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之二)——中国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之二论文,环境论文,背景下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对中国公众的影响
中国环境退化不仅有害于中国的蚯蚓和黄鱼,而且也有害于自己的公众。环境退化对公众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类:社会经济损失,健康费用增加,更频繁和更严重的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从小到大依次列举社会经济损失的情况。中国每年需花费7200万美元来控制鳄杂草的蔓延。这种杂草原来是从巴西引进来做猪饲料的。其蔓延严重破坏花园、甘薯地以及橘园;由于水资源短缺迫使工业停产,仅西安市每年就造成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沙尘暴每年损失5.4亿美元;酸雨破坏庄稼和森林,每年减产损失达7.3亿美元。为了防止沙尘暴对北京的袭击,建设绿色防护林花费就高达60亿美元,土地荒漠化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亿美元,除鳄杂草以外其他一些主要外来入侵物种每年所造成的损失也达70亿美元。同这些损失相比,1996年的洪水所导致的一次性经济损失(270亿美元,仍小于1998年洪水的损失)以及每年水和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540亿美元)更加巨大。
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20%。除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之外,污染和资源竞争已经在中国引发了许多社会冲突。例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1年在中国西南部地区发生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冲突就有18起。类似地,水资源的短缺诱发了黄河上、下游之间,黄河两岸之间,以及工业、农业和生态不同需求者之间的水战。
健康费用增加
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从而使社会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增加。从1996年到2001年,中国在公共卫生上的花费增长了80%,相当于每年增加13%(从1996年的350亿美元到2001年的630亿美元),其中一部分用于应付环境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大约为30万人。中国城市居民的血液平均含铅量几乎是国际上被认为高危险和危及儿童智力发育含铅量标准的两倍。室外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浓度的增加使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危险增大。即使短时间呼吸污染空气,也可导致新生婴儿体重过轻,增加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
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数量、规模和影响为大众所周知。但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沙尘暴、滑坡、干旱和洪水等发生频率也在增大。过度放牧、土壤侵蚀、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部分人为造成的干旱又引起更频繁、更严重的沙尘暴。从公元300年到1949年,中国西部地区遭受沙尘暴袭击的频率为平均每31年1次。自1990年以来,沙尘暴几乎年年发生。1993年5月的巨大沙尘暴使百余人丧生。近年干旱程度的不断增大被认为是由于森林砍伐而使水循环破坏造成的,还可能是由于过度地抽取地下水和开发湖泊和湿地而使地表水减少造成的。同时,由于灾害,中国每年约有16万平方千米的农田歉收,是20世纪50年代的两倍。此外,森林砍伐使洪水发生频率也大大增加。1996年和1998年的洪水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两次。因为干旱使植物枯萎,继之而来的洪水又给裸地造成更严重的土壤侵蚀,因而干旱和洪水频繁交替发生造成的损失比单独发生造成的损失更大。
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
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已日趋紧密。中国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因而中国的环境变化必然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世界其他国家通过投资和贸易的方式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增加了中国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在1980年以前,中国的国际贸易微不足道,即使到了1991年,在中国的外资也可以忽略不计。但近几年来,这二者却几乎呈指数增长。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国际贸易增长了40倍。
从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表2)。中国政府通过建立经济开发特区,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关税待遇来鼓励外国投资。如下所述,外国投资和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利弊兼有的进口
