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蚕桑是辛屯镇一个传统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达到1190h㎡,占全县经济作物中纤维作物的24%,在本镇蚕桑种植面积约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2%,但种植管理粗狂,分散种植,无龙头企业的支撑,产值低,通过对蚕桑产业的调研,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而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蚕桑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1、蚕桑产业的现状
1.1蚕桑的用途:蚕桑属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我国收集保存的桑种有15个及3个变种,是世界上品种最多的国家,其中栽培的有鲁桑,白桑,广东桑和瑞穗桑;我镇主要种植的是鲁桑品种。桑叶是喂蚕的食料;花期4月,果熟5~7月;聚花果(桑椹)紫红、淡红或白色;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和维生素矿物质,有“人间圣果”的美誉,多汁味甜,即可食用,也可以用来酿酒;桑树木材可以制作家具,农具,并且可以作小建材,桑条可以编框,造纸或作燃料。枝叶和树皮都是极好的天然植物染料。我镇主要是用桑叶来养蚕,买蚕茧。
1.2生理特性
桑树属喜光作物,海拔,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都很强,要求低,能在海拔1200m以下生长,也能在2236m存活;本镇平均海拔2191m,能耐-35℃的低温~40℃的高温;本镇年平均气温17℃,土壤酸碱度的pH临界值为4.8~8.5,最适宜的pH值为6.8~7.2;我镇的土壤酸碱度的pH6.6~7.4;能耐旱,耐水湿;也能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我镇的平均年降雨量966.4mm;抗风,耐烟尘,抗有毒气体;根系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耐修剪,寿命长。
1.3发展概况
辛屯镇蚕桑种植从上世纪90年初就有农户零星种植养蚕,1995年政府统一发动种植有23 h㎡,但由于基础设施(水源,机耕路,)和养蚕技能培训,养蚕房修建等配套措施跟不上,蚕桑产业又回到原来的散户种植局面。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丝绸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蚕桑种植速度的发展,促进了丝绸价格的提升,2001年鹤庆县委、县政府、辛屯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贯彻中央提出的“东桑西移,南蚕北移”“浙桑入滇”文件精神,采取了“重生态、重工业、兴农业、兴科技等发展之路和相应的措施。调整优化地区农业产业。因地制宜,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建立、稳定、发展蚕桑产业。于2001年在原有的零星散户种植的基础上发动蚕桑种植面积为147h㎡,同时相应落实中央省州县的辅助政策:无息贷款建蚕房;用粮田种植蚕桑的给予享受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即连续3年每亩150㎏.年玉米籽粒无偿补助;县农业局组织的县蚕桑果药站对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和各村村干部、种植能手、农民标兵等进行桑的种植,蚕的养殖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随后蚕桑种植进入高速发展期,到2003年全镇桑园面积已发展到510h㎡,养蚕5700张,交售鲜茧35.94万斤,蚕农收入271.45万元。相继逐年迅速稳定发展,全镇12个村委会有11个村委会有种植,尤其是三合,南河、如意、连义四个村委会占全镇57%。到2009年到如今我镇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160 h㎡且一直保持该面积。
2.蚕桑产业存在问题
2.1种植管理粗狂分散
辛屯镇虽属坝地形,但种植分散,不能形成连片种植。田间管理冬施基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春施芽肥(以速效肥为主,腐熟的有机肥为辅)、夏秋追肥;春耕除草、疏芽(根据栽植密度、树龄、培肥水平、桑树品种)定芽;剪枝、使桑树条数适当,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及病虫草鼠害等的综合防治栽培技术措施跟不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群众认识不足
