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150076
【摘 要】 目的:观察运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2 组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铵针500μg肌肉注射,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汤剂,每日一剂。两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2.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独活寄生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在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1]。其发生风险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不佳等相关[2]。早期通常不被患者予以重视,导致病情延误且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治疗上单纯运用西药治疗本病疗效不甚满意。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 年 6 月 - 2013 年4 月选择 75 例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为(43.6±7.8)岁,糖尿病病程3~20年。DPN病程3个月~5年;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为(44.2±8.1)岁,糖尿病病程4~21年。DPN病程4个月~6年。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DPN: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病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应用甲钴铵针500μg肌肉注射,1次/日,连用四周(28d)为一个疗程。
2.2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桑寄生30g,秦艽10g,,细辛5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15g,白芍15g,杜仲20g,牛膝30g,茯苓15g,肉桂10g,党参15g,鸡血藤25g,赤芍15g,黄芪30 g,桑枝10g,甘草10g),上药水煎300ml,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共八周。
注:治疗期间两组均进行糖尿病饮食、配合胰岛素皮下注射和(或)口服降糖药将血糖控制达标,即空腹血糖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2],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调脂、降压等基础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四肢末端麻木、蚁行感、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自觉临床症状好转,体征有所改善;无效:自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体征无变化。[3]
3.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2.8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亦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4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痹证”、“血痹”、““痿证””等范畴。古代医家很早就对该病有着一定的认识及记载,如《丹溪心法》中描述:消渴病可出现“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DPN 患者被确诊时已患糖尿病多年,病程日久则出现肝肾两虚、阴阳气血亏虚,肢体、肌肉、筋脉失于荣养,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脉络痹阻,血行瘀滞,故出现肢麻、肢凉、疼痛。属本虚标实证。《素问·痹论》谓“痹在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仁”。《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正合此病机。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的主方,方中独活、秦艽祛除外邪,祛风胜湿;桑枝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细辛辛温发散,祛寒止痛;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地黄、白芍、鸡血藤、赤芍养血活血;党参、黄芪、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甘草又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舒经络之功效,从而使气血足而外邪祛,肝肾强而病痛愈。纵观全方,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的作用。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镇痛、抗炎[4]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5],与西医学治疗DPN是一致的。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临床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62.86%,2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说明,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庞国明,闫镛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0,25(2):26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1
[3]任德全,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7.
[4]王爱武,刘娅等.独活寄生汤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2):61-64
[5]朱白平.独活寄生汤对微循环的影响[J].中成药,1991,13(3):26
作者简介:
赵琳,女,39岁,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6年。
作者单位:15007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论文作者:赵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8
标签:独活论文; 周围神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论文; 病程论文; 疗效论文; 体征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