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对韩国的东扩及其影响(上)_高丽国王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韩文化交往历史远久。据伏胜《尚书大传》、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等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朝鲜,中华文化便传及韩国(注:司马迁《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载:周武王克殷后访箕子、箕子为之陈鸿范九等,“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前,伏胜《尚书大传》曰:“武王胜殷……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商之亡,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见李昉等《太平御览》卷780引)。其后,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礼义,田蚕织作。”陈寿《三国志》卷30谓“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诸多载籍,屡加记载,此处不备录。

关于周武王封箕子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据《史记》记载:周武王“访问箕子”而封之于朝鲜(《宋微子世家》;其访问时间乃在“武王已克殷,后二年”(《周本记》)。又考《史记》:周武王十一年伐商纣,克之(见《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而其“后二年”即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64年)封箕子于朝鲜。今从《史记》说。)韩国古代典籍对此也屡有记述。如公元1428年,李朝文臣卞季良奉命撰《箕子庙碑》,引国王李世宗传旨称:“吾东方文物礼乐,侔拟中国,迨今二千祀,惟箕子之教是赖”(见《世宗实录》卷40)。后来,李朝学者也每每述及之(如徐居正《东国通鉴》等)。直至清代末年以前,中韩两国在学术、思想、政治、社会风俗以及宗教等等方面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在文学上,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与小说都对韩国曾经有过重要的影响,促使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家与作品。韩国作家在公元十五世纪中叶始制本国文字(谚文)以前,其作品是直接用汉字进行写作的;此后很长时期内,许多重要作品仍用汉字而不用谚文写作。有的作品虽先写成谚文而后不久又译成汉文流传。至于韩国古代小说家还往往着笔描写以中国为其人物籍贯而发生于中原的故事,来表现自己所处时代的民族思想情感,我们了解与研究这些情况,对于正确评价韩国古代小说及其成就,探索中韩两国的小说史与古代交通史,以及亚洲汉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必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就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流传及其曾对韩国文学及其小说的影响,作一个简单的叙述。

上篇:中国古代小说传入韩国

中国古代小说,是随着其他典籍一同传进韩国的。

汉籍传入韩国的时间很早,但究竟初始于何时?有人认为,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箕子到朝鲜,尤其是公元前195年燕人卫满聚党千馀众奔朝鲜而取代箕子四十馀世孙箕准时,当已带去中国书籍。此说不无道理,但未见明文记载。不过最迟至公元三世纪,汉籍便已东传。《和汉三才图会》载云:

晋太康五年、(日本)应神十五年秋八月丁卯,百济王遣阿直岐者,贡《易经》、《孝经》、《论语》、《山海经》及良马……

晋武帝太康五年即公元284年,汉籍既已由韩国传至日本,而其传入韩国的时间无疑当更早些。可见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不仅《易经》、《论语》诸书(注:又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卷中载,百济王仁曾到日本献《论语》、《千字文》。有人以为《日本书纪》卷十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太子“习诸经典于王仁”,则说王仁渡日献《论语》在日本应神十六年即晋武帝太康六年(285)。但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说:“王仁自百济渡日,据津田左右吉考证,大体是四世纪后半叶的事”(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本第30页)。按津田考证见其著《古事记及び日本书纪の研究》。),而且为明代胡应麟称作“古今语怪之祖”的神话小说书《山海经》也东传到了韩国。高丽学者金富轼《三国史记》(公元1145年成书)是韩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其卷18载: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即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前秦“苻坚遗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王遣使回谢以贡方物。立大学教育子弟”。高句丽“大学”是模仿中原国学而设立的,所读乃中国书籍。所以,萧子显(约489~537)《南齐书》卷58有高句丽已“知读《五经》”(注:萧子显《南齐书》卷58记:“高丽俗服穷袴,冠折风一梁,谓之帻。知读《五经》。使人在京师,中书郎王融戏之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头上定是何物?’答曰:‘此即古弁之遗像也’。”按高句丽“知读《五经》”,当早在王融官中书郎而见其使者以前。据同上书卷47《王融传》云:“从叔俭,初有仪同之授,融赠诗及书,俭甚奇惮之。……寻迁丹阳丞,中书郎”。而王俭以本官“开府仪同三司”时在齐武帝永明五年(见同上书卷3《武帝纪》、卷23《王俭传》)。王融于永明五年(487)始为中书郎,至十一年(493)兼主客、同年被诛,可知其见高句丽使者当在此间。由“知读《五经》”也可以进而证明,汉籍东传必已很久了。)的记载。汉籍历代不绝东传,其途径大致有四:第一,中国朝廷赠予(注:沈约《宋书》卷97载: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百济王“上书献方物,私假台使冯野夫西河太守,表求《易林》、《式占》、腰弩,太祖并与之”(李延寿《南史》卷79同)。中国历代屡有馈赠,如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以赠新罗国王(见《旧唐书》卷199,《三国史记》卷8);宋太宗淳化四年(993)赠高丽“板本《九经》书”(见《宋史》卷487)等。元仁宗还一次以宋秘阁旧藏书籍4371册,赠高丽忠*