中国进口的许多产品、技术、知识和资金是有利于环境且有利于中国发展的。1992年到2004年间,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资金220亿美元,其中大约10%用于环境项目。许多进口原材料和产品有利于降低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减少污染排放量。例如农产品进口,使中国减少化肥、农药、水的使用;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使中国减少燃煤污染。自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其石油生产量,且缺口不断增大。从1980年到2002年,中国进口初级产品的价值从70亿美元增长到490亿美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些进口却对中国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危害。除了前面提到的入侵物种外,另一个例子是垃圾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将未经处理的垃圾出口到中国,其中包括有毒的化学物质。另外,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制造业也将垃圾和废料作为可回收原材料的廉价来源。例如在浙江省海关的记录中,于2002年9月从美国装载的360吨电子垃圾货物运到中国,其中包括废料、电子设备和零件(如破损的或淘汰的电视机、计算机屏幕、复印机和键盘)。根据对这类垃圾进口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1997年,垃圾直接进口量从100万吨增长到1100万吨;从1998年到2002年,经由香港运入中国的垃圾从210万吨增长到270万吨以上。尽管有些人认为,进口有害垃圾是中国进行正常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但中国政府禁止并一直在努力阻止垃圾进口。
比垃圾进口更为严重的是,当许多外国公司通过转让先进技术以帮助中国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其他一些公司则将污染密集型工业转入中国,其中包括在输出国属于非法的技术,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到1995年估计有16998个污染密集型工业公司进入中国,工业产值总和大约为500亿美元。由于财政和各种其他原因,中国常常不可能采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标准,相应的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出口过时、甚至非法技术来牟利和获得竞争优势。中国许多官员和经济学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污染密集型工业将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污染,进而有利于中国的发展。然而,污染密集型工业将对环境、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损害,有些损害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则是永远无法恢复的。
损己利人的出口
因为产品出口国外,污染却留在国内,出口贸易是引起中国污染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初级品,其制造过程产生严重污染并耗竭大量的资源。例如,从1989年到2002年,由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加工的产品,其出口价值增长了31倍,其中纺织业增长了22倍,食品业增长了18倍。
入侵物种的输出
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可能导致中国输出许多入侵物种。如三种著名的北美林木病虫害(栗树枝枯病、误命名的荷兰榆树病和亚洲长角甲虫)就起源于中国及其附近的东亚地区。中国草鱼已定居于美国45个州的河流和湖泊,并与当地鱼种竞争,从而改变其水中植物、浮游生物以及无脊椎动物群落。
大气污染物的输出
在发达国家1995年停止使用破坏臭氧层物质(如氟氯碳化物)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破坏臭氧气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的氧化硫排放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产出量是美国的两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远远低于世界富裕国家,其中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甚至低于墨西哥、俄罗斯和泰国(表1,表2)。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巨大,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
来自中国的空气悬浮颗粒同样给区域和全球大气造成影响。当主风向向东时,来自中国沙漠、退化牧场和闲置农田的污染尘埃和沙土,就被吹向韩国、日本、太平洋岛,并可以在一周内横跨太平洋进入美国和加拿大。这些空气悬浮颗粒产生的原因包括中国的燃煤、过度放牧以及土壤侵蚀等。中国一直在同国际社会和受影响的国家一道,努力减少空气悬浮颗粒、温室气体和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森林砍伐转向国外
中国木材消费量占世界第三位。由于木材可为造纸和纸浆、建材、建筑提供几乎所有的原材料,因而中国木产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自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宣布禁伐以来,需求与供给的差距更大。自那时起,中国从热带和温带进口木材增加了6倍。作为热带林木的进口者,中国进口量迅速增长并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并将很快超过日本。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木制品关税从15%~20%降到2%~3%,因而中国木材进口将会进一步增加。其结果是,中国将像日本一样,通过将森林砍伐转向国外来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从而使包括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一些木材出口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未来
中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环境问题在加速,试图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也在强化。然而,哪一个更快呢?
