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润[1]2004年在《当下动画艺术的兴盛与儿童审美心理》文中研究说明当下动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审美价值给新一代伴随着电视网络长大的儿童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而且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特殊的大众化文化产品,动画艺术正改变着当代儿童的价值判断、审美视域和审美心理.本论文研究了动画艺术出现的一系列新特点和儿童审美心理的重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当下动画艺术的魅力及其双刃剑的另一面。 本论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当下动画艺术的现状,归纳了动画艺术目前呈现的五个新特点。正是动画发生的变化对作为动画最大接受群体的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巨大冲击。 第二部分论述了当下动画艺术对儿童心理的审美建构,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对动画与儿童关系的调查,阐述了儿童热爱动画艺术的原因。运用新的评价标准,分析优秀动画中的审美趣味,对“卡通精神”的新界定,呼唤童年意识的回归。 第叁部分是值得注意的四个问题。虽然动画对塑造儿童未来、儿童审美心理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因为儿童缺少成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我们仍然要警惕动画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邵杨[2]2012年在《国产动画的文化传统重构》文中指出本文围绕当代中国动画产业化发展和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创意贫瘠、内涵空洞、主体性缺失、理论储备空白等诸多问题,从文化失语和失忆的层面,以及历史和当下的内在紧张中,解读国产动画固有的弊病和亟待解决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用国产动画续接和激活文化传统、用传统文化充实和丰满国产动画的立论,力图厘清动画这一崭新的文化形式在中国所已经经历和将要经历的特殊发展方向,及其与民族文化传统脉络之间的关系,辨明动画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和角色,评估动画对于本土文化输出和本土文化再生的意义与价值。全文首先梳理了中国主流文学史的视觉传播和民间艺术史的视觉演绎中,隐匿的图像叙事基因与动画这一外来艺术的对接问题。继而分析了传统戏曲、小说、神话中故事母题和素材在当代动画演绎中的得失成败,追溯了几种文化精神和艺术创作思想从古到今的流变在动画当中的体现方式、沿革程度,以及中国特有的绘画构图理论对动画的反哺意义。接下来,讨论了中式制图原料和制图符号在动画艺术中的使用,以及曾经以这类原料和符号获得过世界性知名度的“中国学派”的成功衰落经验。从而将动画归入中国文化史时间坐标中通用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分类法则里,将动画确证为最具有当下表征、最具有未来潜能、最能反映新媒介和全球化时代国人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全新艺术介质和意义载体。最终,得出了传统在动画时代“表层断裂和深层延续”的“隔代遗传”特征,并且指出,要成功地完成这一文化的跨时间旅行,必须在国产动画特有的历史语境和当下使命里,去推动一场文化传统的重构,去把动画变成为承载“文化遗传”促生“传统复兴”的最佳场域,去把传统文化变成动画的精神元动力、资源宝库和营养源泉。
袁洁玲[3]2008年在《探源动画之“魅”》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用逻辑推衍和材料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审视当下审美活动态势的角度,分析动画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尤其是在当下)吸引越来越多受众的原因。本文以“美产生于对人类生命需要的精神满足”这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美本质观点为逻辑起点,找到构成了动画之“魅”的核心,即“动画片能够以独特的审美元素精神性地满足受众的生命需求”,从本体、形态、机遇叁个层次进行论证,力图还原动画片的本体性艺术特征,分析动画片审美动因,考察动画片审美表现,揭示动画片审美现象中的自发性、合理性和盲目性问题,从而为提高中国动画片审美品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本论文在引论中分别将动画片置入产业、艺术、审美叁大视域,以当前动画产业热潮的大背景为切入点,对动画片进行重新定位,指出:缺乏原创优质动画片是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对动画艺术特性的重视,从人类生命需要的角度入手,对动画片审美特质的发掘,是实现动画品质提升的关键。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即从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的角度对动画片审美本质进行补充性研究。首先明确动画概念中的两个关键内涵即“美术”和“拍摄”,随后,将动画片与美术、电影进行比较性论证,指出动画片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类象,具备“制作性”、“类动性”内涵,以及“简略性”与“奇异性”并存的特征,是一种最大程度发挥审美主动性的后现代艺术样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和意义。其次,通过对动画发展史的归纳性梳理,分析出受众不断增长的生命需求,正是促使动画从萌发至完善的最根本动因。第叁,以受众审美心理构成中的感知、想象、情感为叁维,验证性地分析出,对于受众视听的愉悦、审美时空的延展、审美理想的张扬,正是动画的艺术特征在审美过程中对受众的需要进行“满足”的具体表现。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本论文的第叁章主要采取理论阐释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艺术细节和表现手段的角度,对动画片的人物造型、主题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论证,创造性地归纳出动画片所具备的“陌生化”、“极致化”、“寓言化”、“趣味化”、“戏谑化”、“狂欢化”六大审美特征,突出动画片的独特审美元素及审美效果。第四章主要从时代文化氛围(审美生态环境)和技术水平的角度,以受众为主要考察角度,探究造成“当下”动画审美热潮愈演愈烈态势的原因,对构成特定动画审美文化场域的两个外在条件进行了本体性分析。本论文对动画魅力的探源,始终贯穿着对动画本体与受众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力图保持一种多维、客观,而又充满内在逻辑联系的研究视角,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因到外因、从普泛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进行论证。因此,在最后的结语部分,又从“动画对受众审美心理的负面影响”、“如何构建中国动画理论体系”、以及“对中国动画‘民族性'问题的重新认识”叁个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创见。
