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516213
摘要: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危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本院危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治疗期间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5.71%),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为(7.12±3.15)d,对照组为(10.36±4.16)d,组间差异p<0.05。结论 危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危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效果;并发症
危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了病情危重、复杂的患者,患者生命体征不稳、病情进展较快、极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死亡率极高,因而必须给予严密的治疗及护理。目前,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理质量管理难度较大,因而必须探索更为安全、可靠、高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本院危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受试者,对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本院危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在危重症监护治疗≥5d以上,两组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35~76 岁,平均年龄(55.69±20.56)岁,病因:脑外伤15例,脑梗塞13例,脑出血8例,其他6例。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6.12±21.12)岁,病因:脑外伤16例,脑梗塞12例,脑出血9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期间,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常规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工作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具体管理措施:
1.2.1成立无缝隙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牵头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科内两名主管护师任副组长,统一组织小组成员学习危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理知识及技术,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掌握熟扎实的专科知识,可有效应对危重症患者护理及应急情况处理。
1.2.2强化护理服务人性化
危重症患者内心往往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因而要强化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关怀。在日常护理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行为活动、情绪状态等情况,对恢复意识理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促进患者安全感产生,减少情绪波动,积极配合治疗。
1.2.3制定标准性护理流程
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内进行讨论,基于现有危重症监护病房条件及规范制度,制定标准性护理流程,通过标准的护理执行方法规避各类医疗风险。在标准性护理流程基础上,同时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性化护理服务,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需求。
1.2.4定期总结反思
由副组长负责监督、指导工作,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工作情况,了解患者病情进展;监督管理工作应注意定期总结,由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鼓励大家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制定解决对策、防范措施,同时反思工作不足,及时优化改进。
1.3平均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6/42)。对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15/4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5.71%),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为(7.12±3.15)d,对照组为(10.36±4.16)d,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危重症监护病房承担者繁杂的监护和治疗任务,需要虽然应对危重症患者各类紧急情况,护理难度较高。当前,我国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已经逐步趋于成熟,拥有各类高、精、尖医疗护理技术,护理工作流程也较为规范和统一,但是仍需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无缝隙护理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上的科学化管理模式,对于护理工作连续性、完整性、可控性要求较高,兼顾了护理细节及护理全局,临床应用效果较好[2]。当前,较多无缝隙护理管理相关临床研究报道,其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可有效防控各类护理风险及医疗风险,显著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水平,对于危重症并发症预防效果较好[3,4]。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危重症患者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5.71%),组间差异p<0.05,可知无缝隙护理管理对于危重症患者并发症防控效果较好,临床应用可行性。无缝隙护理管理对于护理环节、护理措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在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护理措施质量,进而对于患者护理效果也显著提升[5]。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的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进行监测分析,发现对照组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为(10.36±4.16)d,而观察组仅为(7.12±3.15)d,组间差异p<0.05,可知无缝隙护理管理显著缩短了患者危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促进了患者快速康复,同时也节约了医疗资源。
综上所述,危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瀚熙,赵瑜,蓝惠兰,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5(16):61-62+64.
[2]张磊.无缝隙护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2,13(10):1832-1833.
[3]占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5(02):84-85.
[4]程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5(36):256-257.
[5]苏琴,顾琴,黄华.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5(21):139-141.
论文作者:叶佩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病房论文; 患者论文; 危重症论文; 缝隙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