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布白”的巧妙运用会启迪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成效性。但是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布白,则需教师精心设计、匠心独运。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布白 艺术
“布白”乃艺术创作中常用手法,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倘能巧妙运用“空白”艺术,做到实处含虚,虚中探实,就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这正是遵循了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达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的意境。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别出心裁,适时适度地来点“布白”, 制造悬念,启迪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就会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成效性。但是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布白,则需教师精心设计、匠心独运,如此才能使“布白”发挥其效用,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的艺术。
一、“欲擒故纵”,巧设“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
如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可以设计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立即对文章产生了兴趣,从而投入对文本的质疑与探究中。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这短暂的“空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一节高效的课堂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权利和空间。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能够起到“吊学生胃口”的效果,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语言停顿,创造“空白”
1.利用文本空白,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古人云:“文有以不言者。”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即意在言外。许多课文中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能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切入口。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结尾就是很有些空白的味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这个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歉疚,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什么说不出话呢?是过于悲痛无法说呢,还是需要思考不想说,或者是环境险恶不便说呢?凡此种种留给读者去填充吧!
又如《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末段的“活该”,《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等,其实正是作者在文中的“布白”点。可见空白并不是虚无,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必刻意去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答案来判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空白作审美式的鉴赏,用心灵去把握,去体会,去创造,从而到达教学的最佳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教学停顿,教师制造“空白”
其一,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而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的机会,便于进一步实施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时地制造停顿,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其二,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情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 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
如《口技》一文,在讲到“善口技者”表演得出神入化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并模拟听众的反应,由此身临情境,感知表演者的技艺高超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质疑问难,疑而不释留“空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是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问题,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老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和消化;突破难点时,老师要创设台阶,降低坡度,让学生从低层走向高层,每级台阶之间,需给学生“喘息”的时间;在过渡衔接处,要架设桥梁,停顿等待新旧知识的连接,思维的贯通,否则“欲速则不达”。这些“时间段”的“空暇”就是教师设疑的最佳时间和空间,这种布白也是鼓励学生质疑的有益途径。老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予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和独立思考、提出设想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开一扇大门。
实践证明,如果在恰当时机,教师能巧设质疑,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形成思维上的空白,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同异并存,反思过程留“空白”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有意地了解自身行为后面潜藏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也才能真正抓住教学思维的内在本质。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美、完善的欲望。就促使反思活动能更好地进行,以达到反思的效果。也许此时他们的思考不够完善,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不够尽善尽美,但他们思维活跃,自出胸臆,讲的都是自己的看法,我们还有什么奢求呢?
五、精心构思,创设板书中的“空白”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教学思路的提炼。教师在这块“黑土地”上要善于留有“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耕种。我们可特留“空白”,让学生去完善;也可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学习思路;还可启发,指导学生设计板书,激发学生潜在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由此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当然,“布白”要把握一个度,不宜过“滥”,不然会使人产生七零八落之感,让教师、学生疲于应付,结果必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总之,教学也是省略的艺术,而“布白”就是这一艺术的技巧方法。有空白,才有含蓄;有空间,才有想象的飞翔,神韵的流动。在“空白”中,学生才能浮想联翩、顿悟感叹,在“空白”中驰骋无限的思维,在“空白”中享受教学艺术的韵味。
参考文献
[1]叶长文 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
[2]李建文 把“布白”艺术引进课堂[J].教育文汇,2003。
[3]孔建芳 生成的精彩来自预设的“留白”[J].江苏教育,2005年16期。
论文作者:张赛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学生论文; 空白论文; 教师论文; 艺术论文; 思维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