王巧乐[4]2013年在《论国产动画的成长叙事模式》文中指出以“成长”为叙事对象的国产动画在长期创作中,形成了一种惯用成长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在儿童的成长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动画片自身的效果,也影响到了国产动画的整体发展。本文结合巴赫金的成长叙事理论及我国动画片实际创作情况,着重界析了国产动画倾向于浅层次成长叙事的惯用模式——教化式成长叙事模式,以大量动画片为实例分析该模式下的叁种类型特点:自我醒悟模式、外部说教模式、历险拯救模式,得出惯用成长叙事模式的问题在于成长定位的偏失、意识形态和说教色彩过强,对受众欣赏水平的低估,以及对动画独特艺术手段的展现不足(第一章)。与成长小说和成长电影相比,动画片成长叙事的独特价值在于利用动画自身的特质构建了一个可视可听、夸张变形的虚拟世界,给观众带来的各种成长的可能性,释放观众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现实压抑,满足其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成长欲望以及对理想成长范式的憧憬。动画成长叙事模式的理想形态,就内容主题而言应是以自由而又全面的成长为核心,在轻松而有内涵的幽默中表达出对受众人文而非教化的关怀(第二章)。为此,国产动画的成长叙事亟需改变浅层次成长叙事的创作倾向。革新创作观念,回归动画的艺术特质,是本文结合国产动画成长叙事的现状及教化式惯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和他国动画片中成长叙事所提供的经验和范式,提出的建议和思考(第叁章)。但国产动画面对外国动画片的巨大冲击,如何切实在成长叙事上进一步有所发展和改善,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思考(结语)。
刘燕[5]2017年在《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动画角色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产动画的蓬勃发展,儿童动画充斥着媒体。面对这样巨大的信息冲击,儿童很自然地对动画角色产生了情感需求,其认知也受到动画角色设计的影响。动画角色设计作为动画制作的核心之一,影响着儿童的审美素养、语言和行为,甚至思维方式。因此,我们要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对动画角色进行设计,不仅要创作出儿童喜欢的动画角色,更要创造出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动画角色。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动画角色设计现状中的弊端,然后从儿童视知觉特点与儿童发展心理理论出发去探究儿童动画中的角色设计:从儿童视知觉特点讨论了动画角色色彩、造型和媒介的选择与运用;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探究了动画角色性格设计与造型的关系、性格设计的极端性问题、角色“纯娱乐化”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动画分级制度的讨论。最后提出对动画角色设计在视觉设计、行为和语言设计、性格设计以及动画分级制度等方面的建议,希望寻找出一条更合理的儿童动画角色的创作之路。
徐金龙[6]2011年在《从资源到资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漫艺术跨越国界、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和年龄,是一门世界通行的视听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早期国产动漫因鲜明的民族风格而在世界动漫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学派”,成绩斐然、活力四射,而如今的国产动漫辉煌不再。全球化语境下,在甚嚣尘上的美、日等外来动漫的冲击下,国产动漫内外交困,背弃了立身之本和生存之基——民间文学传统,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和“失语症”,丧失话语权力,陷入发展困境。更有甚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反而成了他者的嫁衣裳,《木兰》、《功夫熊猫》及其续集等洋动漫出口转内销,赚取中国巨额的经济利益、掠夺中国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说,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青少年代的审美情趣、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产动漫沦落到如此尴尬、颜面无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舍本逐末,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对现成的丰饶的民间文学资源整合创新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本土化、国际化、审美化、现代化、人文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中外动漫艺术发展史可以清楚看到,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文学资源是各国动漫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美国和日本等动漫强国开掘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本土的和域外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国产动漫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因此被誉为“中国学派”。然而,当下的国产动漫迷失了民间文学传统,导致民族化的失忆、国际化的失语。振兴国产动漫,实现困境中的突围,应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民间文学资源召唤着国产动漫艺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作为政治资源坚守动漫艺术民间立场、作为经济资源创造动漫艺术商业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彰显动漫艺术本土身份、作为教育资源传扬动漫艺术民族精神、作为艺术资源激发动漫艺术文化创意、作为娱乐资源提升动漫艺术喜剧品格。当下,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有着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国产动漫在民间文学资源的表层形式方面,除了借鉴吸收民间文学资源多元化、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叙事两方面的艺术形式之外,更重要的也是更能出彩的,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即幻想性的诗性思维、民族性的民俗传统、普适性的道德情操、大众化的民间立场、模式化的叙事范型、娱乐化的喜剧精神的整合创新。