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痛用药史对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疗效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舒向荣,池里群[1](2021)在《基于基因多态性不同位点的检测结果对阿片类药物给药剂量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大部分基因多态性对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药物基因组学角度分析影响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主要包括阿片样物质肽受体、效应分子、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等影响因素的基因多态性,以及这些基因多态性带来的关于药物给药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系统性地研究影响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剂量的各种基因的多态性,并进行合理分析与综合评价,才能最终得出精准、科学的治疗方案。
雷洁昕,陈鹏,陈富超[2](2021)在《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术后自控镇痛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盐酸羟考酮是一种半合成阿片类药物,常与其他类型镇痛药联合用于术后自控镇痛。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术后自控镇痛的用药情况进行综述,主要探讨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及外周神经阻滞镇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临床术后镇痛合理用药提供相关依据。
张帅,孔祥朋,柴伟[3](2021)在《阿片类药物在初次人工全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2020 AAHKS/ASRA/AAOS/THS/TKS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美国髋关节和膝关节外科医师学会(AAHKS)、美国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学会(ASRA)、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美国髋关节协会(THS)、美国膝关节协会(TKS)联合制定了在初次人工全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TJA)中使用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针对阿片类药物在初次TJA中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一些常见且重要问题制定了推荐意见。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4](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万涛[5](2021)在《纳布啡和舒芬太尼联合应用对肝切除术后患者的镇痛疗效及快速康复价值》文中研究指明
邵宏[6](2021)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短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Rotator Cuff Repair,RCR)后患者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招募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术后3月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ESWT组(19人)和常规康复组(19人)。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5周的常规康复训练。ESW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每周1次,累计5次的ESWT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月,术后5月及术后6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欧洲肩关节协会评分(CM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及各方向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估两组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3月及术后6月行核磁共振检查,评估肌腱愈合、肌肉萎缩与脂肪浸润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38人,研究期间,受新冠疫情影响,6例患者因疗程中断予以剔除,ESWT组1人因脚踝扭伤未及时参与第二次核磁检查。最终共32名患者(每组各16人)完成随访,共获取31名患者(ESWT组15人,常规康复组16人)的完整核磁数据。1.功能恢复:术后5月与术后6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着低于术后3月(P<0.001),疼痛改善显着;且与常规康复组相比,ESWT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术后5月与术后6月,两组各功能评分(CMS、UCLA、ASES、FUSS)均显着高于术后3月(P<0.001);在ASES评分上,ESWT组较常规康复组提高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功能评分(CMS、UCLA、FUSS)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5月与术后6月,两组各方向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均显着高于术后3月(P<0.001),而ESWT组与常规康复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2.核磁共振影像:在Sugaya分级上,两组术后3月均以II、III型为主,术后6月均以I、II、III型为主,两组术后6月均较术后3月改善显着(P<0.05),而ESWT组与常规康复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定量分析肌腱愈合情况发现,术后6月ESWT组平均SNQ相比于术后3月呈下降趋势,但无显着性(P>0.05),而常规康复组无明显变化(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6月ESWT组近端SNQ显着低于术后3月(P<0.05),且显着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而常规康复组患者术后6月的近端SNQ较术后3月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6月ESWT组中端与远端SNQ较术后3月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与常规康复组相比也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后6月,两组患者在Thomazeam分级与Goutallier分级上均以I、II型为主,干预前后组内均无显着差异(P>0.05),ESWT组与常规康复组间也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ESWT能减轻肩袖修补术后患者肩部疼痛同时改善术后6个月冈上肌近端肌腱信号噪声比。
庄小津[7](2021)在《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旨在观察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在止痛、改善创缘水肿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希望为混合痔术后止痛提供一种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方便于临床操作的中药外用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名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82例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厦门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入院的18岁~65岁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并接受外剥内扎术治疗。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接受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使用仿制安慰剂药饼进行穴位贴敷。