人口与政策风险
悲观主义者认为许多风险在中国正在变成现实。经济增长仍是中国建设实践中优先考虑的因素,而环境保护或可持续发展只是屈居其后。尽管中国人口增长率已降低,但是估计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5亿。即使中国现有人口总数不变,到2030年中国平均每户人数估计将降到2.2人,仅此一项中国也将新增2.5亿多家庭(比2000年全部西半球国家家庭总户数还多)。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较低,其部分原因是中国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发达国家的1/2。虽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其教育资金仅占世界教育投资的1%。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相当于一个城市工人的全年工资,或三个农民全年的收入,因此大部分家庭承受不起子女上大学的费用。
中国现行环境法规大都是单个分散制定的,而且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以及对长期效果的评估,因此采用和强化系统方法迫在眉睫。国家对重要环境资源制定的价格极低,结果是在鼓励浪费。比如从黄河中抽取10~100吨水用于灌溉,其费用仅相当于一小瓶矿泉水的价格。中国土地属国家所有,但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同一块土地往往被很多不同的农民所使用,因而农民缺乏在土地上进行长期投资并对其进行妥善管理的动力。
产业与建设风险
中国环境还面临着许多局部的风险。汽车拥有量不断增长,而农田和湿地却在不断消失,其有害后果将会不断累积。随着社会的不断富足,肉类和鱼类消费量增加,由畜禽和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如畜禽和鱼类排泄物造成的污染,未被食用的鱼食造成的富营养化)也将增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者,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产养殖比野外捕捞提供更多水产品的国家。
中国正在进行世界上三项最大的开发项目,预期都将产生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长江三峡大坝(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于1993年开工并计划于2009年竣工)企图提供电力、控制洪水并改善水上交通,但要付出300亿美元的经济代价、百余万移民搬迁的社会代价、伴随的滑坡、水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对世界上第三大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等环境代价。成本更高的是于2002年开工的“南水北调”项目,估计到2050年才可完工。此项目计划耗资590亿美元,但其结果将造成污染扩散和长江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另一个更大的项目是正在进行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其开发范围涉及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中国领导人视其为国家发展的关键。
对世界影响的增加
与所有其他影响相比,更重要的潜在影响是,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因而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总的国家生产和消费量是人口规模与人均生产和消费量之积。尽管中国人均生产和消费量仍然很低,但由于其人口数量巨大,其生产和消费总量却很高。例如,中国四种主要金属(钢铁、铝、铜和铅)的人均消费率仅是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的9%。由于中国正在迅速接近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即使其他国家的人口、生产和消费率保持不变,如果中国人均消费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仅这一项增长将使全世界工业金属生产或消费量增长94%,石油生产和消费量增长106%。换句话说,中国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将使世界上人类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大约增加一倍。然而,目前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以及对世界影响的水平是否可持续都值得怀疑。一些传统模式必须抛弃或改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环境问题就是世界环境问题的原因。
希望的迹象
也有迹象表明中国环境问题的前景是乐观的。中国通过加入环境协定,在世界上担当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正在制定许多关于环境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并逐步加以完善。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中国也正在尽力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有些环境和产品标准甚至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能耗强度正在降低。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也在得到改善。
在生产和污染控制方面,中国正在努力推广诸如生态农业以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的生态技术。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在水稻田中养鱼,可循环利用鱼排泄物为肥料,以增加水稻产量,并通过鱼类,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以减少除草剂、杀虫药和人工化肥的使用,在不增加环境破坏的情况下使水稻产生更多的食物蛋白和碳水化合物。
加入WTO以及将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奥运会,促使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环境问题。为了减轻北京的空气污染,政府要求机动车加以改造以便使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只通过一年多的时间,中国就淘汰含铅汽油的使用,这在欧洲和美国是经过多年努力才实现的。新出厂的汽车也必须符合欧洲国家流行的汽车废气排放标准。
另一个令人鼓舞的事情是,1998年禁伐并开始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将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通过植树造林和固定沙丘的方式恢复荒漠化土地2.4万平方千米。于2000年开始的退耕还林计划,通过给把农田转化为林地或草地的农民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将环境敏感的陡峭山坡退耕还林。到2003年底,已有7.9万平方千米的农田种上了树或草。预计到2010年此计划结束时,大约将有13万平方千米的农田被退耕,该项目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护项目之一。此外,中国正在设计和采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把环境损失纳入GDP核算(也称绿色GDP)。