国产动漫在对民间文学形与神全方位的整合创新过程中,应以现代化的本土化为根基,以审美化的人文化为旨归,以国际化的产业化为方向,将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兼顾并重、情感艺术与技术理性交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惟其如此,才能打造文艺精品,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身份,捍卫文化安全,抗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创造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应,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经济;开启儿童智慧,重视寓教于乐,培育国民创造想象能力。这样,造福于人类社会,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这两门综合性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应用性研究,是个新的探索和开掘。本文主要以民间文学为出发点和观照点,审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共有的特质和契合点,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互动关系,以期借用动漫艺术这一高新技术、表现方式、艺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民间文学资源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换,在实践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为动漫艺术的现代发展和整合创新指明前进方向和根本出路,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操作层面,国产动漫艺术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口号,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究竟怎么整合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笼而统之的宏观叙述,不见具体化操作指南。本文着力解决动漫艺术如何对民间文学这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借鉴融合、开掘创新的问题,这对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同时,在民间文学本体研究层面,重中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这对学界过分倚重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而漠视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起到一定的反拨和启示作用。
朱兰[7]2009年在《动画电影色彩的视觉审美特征与表意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如今不仅成为传播媒体所采用的重要形式和叙事体,而且成为了视觉文化生态生成与发展的主力军和重要推动力。对动画电影艺术本体性的研究愈发关键与必要,动画电影中的色彩正是动画艺术本体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动画电影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是动画电影的存在方式之一。动画电影色彩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传统动画观念中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在于画面色彩视觉的审美,也在于色彩在动画观念和动画叙事中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表意功能。它通过自身的形象语言,同动画电影叙事结构内容融合为一体,能够表现出除色彩之外无法表现的艺术效果,传达出故事情节本身所无法传达出的视觉信息内容。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系统地研究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特征与作用,目前国内尚属空缺。在动画电影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今天,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动画电影中色彩的研究是动画工作者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将会对动画电影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论文用文献检索法、案例研究法、综合分析法方法以电影学、色彩学、美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领域的知识为指导,结合大量动画电影实例,对动画电影色彩的审美特征和表意功能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阐述。本论文从美学的范畴把色彩当作动画电影视觉语言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探讨在创作中如何认识动画电影色彩的美学价值、作用和意义。笔者首先论文对动画电影色彩的独特内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动画电影色彩是流动的色彩,是由色光组成的半透明画面,具有时空交错的独特性。其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其次,笔者归纳和总结出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特殊的审美特征。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1)假定性;(2)运动性;(3)强化造型性;(4)风格多样性;(5)光色形交互性。同时笔者提出了动画电影色彩更重要的意义是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表意功能。动画电影色彩的表意功能包括(1)动画电影色彩的象征与隐喻功能;(2)动画电影色彩的叙事功能;(3)动画电影色彩的空间表现功能;(4)动画电影色彩的时间表现功能;(5)动画电影色彩的情感表现功能。最后,本文对60年代动画界的“中国学派”动画电影色彩的独特意蕴进行了研究。旨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美学的色彩观在动画电影色彩中的应用,为我国动画电影及电影色彩的发展提高而研究与探索。
张芮祎[8]2016年在《观众审美接受状况对国产商业动画片价值实现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动画片产量逐年增加,已经大大赶超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成为世界动画产量最高的国家。然而量与质这两个砝码在动画产业天平的两端,却出现了失衡。我国每年产出动画片千余部,可供人观看欣赏的却寥寥无几,能让人难以忘怀以至反复观看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国产动画对观众审美接受状况的忽略,使得动画作品由内到外刻画不够强烈,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与深刻的印象,其商业价值更难以实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商业动画片的美学特点,结合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从观众审美角度出发对商业动画片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分析国外优秀的商业动画运行模式,深度剖析其艺术与商业结合点的核心价值,并结合我国商业动画片发展现状,提出将观众审美特点融入国产动画片中。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观众的消费风尚进行梳理,得出数据以及观察结果,为国产商业动画片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参考。本研究有利于提高国产商业动画片的市场竞争力,在艺术的基础上融入动画产业的科学运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帮助,有利于动画产业的转型升级,希望能够为中国动画产业提供新一轮的理论参考。