疗程为7天,术后6小时开始贴敷,并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第1、2、3、5、7天“VAS疼痛积分”,观察创缘水肿程度,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的总疗效、各临床症状的改善等情况,以及局部皮肤有无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并分析三大常规及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综合评价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至试验结束未出现脱落病例,共82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疼痛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收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后2小时、第1、2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7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41例患者中,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有效率90.24%;对照组41例患者中,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有效率73.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术后创缘水肿程度、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水肿程度较轻,愈合时间较短。(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贴敷部位未见局部皮肤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具有缓急止痛,清热祛湿,活血消肿等功效,能有效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症状,改善术后创缘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候倩[8](2021)在《地佐辛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手术患者芬太尼腰麻后皮肤瘙痒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局部麻醉药复合芬太尼是椎管内麻醉常用的药物配伍方案,其优点为镇痛完善,并能减少局麻药剂量、延长作用时间。但椎管内注射芬太尼后皮肤瘙痒发生率会增高,部分造成较为严重后果。目前认为脊髓背角与三叉神经脊髓束中μ阿片受体和5-HT3受体的激活与瘙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地佐辛和帕洛诺司琼可分别拮抗μ阿片受体和5-HT3受体。因此,理论上可用于椎管麻醉使用芬太尼后皮肤瘙痒的防治。但两种药物用于预防椎管内芬太尼引起的瘙痒的疗效及临床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拟评价地佐辛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芬太尼腰麻后皮肤瘙痒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收集本院妇科择期(非腹腔镜)手术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入:空白对照组(C组)、地佐辛组(D组)、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地佐辛+-帕洛诺司琼组(DP组),每组35例。入室监测生命体征,腰麻前10 min 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5 mg/kg,P组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3μg/kg,DP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5 mg/kg+帕洛诺司琼3 μg/kg混合液,C组静脉注射等量容积NS。右侧卧位于L3~4或L2~3间隙行腰麻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16.7 mg+芬太尼20.8μg,根据手术要求及患者个体差异性调整腰麻平面。记录给药后10~180 min的生命体征、瘙痒评分(经典三项评分法和患者主观VAS评分法)、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评分。采用SPSS17.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各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ess Index,BMI)和ASA分级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手术相关指标、术中生命体征变化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患者瘙痒三项评分D组(3.3±1.7)、P组(3.5±2.1)和DP组(3.1±2.0)小于C组(4.9±2.2)(F=5.694,P<0.05)。瘙痒VAS评分D组(2.6±1.7)、P组(2.8±1.9)和DP组(2.6±1.8)小于C组(3.8±2.3)(F=3.245,P<0.05);4.各组患者镇静评分D组(3.6±0.7)和DP组(3.7±0.8)大于C组(2.7±0.8)(F=20.910,P<0.05);5.各组患者恶心呕吐评分P组(0.69±0.63)和DP组(0.71±0.67)小于D组(1.74±0.98)(F=31.907,P<0.05)。研究结论1.腰麻前预防性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帕洛诺司琼可有效减少妇科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芬太尼腰麻后皮肤瘙痒的发生。2.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帕洛诺司琼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提高患者舒适度,对于缓解术后焦虑有一定的作用。3.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帕洛诺司琼无明显的恶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
白荷[9](2021)在《超声引导腹横肌筋膜阻滞(TAP)对肥胖减重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肥胖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世界发病率超过60%[1]。在我国成年人中超重及肥胖的发病率约为46%[2]。肥胖症和它的相关并发症不仅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精神状况,加重社会的医疗负担,被人们称为不死的癌症。减重手术对于治疗肥胖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可显着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肥胖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减少肥胖病人的长远死亡率以及总的医疗花费。虽然现在采用腹腔镜的手术方式,但术后疼痛仍是存在的,并且会对病人术后康复产生很多影响。因此,镇痛类药物在术后被广泛使用。肥胖相关的合并症可与阿片类药物有关的并发症产生放大效应,增加患者术后不良并发症发生风险。为了减少肥胖症病人镇痛类药物相关并发症,多模式镇痛的方式在临床上被倡导。腹横肌筋膜阻滞通过注射局麻药液到相应层面,阻滞T6-L1脊神经前支神经冲动传导,为前腹壁的带来镇痛效果。腹横肌筋膜阻滞在胆囊切除、剖宫产、结直肠手术等腹部手术中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其在肥胖减重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超声引导腹横肌筋膜阻滞(TAP block)对接受肥胖减重手术的病人术后止痛结果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可行性,以进一步优化肥胖减重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策略。[方法]本研究通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我们选取了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术(LSG)的150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入组病人分为两组:T组(n=64)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双侧腹横肌筋膜阻滞。C组(n=86)仅接受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的BMI值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三个亚组:B1组30.00~39.99 kg/m2,B2组40.00~49.99kg/m2,B3组≥50 kg/m2。