王。(《增补文献备考》卷242);第二,韩国使团或商人来华求购(注:韩国使者在华大量购书。高丽派往宋朝的使臣,“奉使入宋,所赐金帛分与从者,馀悉买书籍以归”(《高丽史》卷95)。在元朝时,高丽还派人到中国江南,“使购经籍10800卷而还”(《增补文献备考》卷242)。此外,韩商还进行书籍贸易。唐穆宗长庆末年,元稹作《白居易集序》谓新罗商人买卖白居易文稿,“鸡林(新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一金换一篇,甚伪者,宰相辄都辨别之’”。(见《旧唐书》卷166));第三,留学生携归(注:《三国史记》卷11载:新罗景文王九年即唐懿宗咸通十年(869),遣使入唐,“又遣学生李同等三人随进奉使金胤入唐习业,仍赐买书银三百两”。韩国学生返国时便将书籍携归。此外,来华求法的僧人也携归大量汉译佛典及其他汉籍。);第四,来韩华商献赠与贸易(注:据《高丽史》记载:显宗十八年即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宋江南人李文通等来献书册,凡五百九十七卷”(卷5);明宗二十二年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宋商来献《太平御览》”(卷20)。故后来李朝史家朴趾源《热河日记》卷26云:“高丽时,宋商舶频年来泊于礼成江,百货凑集,丽王待之以礼,故当时书籍大备……”。)。

至于传入韩国的中国小说究竟有多少?现已难能考其确数。李朝作家许筠(1569~1618)曾在《西游记跋》中,说:

余得戏家说数十种,除《三国》、《隋唐》外,而《两汉》龉、《齐魏》拙、《五代残唐》率、《北宋》略,《水浒》则奸骗机巧,皆不足为训……。有《西游记》云,出于宗藩,即玄奘取经记而衍之,其事盖略见于《释谱》及《神僧传》。(《惺所覆瓿稿》卷13)

许筠的主要活动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神宗万历年间,其自称个人所得的中国小说当然是此前的作品,已拥有“数十种”之多。(许筠《闲情录》还引《吴越春秋》、《世说新语》、《稗海》等约九十种文言小说书名。)与许筠差不多同时的学者柳梦寅(1559-1623)在《於于野谈》一书中,称“今年春,新刊中原书七十小说,目曰《钟离》《葫芦》,自西湖所来,淫亵不忍睹闻。”其年春,又东传的《葫芦》等中国新刊小说七十种。后来,李朝英祖三十八年(1762年,即清乾隆二十七年)完山李氏撰《中国历史绘模本》序文,列举中国小说书名计八十多种。李朝还有些文士曾从北京购藏小说,李裕元《林下笔记》卷27《喜看稗说》条记李相璜(1763~1841)云:

桐渔平日手不释者,即稗海也。毋论某种,好阅新本,时带译院都相象译之赴燕者,争相购纳,积至屡千卷。

今韩国学者闵宽东博士《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说:“另据本人搜集在韩国现存中国古典小说的版本目录中可见,朝鲜时代已传入的中国小说有数百种之多。”东传小说的数量,确是很惊人的。

现据有关文献典籍的记载以及韩国三十多家公私藏书机构的近年书目著录,对东传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与通俗小说,分别加以简略的述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节述及的范围除小说与小说作品集以外,根据韩国小说史的实际情况,还包容:(一)含有小说的其他汉籍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二)在韩国被视为小说书,并对其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的汉籍,如《列女传》等。

第一,东传之文言小说

大体上依其在中国的成书年代叙录,续书或类似小说则酌情附于正书之后。

《山海经》——佚名氏撰。《山经》约作于战国初或中期,《海经》约作于秦或西汉初年。据《和汉三才图会》载,晋武帝太康五年(284),百济国古尔王遣使向日本应神天皇“贡《易经》、《孝经》、《论语》、《山海经》”。可见此前《山海经》已传入韩国。后来,又屡见于《李朝实录》的记载:李太宗十二年(1412年,即明成祖永乐十年)命史官“取忠州史库书册以进”的书目中,有“刘向《说苑》、《山海经》”等书:李成宗二十一年(1490年,即明孝宗弘治三年)令诸道观察使“广求道内民间上送”的书目中,有“东来历代史《详节》、……《魏略》、……《太平御览》、《山海经》、《唐鉴》、《管子》、《文苑英华》、《文章正印》等册”。按《山海经》记载丰富的神话,对韩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韩人古代诗歌与小说作品还经常引以为典故。此书及其明清注疏多种刻本,今藏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国立中央图书馆(下称“中央馆”)、延世大学图书馆(下称“延世大”)、成均馆大学图书馆(下称“成均馆”)等处。又有《山海经图说》石印本,藏成均馆与岭南大学图书馆(下称“岭南大”)。另有韩国写本。

