,他们个个是坏孩子:考试不及格、爱打架、早恋,尤其是主人公樱木花道,自称“天才”,其实头脑单纯至极。用传统的观念来看,称他“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白痴一个”一点也不为过。可就是这么一个家伙竟迷倒了一大片新人类。这或许是新人类反抗父母老师权威的一种表现吧。再比如新近播放的《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小丸子也是单纯得有点傻。她不爱学习,成绩不太好,又爱睡懒觉,还丢三落四的。放暑假的前一天,老师组织同学讨论暑假注意事项并让大家大扫除,小丸子不由得抱怨:“放假就放假嘛,干什么这么麻烦!”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实际上正是新人类的体现:善良、纯真、没有城府。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他们不爱学习,有点懒惰;喜欢异想天开,讨厌受约束。总之,这些人物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他们身上流露着真实的人性,因此他们更真实、更可信,远比那些高大全式的人物更能吸引新人类。别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片的主题也更加反映当代的思想,尽管很多时候动画片取材于古代故事。比如《花木兰》反映了女权主义思想;《人猿泰山》反映了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协相处的主题;而取材于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动画片《狮子王》,除了复仇的主题外,也反映了亲情、友情的主题。总之这些动画片无不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这才是动画片吸引新人类的真正原因:与时代接轨。
可见,动画片流行并不是新人类不成熟的表现,恰恰是因为动画片反映了人性,反映了时代,反映了新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请记住,新人类是注重实质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