所有入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接受镇痛泵静脉镇痛(PCIA)。观察指标包括术后镇痛药物(阿片类与非甾体类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止吐药物的应用情况、术后恢复的情况(流质饮食时间、拔出腹腔引流管时间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t1、tH时间内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药物需要人数T组明显小于C组(P<0.05)。t1及tH时间内需要镇痛药物的人数T组小于C组(P<0.05)。B1、B2组t1时间内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镇痛药需要人数T组明显小于C组(P<0.05);t1及tH时间内有镇痛需求的人数T组小于C组(P<0.05)。B3组T组与C组术后止痛药物需要人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在t1、tH时间内T组三个亚组间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组三个亚组在t1、tH时间内总镇痛需求的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1、tH时间内T组内B2组阿片类药物应用情况好于B3组,B1组与B2组非甾体类药物应用情况均好于B3组。t1、tH时间内T组B1组与B2组镇痛类药物应用情况均好于B3组。3.T组术后止吐药需要人数少于C组(P<0.05)。B2组拔出腹腔引流管T组要优于C组(P<0.05);止吐药物需要人数T组优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腹横肌筋膜阻滞是肥胖减重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我们的研究表明超声引导腹横肌筋膜阻滞可以减少肥胖减重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减少手术患者术后对止吐药品的需求情况,促进肥胖减重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张璟[10](2021)在《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文中指出目的:理想的围手术期镇痛不仅能够明显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还能够加速患者康复,改善其预后。针对胸外科手术术后疼痛发生率高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将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胸外科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并设置不同背景剂量。与目前临床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应用较为广泛的舒芬太尼进行比较,实现羟考酮术后个体化用药,优化静脉自控镇痛泵参数设置,探求患者用药总体满意度、安全有效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择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胸科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舒芬太尼组(S组)、实验组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OS1组)和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高背景剂量组(OS2组),每组各20例。舒芬太尼组(S)使用枸橼酸舒芬太尼100μg作为术后镇痛泵的阿片类用药,另加右美托咪定200μg,雷莫司琼0.6mg,用0.9%生理盐水配至100ml,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2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组(OS1组、OS2组)均使用盐酸羟考酮50mg和舒芬太尼50μg作为术后镇痛泵的阿片类用药,另加右美托咪定200μg,雷莫司琼0.6mg,用0.9%生理盐水配至100ml,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OS1组)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1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高背景剂量组(OS2组)镇痛泵参数设置为持续给液剂量2ml/h,自控给液剂量0.5ml/次,锁时时间15min。分别于术后1h(T1)、8h(T2)、24h(T3)、48h(T4)进行镇静、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评估,于48h(T4)时统计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于出院后统计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胸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均于手术后接受镇痛泵镇痛,且依从性良好,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围术期管理,且接受研究人员术后随访及临床观察。随机对照的3组受试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人口基线资料,也包括术前评估ASA分级、手术资料方面的手术切口等级、切口个数和手术时长。(2)OS组术后48h内的Ramsay评分普遍高于S组,在24h时,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术后NRS评分中位数均小于4分,OS组术后48h内NRS评分普遍低于S组。静息状态下,48h,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状态下,8h,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1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S2组与S组或与OS1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4)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OS2组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低背景剂量组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镇痛用药史对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疗效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镇痛用药史对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基因多态性不同位点的检测结果对阿片类药物给药剂量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阿片类药物给药剂量的相关基因 |
1.1 药物转运蛋白 |
1.2 药物代谢酶 |
1.2.1 细胞色素P450酶系 |
1.2.2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
1.3 阿片受体基因 |
1.4 多巴胺受体 |
1.5 磷酸化环状单磷酸腺苷反应结合蛋白 |
1.6 其他 |
2 综合评价不同类型基因多态性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
2.1 单一基因对用药剂量的影响 |
2.2 不同基因对同一个体用药剂量的影响 |
2.3 综合评价多个基因位点在药物治疗中的交互作用 |
3 展望 |
(2)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术后自控镇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在术后PCIA方面的应用 |
1.1 盐酸羟考酮与芬太尼联合应用 |
1.2 盐酸羟考酮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 |
1.3 盐酸羟考酮与氟比洛芬酯联合应用 |
1.4 盐酸羟考酮与丙泊酚联合应用 |
1.5 盐酸羟考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 |
1.6 盐酸羟考酮与曲马多联合应用 |
1.7 盐酸羟考酮与帕瑞昔布钠联合应用 |
1.8 盐酸羟考酮与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 |
2 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在术后PCEA方面的应用 |
2.1 盐酸羟考酮与布比卡因联合应用 |
2.2 盐酸羟考酮与罗哌卡因联合应用 |
2.3 盐酸羟考酮与纳洛酮联合应用 |
3 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在外周神经阻滞术后PCNA方面的应用 |
