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中的环境污染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环境污染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04)04-0039-05
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人类社会的活动又给生态和环境带来了破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工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一年的损失达2000亿元,每年工业“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每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原材料投入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能源利用效率为30%。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生产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以原材料为主的化工、冶金和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
一、环境污染现状
1.大气污染
表1 工业废气排放指标
地区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年份1998年
2002年1998年
2002年
1998年 2002年
1998年
2002年
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121203
1752575835389084339424655228910 39621
所占比重 100 100 48.1550.8328.0026.5623.85 22.61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15930213 15619806 7151996 54706902 4034873 3760736
4743343
4888380
所占比重(%)
100 100 44.9041.4325.3324.0829.78 31.30
工业烟尘排放量(吨)
1754046
8042207
3871350 2460682 3900780 3041674
3981915
2539851
所占比重(%)
100 100 32.9430.6033.1937.8233.88 31.58
工业粉尘排放量(吨) 13221732
9410303
5406556 2706557 4489078 2796887
3326099
2156859
所占比重(%)
100 100 40.8928.7633.9529.7225.16 22.9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计算整理
从1998年到2002年,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了1.52%,比中部地区高1.52%。烟尘和粉尘排放量的绝对值均有下降,降幅分别为2.3%和2.24%。废气的排放总量虽然增加了10711亿标立方米,但在全国的比重却下降了1.24%,比重小于东中部地区,但是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相比污染仍十分严重。西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既有成绩又存在不足。
2.水污染
表2 工业废水排放指标
地区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年份 1998年 2002年
1998年 2002年
1998年 2002年1998年 2002年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 2006331 2071885 979786 1071981 600406 548939426140 450965
占全国比重(%) 100 100 48.83
51.7429.93
26.49 21.24
21.77
排放达标量(万吨) 1232203 1830394
670464 1008673 364868 468358196868 353360
所占比重(%) 61.4288.34 68.43
94.0960.77
85.32 46.20
78.3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计算整理
从全国来看,2002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与1998年相比略有增加,主要是东部地区的排放量增加了9.41%,中西部地区呈现递减的特征,说明中西部在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西部地区废水排放达标率2002年比1998年提高幅度较大(32.16%),全国平均提高了26.92%(东部提高25.66%,中部提高24.55%)。西部近几年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成绩显著,体现了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3.固体废弃物污染
表3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指标
地区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年份 1998年 2002年 1998年 2002年 1998年 2002年 1998年 2002年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80043 94509 29811 38343
27070 31939 23162 2422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33387 50061 16587 24099
10103 16160 6698
9802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41.71 52.97 55.64 62.85
37.32 50.60 28.92 40.46
工业固体废物存储量(万吨)27545 30040 8358
92919422
9798
9764
10949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10527 16618 3378
56794269
7487
2880
3450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计算整理
从1998年到2002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各地区均逐年增加,东部地区提高了28.62%,中部地区提高了17.99%,西部地区提高了4.61%,其中东中部地区增加明显。西部地区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1.54%,提高比率低于中部地区(东部7.21%,中部13.28%),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幅度较大,东部提高68.12%,中部提高75.38%,西部地区提高了19.79%。西部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方面仍然落后于东中部地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分析
从图1近6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的废水排放趋势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7年到2002年,全国及西部的废水每亿元增加值的排放量大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1998年曾出现较大上升,西部的排放强度比1997年增加7.46万吨,从85.79万吨增加到93.25万吨;全国从59.31万吨增加到60.02万吨,增加0.71万吨。从1999年开始逐年下降,5年期间西部的排放强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2000年,西部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是全国的1.66倍。
图1 每亿元工业产值的废水排放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2002年)计算整理
图2表明,西部近6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的每亿元工业产值的3.53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3.78万吨,特别是1998年达到4.73万吨/亿元,而全国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也在这一年达到了2.39万吨/亿元。1998年以后虽略有下降,但是直至2002年西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强度仍然高于1997年。从全国范围来看下降到了2.03万吨/亿元。
图2 每亿元工业产值的废气物产生量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2002年)计算整理
图3表明,从1997年到2002年,全国及西部废气排放强度除2000年略有下降以外,其余各年份均呈现缓速上升趋势,分别从1997年的3.57亿标立方米/亿元和5.82亿标立方米/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3.77亿标立方米/亿元和6.18亿标立方米/亿元,特别是西部地区提高了6.19%,排放强度是全国的1.6倍。
图3 每亿元工业产值的废气排放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2002年)计算整理