建议和展望
中国怎样才能将其环境变化趋势从恶化转为改善?从这篇综述我们可以直接给出许多具体的建议。比如,中国可以通过进口技术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改善纸和氨水的生产以及提高灌溉系统效率、处理废水、节约用水和其他资源、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停止破坏湿地。下面我们给出6点一般性的建议:
1.应该严格执行和强化实施现有的大量环境法律和规章制度。由于一些政府官员在对环境有害的公司中有自己的利益,因此难于有效地执行国家环境政策。为了避免利益冲突,相关环境资源政策、法规的制定应当从各级资源开发机构转移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使环境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和利用。许多地方官员为了提高当地的GDP而对其污染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国家环保总局应有权关闭或停止污染严重的生产单位。选拔政府官员应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项指标并重。此外,环境保护部门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环境保护政策执行不力还在于资金缺乏。中国GDP比日本和美国低,而环境问题却比他们严重,所以中国环境投资在GDP中更应有较高的比例。中国的环保预算应从当前GDP的1.2%提高到世界富裕国家的水平(欧洲和日本1.5%,美国2%)或者更高。这种作法光从经济角度来看也是划算的,因为提高环境保护投资将消除大部分由于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由于中国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应将更多的市场经济工具用于环境问题。可能的办法包括:取消对破坏环境的工业(如煤炭业)的补助;对价格过低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资源)制定合理的价格;强化污染物排放交易以减少污染;增收更高的环境税,如提高汽车消费税;为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和附近的居民,如那些居住在濒危大熊猫保护区的居民提供一定的补偿;将直接与间接的环境成本(如污染)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如湿地)纳入从地方到国家的各级政府核算中。
3.国家不但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增长速度已较低的人口规模上,还应密切关注家庭户数的增加、家庭规模的减小和家庭消费的增长。政府应当创造各种机制来鼓励家庭间资源共享。
造成中国家庭户数急剧增加和家庭规模减小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离婚率的增加和四代同堂的家庭比率的减少。很多老年人单独居住,而没有与其子孙住在一起。离婚手续的大大简化以及离婚现象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使离婚率骤然提高。仅2004年就有160多万对夫妇提出离婚申请,比2003年增加了21%。离婚造成家庭户数加倍且家庭规模降低,从而使人均资源消耗和浪费增加,因此,离婚也对环境产生危害。政府提供婚姻调解、离婚咨询以及强制性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等待期,将有助于人们更严肃地考虑离婚问题。政府应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促进资源共享,如构想始于丹麦的公共住宅和创始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生态村。这些措施不仅为共同居住者提供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4.大幅度提高教育投资。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降低人口出生率从而改善中国环境。除此之外,教育投资还可以提升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从而创造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小学教育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环境脆弱地区(如中国西部地区)的孩子更多地进入大学,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更有机会在其他地区找到工作并定居,从而减少人类对敏感生态系统的压力。
5.应当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污染的空气和水可以日后净化,但丧失的物种和遗传物质却永远无法恢复。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服务,其中包括生产卫生和营养的食品、净化水和空气、制造氧气、缓和气候变化、帮助农作物和其他植物授粉、控制农作物害虫以及碳储存等。例如,1970年在中国发现的野生雄性水稻不孕品种,使高产的杂交水稻得以培育成功,从而带来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6.其他国家能够、也应该帮助中国进行环境保护。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国家给中国留下了环境污染。由于中国人均资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比发达国家仍低得多,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利也有能力进行发展。然而,环境影响已超越中国国界,因而其他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帮助中国。中国的环境问题像其他国家一样,已超越了政府的解决能力,因此外国帮助中国的一种方式可以是支持中国的非政府环境组织的发展。中国现有2000多个刚刚起步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但大部分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相对孤立,急需帮助。同中国政府一道,国际社会可以帮助环境非政府组织提高公共环境意识、提供政策建议并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另外一些帮助中国的方式包括培训环境规划和管理人员、交流和分享解决环境冲突的办法、转让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如清洁生产、水资源保护和废弃物处理)、转让高新技术以产生额外好处,减少中国与其他国家间对能源以及其他全球资源不断增长的竞争。
最终结果将会如何?中国环境正徘徊于加速破坏与强化保护之间。巨大的中国人口数量和急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要比其他国家具有更大的动量。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已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展望未来的20年,我们期望中国也能创造一个环境保护的奇迹,为其他国家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方面树立一个典范。其结果不仅会造益中国,还将影响整个世界。
(译自《Nature》杂志2005年6月30日第1179~1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