3.1 盐酸羟考酮与罗哌卡因联合应用 |
3.2 盐酸羟考酮与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 |
4 讨论 |
(4)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6)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短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肩袖修补术后疼痛处理的研究现状 |
2.1 药物治疗 |
2.1.1 口服药物 |
2.1.2 静脉注射 |
2.2 物理治疗 |
2.2.1 运动疗法 |
2.2.2 冷疗 |
2.2.3 物理因子治疗 |
2.3 神经阻滞术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中止标准 |
3.1.4 结束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本量估算与随机分组 |
3.2.2 实验前准备 |
3.2.3 实验场地 |
3.2.4 手术技术 |
3.2.5 术后3月内康复方案 |
3.2.6 干预方法 |
3.2.7 疗效评估 |
3.2.8 统计学分析 |
3.2.9 实验流程图 |
4 研究结果 |
4.1 受试者一般资料 |
4.2 受试者功能恢复比较 |
4.2.1 受试者疼痛评分比较 |
4.2.2 受试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4.2.3 受试者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
4.3 受试者核磁共振影像学比较 |
4.3.1 肌腱愈合情况定性分析:Sugaya分级 |
4.3.2 肌腱愈合情况定量分析:信噪比(Signal/Noise Quotient,SNQ) |
4.3.3 肌肉萎缩情况分析:Thomazeam分级 |
4.3.4 脂肪浸润程度分析:Goutallier分级 |
5 讨论 |
5.1 短期功能恢复比较 |
5.1.1 疼痛评分比较 |
5.1.2 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5.1.3 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 |
5.2 核磁共振影像比较 |
5.2.1 Sugaya分级比较 |
5.2.2 信号噪声比比较 |
5.2.3 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比较 |
5.3 治疗次数与能流密度讨论 |
6 局限性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附件二 知情同意书 |
附件三 各功能评分量表 |
附件四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7)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相关理论研究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1.3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西医治疗 |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中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 |
3 芍甘止痛方相关理论研究 |
3.1 芍药甘草汤 |
3.2 止痛如神汤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研究标准 |
6 剔除标准 |
7 脱落标准 |
8 样本量估算 |
9 病历分组 |
10 药物制备 |
11 治疗方案 |
12 临床观察项目 |
12.1 疗效评价 |
12.2 安全性评价 |
13 不良反应的处理 |
14 统计方法 |
15 伦理学要求 |
16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
2 疗效观察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2.3 疗效比较 |
2.4 两组水肿程度评分比较 |
2.5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 |
4 病例完成情况 |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
1 芍甘止痛方选方及意义分析 |
2 穴位贴敷选穴分析 |
2.1 神阙穴 |
2.2 二白穴 |
2.3 承山穴 |
3 药物制备分析 |
4 试验结果分析 |
4.1 疗效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地佐辛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手术患者芬太尼腰麻后皮肤瘙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附表及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阿片类药物所致瘙痒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超声引导腹横肌筋膜阻滞(TAP)对肥胖减重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及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肥胖减重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疼痛 |
2.1.1 疼痛生理 |
2.1.2 围术期疼痛管理 |
2.2 阿片药物 |
2.2.1 阿片概述 |
2.2.2 阿片药物药理学 |
2.2.3 阿片药物副作用 |
2.2.4 阿片药物之羟考酮与舒芬太尼 |
2.3 胸外科手术 |
2.3.1 胸外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
2.3.2 胸外科围术期疼痛管理 |
2.4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1.2 研究对象的分组 |
3.2 试验耗材 |
3.2.1 试验药物 |
3.2.2 试验用术后镇痛泵 |
3.3 麻醉方案 |
3.3.1 术前准备 |
3.3.2 麻醉前监护 |
3.3.3 麻醉诱导 |
3.3.4 麻醉维持 |
3.3.5 术后苏醒 |
3.3.6 镇痛泵设置 |
3.4 观察指标 |
3.4.1 基线资料 |
3.4.2 术后评价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1.1 人口学资料 |
4.1.2 ASA分级及手术资料 |
4.2 术后镇静评分 |
4.3 术后镇痛评分 |
4.4 不良反应发生率 |
4.5 镇痛泵无效按压次数 |
4.6 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
第5章 讨论 |
5.1 实验设计具体参数来源 |
5.2 镇静镇痛评分 |
5.3 不良反应及预后 |
5.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镇痛用药史对阿片类药物术后镇痛疗效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基因多态性不同位点的检测结果对阿片类药物给药剂量的评价[J]. 舒向荣,池里群. 天津药学, 2021(06)
- [2]盐酸羟考酮联合用药术后自控镇痛研究进展[J]. 雷洁昕,陈鹏,陈富超.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11)
- [3]阿片类药物在初次人工全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2020 AAHKS/ASRA/AAOS/THS/TKS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张帅,孔祥朋,柴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11)
- [4]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5]纳布啡和舒芬太尼联合应用对肝切除术后患者的镇痛疗效及快速康复价值[D]. 万涛. 三峡大学, 2021
- [6]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短期临床疗效观察[D]. 邵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7]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庄小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地佐辛联合帕洛诺司琼对妇科手术患者芬太尼腰麻后皮肤瘙痒的影响[D]. 候倩. 山东大学, 2021(12)
- [9]超声引导腹横肌筋膜阻滞(TAP)对肥胖减重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D]. 白荷. 山东大学, 2021(12)
- [10]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不同背景剂量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试验[D]. 张璟.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