图4表明,全国的排放强度除了1998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以外,其余各年均呈下降趋势,每亿元工业产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2002年为335.65吨,比1997年下降了93.49吨。西部地区则在1998年和2000年出现两年的排放高峰,分别高达967.85吨和943.07吨,到2001年开始出现急速下降,排放强度为819.43吨,到了2002年已经下降到762.97吨。该组数字表明,西部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成果显著,但是排放强度仍是全国平均值的2.3倍。
图4 每亿元工业产值的二氮化硫排放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2002年)计算整理
图5表明,全国的烟尘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每亿元工业产值的排放量由1997年的215.61吨下降到2002年的172.82吨,下降幅度为19.85%,但是1998年出现高峰,达到351.6吨。西部的排放量在1998年也达到了最高峰为812.48吨,比1997年高367.11吨,以后逐年下降,到2002年,排放强度为396.42吨/亿元,比1997年低48.95吨,是全国排放强度平均值的2.3倍。
图5 每亿元工业产值的烟尘排放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2002年)计算整理
图6表明,近6年全国每亿元工业增加值的粉尘排放量整体略有上升,1998年达到最高值395.51吨,以后逐年下降,但是直到2002年排放强度仍然比1997年高29.51吨,为202.22吨。西部地区从1999年开始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02年排放强度为336.64吨/亿元,比1997年低了6.62吨/亿元。从整体上来看,2002年西部粉尘排放强度是全国的1.6倍,而1997年曾是全国的2倍,这说明西部地区在工业粉尘治理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图6 每亿元工业产值的粉尘排放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2002年)计算整理
三、西部工业环境污染特点
1.排放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如表4所示,西部地区2002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1998年下降了0.89个百分点,为13.77%,不足全国的1/6,而废水、废气、二氧化硫以及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却达到全国排放量的1/5以上。从西部3年来的数据分析,工业污染在全国的比重总体上看呈现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0年出现增加,2001年又开始下降,这说明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仍然不够理想。
表4 1998年~2002年西部工业“三废”排放状况与全国的比较
地区 西部 全国 西部/全国
年份
1998 2000 2002 1998 2000 2002 1998 2000 2002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4647.38 16654.62 20080.93 79395.7 89403.6 95933.3 18.4518.6319.10
人均GDP(元/人) 4123 4763 5473 6392 7084 818464.5067.2466.87
工业增加值(亿元)
4900.91
5492.54
6407.04
33429.8 39570.3 42607.1 14.6613.8813.77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4261404471254509652071885 1942405 2026282 21.2423.0021.77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2891031883 39621 121203
138145
175257
23.8523.0722.61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4743343 5179834
4888380
15930213 16153200 15619806 29.7832.0731.30
工业废物排放量(万吨)2316221842 24229 8004381608 94509
28.9426.7625.6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计算整理
2.排放强度大
2002年西部各省市区“三废”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三废”量)除少数省市区的个别项目外,均高于全国平均值。比如从工业固体废弃物来看,全国的平均值为2.03万吨/亿元,有个别省份排放强度过大,如贵州高达7.77万吨/亿元,是全国平均值的3.8倍;内蒙古为5.31万吨/亿元,是全国平均值的2.6倍;云南、甘肃的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均为全国平均值的2.2倍;宁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排放强度在西部分别居第7位和第10位。
表5 2002年西部地区工业“三废”排放强度与全国比较
地区 工业固体废弃物(万吨/亿元)工业废水(万吨/亿元) 工业废气(万吨/亿元)
内蒙古 5.31 39.66 10.46
广 西 3.63 138.92 8.14
重 庆 2.07 122.69 3.04
四 川 2.95 75.82 4.70
贵 州 7.77 46.20 9.49
云 南 4.40 43.18 4.69
西 藏 0.69 91.56 1.21
陕 西 4.18 44.13 4.95
甘 肃 4.44 50.38 7.61
宁 夏 3.13 35.76 9.35
青 海 4.06 100.47 14.21
新 疆 2.13 34.73 5.31
全 国 2.03 44.52 2.9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2年)计算整理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工业经济近年来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工业污染的治理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废水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西部地区由于长期以来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污染比较大,西部的废气、废水、废物每亿元工业增加值的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GDP来看,西部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从“三废”的排放量来看,虽然西部的排放量要少于东部,但按照单位GDP计算的“三废”排放量又要高于东部地区。这一方面说明,西部地区企业数量少,经济不发达;另一方面说明西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大部分企业是重污染企业,环保设施欠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
四、环境战略和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淘汰落后设备,减少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改造工艺,大力推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节约能源、污染小的产业发展,减少环境代价。要加大改造现有落后技术,在国家的扶持下,可以突破常规的发展道路,实行“跳跃式”发展,即开发技术起点高、工艺先进的产业,越过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段,实施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
2.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采取污染预防战略的全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对环境造成损害,实现工业的生态化。要按照生态原则组织工业生产,改革工艺,强化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水平。
3.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人文景观,应当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交通、服务等行业。尤其要充分发挥科研、教育和人才的优势,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组建一批大型科技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整个西部地区的技术素质和竞争能力。
4.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机构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尤其是要加强对党政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培养他们新的资源观。同时,要高度重视省、地、县环境保护机构的基础建设,保证有一定的人员编制,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手段,以适应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