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论文_何继敏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诊断肠梗阻采用CT与X线操作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肠梗阻确诊病患共50例,均实施CT与X线诊断,对比诊出率、对肠梗阻的梗阻类型判定结果、梗阻原因判定结果。结果 CT诊断下共诊出47例,诊出率为94%;X线诊断下共诊出40例,诊出率为80%。机械性肠梗阻(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类型诊断下,CT与X线诊出率并无明显差异。梗阻原因诊断上,X线诊断下44%病因不明确,CT诊断下不明确率仅为14%。结论 CT与X线均可作为临床诊断肠梗阻的操作方法,相对而言CT诊出率更高,且对梗阻原因的判断更具准确性。

【关键词】肠梗阻;CT诊断;X线诊断;诊出率;梗阻类型

肠梗阻属于腹部急性病症,由于肠内容物运行不畅或腹腔内肠粘连导致的梗阻性疾病,大多为单纯性肠梗阻,也有部分患者属于绞窄性肠梗阻[1]。急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为排便障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必须及早诊断并针对性治疗[2]。传统诊断多通过X线片完成,但受到操作影响,对肠管血运状态、梗阻原因以及梗阻位置的明确判断存在局限性[3]。近年来,CT诊断逐渐受到重视,可将梗阻位置清楚显示并观察到周围肠系膜与病灶之间的解剖学关系,有利于诊断医师明确病情及病因,提升预后有效性。本次研究通过对比选取了50例肠梗阻确诊病患,均实施CT诊断以及X线诊断。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肠梗阻住院病患共50例,其中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区间处于36-71岁,平均年龄(53.26±3.29)岁。患者均在不同程度腹部疼痛、腹胀、呕吐、恶心、排便停止、便血症状。

1.2一般方法

研究对象均为病理诊断确诊为肠梗阻,征得患者同意后采用CT与X线诊断。

1.2.1CT诊断

令患者在诊断床上平卧,选择Siemens双源螺旋CT仪器,设定螺距为1、间距5mm、层厚5mm、电压120kV、电流200mA,选择0.5s螺旋方法实施4期扫描。将扫描范围划分为趾骨联合下缘至膈顶,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

1.2.2X线诊断

令患者在诊断床上平卧,选择岛津DR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为患者常规定位后开始诊断。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对50例患者采用CT与X线诊断下诊出率以及两种临床诊断方式在梗阻类型方面的结果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诊出率比较

统计对50例患者采用CT与X线诊断下诊出率,结果如下:

CT诊断下共诊出47例,诊出率为94%;X线诊断下共诊出40例,诊出率为80%。对比可见,CT诊断下诊出率远高于X线(p<0.05)。

2.2梗阻类型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种临床诊断方式在梗阻类型方面的结果差异。

结果显示,病理学诊断下50例患者中40例为机械性肠梗阻(单纯性),10例为绞窄性肠梗阻。CT诊断下,机械性肠梗阻(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分别为32例与9例;X线诊断下,机械性肠梗阻(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分别为31例与7例。对比显示,在两种梗阻类型诊断下,CT与X线诊出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

2.3梗阻病因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两种临床诊断方式在梗阻病因方面的结果差异,显示X线诊断下44%病因不明确,CT诊断下不明确率仅为14%(p<0.05),详细数据见表三。

3 讨论

肠梗阻属于临床急腹症类型,较为常见。其致病因素较多,例如肠扭转、肠粘连、肠内疝、肠肿瘤等。肠梗阻会造成肠腔堵塞或处于狭窄状态,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而导致腹部疼痛[4]。传统应用X线诊断下,确诊率大约在60%左右,且无法明确病因。由于肠梗阻病情发展较快,死亡率可达到5%以上,因此救治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及早确诊、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X线诊断肠梗阻以往属于主要方法,具有成本较低、操作便捷的明显优势。但由于腹部解剖结构的影响,其特殊性易造成影像存在交叉、重叠状态,诊断时对病变位置难以准确辨认,只能够指出大概部位且无法明确造成肠梗阻的原因[5]。加上X线分辨率相对较低,可能造成病因判断错误,导致治疗最佳时机的延误。

CT诊断能够将肠道梗阻的病因、病情以及病变位置准确判断,尤其在病变部位的定位上价值较高。在诊断肠梗阻的过程中,CT诊断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原始图像,结合三维重建以及二维重建,可将病变位置从多方位观察,避免了腹腔内组织重叠对图像的影响。尤其对于肠梗阻类型的判断上,多方位观察下对绞窄性肠梗阻以及肿瘤的区分效果显著[6]。相对于X线诊断而言,CT诊断下诊断医师对于肠系膜改变、肠壁变化以及肠管形态变化判断更为直观,可明确绞窄性肠梗阻。由于受到腹腔条件限制因素较小,因此更能够清楚显示梗阻位置与腹膜腔、系膜之间的解剖学关系。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在诊出率方面,50例患者均属于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肠梗阻病患,CT诊断诊出率为94%,X线诊断诊出率为80%。由此可见,诊出率方面CT操作更胜一筹。梗阻类型的判断上,经病理学证实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其中40例为机械性肠梗阻,10例为绞窄性肠梗阻。X线诊断下,机械性与绞窄性分别为31例与7例,CT诊断下机械性与绞窄性分别为32例与9例。虽然两种诊断方式结果存在差异性,但并未达到显著程度。影像学表现方面,机械性肠梗阻(单纯性)影像学表现为肠腔中气柱较高、液平较短、气液平面数个,肠曲舒展。绞窄性肠梗阻影像学表现为腹水、肠系膜模糊、肠壁增厚。病因方面,X线诊断下44%病因不明确,CT诊断下不明确率仅为14%;且在肠套叠、肠粘连、肿瘤的判断上,CT诊断相对更为明确。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肠梗阻更推荐采用CT操作,具有影像清晰、判断准确、可明确梗阻类型以及梗阻病因的优势,对于梗阻的明确诊断以及及早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曹秀华,盛丹.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平片在诊断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v.52 16:82-84.

[2]项浦益,徐腾云,蔡冬梅.超声、螺旋CT及腹部X线在诊断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7,v.30;No.327 02:30-31.

[3]杨颖.肠梗阻疾病应用超声、CT和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v.3;No.107 57:11401+11403.

[4]邸玉芹,俞维宝,曲希侠.CT和X线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综述,2017,v.23 12:2495-2497.

[5]吴儒国.16排CT和X线平片对肠梗阻的检查技术及诊断价值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v.2;No.38 24:5120+5123.

[6]钱卫学,谈瑞生,王鼎,马喆.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v.10;No.263 17:94-96.

论文作者:何继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CT与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论文_何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