蚕农认识不到位,管理跟不上多数蚕农对蚕桑认识还停留在“懒庄稼”上,多数农户技术、资金(肥料)劳动力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及时的对桑园进行田间管理:剪枝,施肥,定芽,中耕除草,及病虫草害等的综合防治,处于广种薄收的耕作模式;对蚕的喂养,不注意各龄期的蚕所需的室温,或只注重温度,忽略二氧化碳密度过高有造成对残儿的影响,蚕室的消毒不及时,采摘残叶时粗心大意,用带有农药的桑叶来喂蚕,结果造成蚕儿死亡,甚者集体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种植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有一定种植经验和劳力充足的农户,种植面积多,对桑树的田间管理到位,桑叶产量高,质量好,对蚕的喂养功夫细心,茧丝的等级也就高,价位也就高,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亦然,有的农蚕1亩桑1年能养2张蚕,而有的蚕农1年5~6亩桑也只能养1张,更有甚者“靠天吃饭”的蚕农,除了采摘桑叶,平时从来不去桑田,12~13亩的桑园,1年也只能养1张。且蚕茧质量差,等级低,有的蚕农一张蚕能产茧50~55㎏,而有的蚕农仅产茧10多㎏,收入就更不用说了。
2.4龙头企业不大,带动力不强,总体市场下滑
由于我镇的蚕茧没有强势加工,营销企业支持,仅存在着小作坊似丝绵被加工。蚕桑价格波动大,就一年内,春茧,夏秋茧价格也不同,收购价格不定,逐年下滑,经调查近三年的我镇蚕茧量及蚕农收入分别为:2010年鲜茧收购量1820.42万斤,均价15.75元/斤,蚕农收入约5740.23万元;2011年鲜茧收购量2135.13万斤,均价16.8元/斤,蚕农收入约7181.27万元;2012年鲜茧收购量2480.04万斤,均价21.95元/斤,蚕农收入约10138.35万元;2013年鲜茧收购量2510.24万斤,均价21.93元/斤,11007.99;2014年2582.21万斤,均价21.4元/斤,蚕农收入约11050.72万元;2015年2603万斤,均价18.2元/斤,蚕农收入约9472.54万元;我镇近3年2013年鲜茧收购量25.7万斤,均价22元/斤,蚕农收入约565.4万元;2014年28.5万斤,均价221元/斤,蚕农收入约598.5万元;2015年18.5万斤,均价18.5元/斤,蚕农收入约343万元。通过我县6年我镇3年的数字对比,蚕桑市场总体下滑,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2.4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产量产值与当年气候、水资源息息相关,就八九月份的冰雹,会使影响桑叶的质量和产量。从而也会影响蚕桑产量和产值。
2.5收售问题
本镇与如意茧站和妙登茧站建立了收茧合作,但到蚕茧收获时期,路上总会有来来往往的卖茧人,许多蚕农等上好长时间才能到自己,部分蚕农没有耐心或由于价格低而不愿出售蚕茧,就得将蚕茧拉回,在回家的途中就给一些商贩以可乘之机,他们出的价格往往比收茧点的高一些,蚕农经不住价钱的诱惑,就把茧子买了。人称“黑氏蚕茧”,对于这一问题,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在途中来来回回转悠,以减少“黑氏蚕茧”的收售,但效果不佳。
3、发展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植条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产业的发展。向上级部门争取道路、水利建设项目、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资金,通过政府贴息、项目支持、与银行资金捆绑等方式整合资金,开挖养护机耕路,村干道、枝路;修建水窖或水塘能及时进行适时灌溉,增强种植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2 提高认识
通过走访农户和赶集日发宣传单等的形式进行宣传标准化技术推广,农技部门进行小面积标准化示范,让农户认识到合理栽培与“懒庄稼”种植模式的差异性,以短信或宣传栏的方式提醒农户,消除农户原来重栽培轻管理的传统意识。充分利用县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分析数据开展配方施肥,提高肥效。全面开展病虫草鼠综合防治,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采用植物源矿物质源农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病害,因地制宜的开展综合防治,提高药效,避免浪费和造成药害及环境污染。适时的 对桑园进行田间管理:剪枝,施肥,定芽,中耕除草,及病虫草害等的综合防治外,采用规格化间套种,提高土地综合产出;合理密植,提高单株生产力;根据蚕桑属性,最高张单产可达50~55㎏,通过对2012~2014年三年的数据调查,我镇平均张单产是32㎏,即中等水平,单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故我们要在单产上要突
论文作者:李红梅,张银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蚕农论文; 蚕桑论文; 万元论文; 蚕茧论文; 均价论文; 养蚕论文; 收购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