谭仲璇[9]2016年在《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动画诞生以来,民族化一直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主流方向,也是中国动画电影在世界动画电影领域里曾几度辉煌的关键因素。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化动画电影的宝贵财富和灵感源泉。本文首先从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由来与发展入手,概括了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及发展历程;其次,对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展开分析,阐明了传统故事题材、民族传统艺术以及民族声音在民族化动画电影中的特征表现,加深对民族化特性规律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凸显出民族化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再次,通过对中、美、日各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特征表现的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在主题思想、绘画方式、审美形态和创作观念上的异同,归纳和总结出中国动画电影在民族化表现方式上与国外动画电影的差距,并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国外优秀动画电影的成功经验;最后,对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发展做一定的展望,深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可以通过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高民族化品牌意识,加强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以及巩固民族化动画电影原创型的发展模式等方面来推动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发展。
秦琪[10]2015年在《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吉祥人物纹样造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翔——周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在此建都,浓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成为佐证凤翔民间艺术活动历史悠久的有力依据。凤翔木版年画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现今仍处于发展状态。粗犷夸张的人物造型、明艳喜庆的色彩、吉祥福态的人物造型等特征,赢得了国内国外大批的“粉丝”。国外收藏家称凤翔年画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因此选取凤翔木版年画吉祥人物纹样为本课题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凤翔木版年画,搜集文献、年画图像、访问等,梳理凤翔木版年画的题材和种类,对表达吉祥文化观念的人物纹样年画作品进行归纳整理。首先,简要扼述凤翔木版年画发展概况和工艺特色;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北民俗文化的哺育下,凤翔木版年画人物纹样的选用所呈现的吉祥观念,突出表现“吉祥”的情感寄托。其次,运用符号学对凤翔年画中传统人物视觉语言符号进行整理,着重分析凤翔木版年画武将(方弼方向、秦琼敬德等)、文官(天官、状元郎)、虚拟人物(钟馗、张仙)、普通人物(女子、童子)四类传统人物纹样,扼要分析民国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后的新题材人物纹样,侧重传达吉祥观念为主的年画作品;通过对其吉祥人物纹样的形体构造的几何化概括、色彩的量化分析,探讨其人物纹样造型的艺术特征,总结艺术形式规律。最后,通过对凤翔木版年画选用人物纹样传达吉祥意蕴的艺术特征规律的总结,挖掘凤翔年画人物纹样造型特征的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将凤翔年画与其它身份产地的年画进行同题材具体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凤翔年画吉祥人物纹样特征与其它各产地人物造型特征的似与不似。对凤翔年画吉祥人物造型的专题研究,有助于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播保护的作用和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创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当下动画艺术的兴盛与儿童审美心理[D]. 刘润润.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国产动画的文化传统重构[D]. 邵杨. 浙江大学. 2012
[3]. 探源动画之“魅”[D]. 袁洁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论国产动画的成长叙事模式[D]. 王巧乐. 浙江大学. 2013
[5].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动画角色设计研究[D]. 刘燕. 东南大学. 2017
[6]. 从资源到资本[D]. 徐金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 动画电影色彩的视觉审美特征与表意功能研究[D]. 朱兰. 昆明理工大学. 2009
[8]. 观众审美接受状况对国产商业动画片价值实现的影响研究[D]. 张芮祎.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9]. 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研究[D]. 谭仲璇. 南昌大学. 2016
[10].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吉祥人物纹样造型研究[D]. 秦琪. 陕西科技大学. 2015
标签: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 动画的发展论文; 动画论文; 动漫设计论文; 视觉文化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