《穆天子传》——佚名氏撰。韩国小说《寿圣宫梦游录》载:“穆王天子而每思瑶台之乐”云(《韩国汉文小说全集》(注:《韩国汉文小说全集》,林明德主编,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0年。)卷3)。按其称“穆天子”,当出此书。另有韩国写本。

《神异经》——旧题汉东方朔撰。另有韩国写本。

《十洲记》——旧题汉东方朔撰。许筠《惺所覆瓿稿》卷13,有“余尝取《五峰真形图》及《洞冥记》、《十州记》”云云。

《说苑》——汉刘向撰。李朝史学家郑麟趾《高丽史》(1451年成书)卷10载:宣宗思孝王八年(1091年,即宋哲宗元祐六年),使者还自宋,以宋所求书目录来,其中有“《说苑》二十卷、……嵇康《高士传》三卷、……干宝《搜神记》三十卷”等(注:《高丽史》卷10宣宗八年六月:“丙午,李资议等还自宋,奏云:‘(宋)帝闻我国书籍多好本,命馆伴书所求书目录授之。’……”其中有“《新序》三卷,《说苑》二十卷、刘向《七录》二十卷,……稽康《高士传》三卷,玄晏《春秋》三卷,干宝《搜神记》三十卷”。据《增补文献备考》卷242艺文考载:宋哲宗时开出一百二十八种书目,令高丽访求。)。可见是书此前东传。此外,另参见前《山海经》条。有木刻本,藏中央馆。

《列女传》——汉刘向撰。《大明会典》载:“永乐间,赐朝鲜国王《列女传》。”李朝学者韩致淵《海东绎史》卷44载:“(李)太宗四年,明帝赐《古今列女传》。”李朝学者李德懋(1741~1793)《青庄馆全书》亦云:“中国书入本朝者,太宗四年有《列女传》。”按李太宗四年(1404),即明成祖永乐二年。此书对韩国小说影响甚大。有明清间多种刊本,藏汉城大学图书馆(下称“奎章阁”)、梨花女子大学图书馆(下称“梨花大”)、高丽大学图书馆(下称“高丽大”)、东国大学图书馆(下称“东国大”)、成均馆、中央馆、延世大等处。

《列仙传》——旧题汉刘向撰。许筠《闲情录》、完山李氏《中国历史绘模本》序文(下简称“绘模本序”),俱已引录此书名。

《西京杂记》——旧题汉刘歆(或题晋葛洪)撰。有刻本,藏中央馆、奎章阁、延世大。

《洞冥记》——又名《汉武洞冥记》,旧题后汉郭宪撰。许筠《惺所覆瓿稿》卷13载“余少日读《何氏语林》、《洞冥记》”;同书又谓其“尝取”“《洞冥记》”云(见前《十洲记》条)。

《博物志》——晋张华撰。有刊本,藏奎章阁、成均馆、高丽大。

《续博物志》——宋李石撰。有石印本,藏成均馆、高丽大。

《广博物志》——明董斯张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梨花大。

《搜神记》——晋干宝撰。郑麟趾《高丽史》载有“干宝《搜神记》三十卷”(见前《说苑》条)。按此书在宋元淵六年前已传入韩国。有清刻增补本,藏奎章阁、成均馆。

《拾遗记》——前秦王嘉撰。李朝宪宗时,李圭景(1788~18?)《三韩始末辨证说》,有“愚王晋王嘉《拾遗志》汉惠二年戊申”云云。其引《拾遗记》卷5所载汉惠帝二年事,以重申秦代方士韩终求不死药而到南韩之说。按韩终事有待证实,但此书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已东传则无可怀疑。

《世说新语》——一作《世说》。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此书宋本在高丽时期已东传(见朴晟义《韩国文学背景研究》下册),后来又传入明本。李朝学者李宜显(1669~1745)《陶谷集》说:“刘义庆《世说》”“为楮人墨客所剧嗜”,“明人删其芜补其奇,作为一书,诚艺林珍宝也。朱天使之蕃携来赠西坰,遂为我东词人所欣睹焉。”按朱之蕃出使朝鲜,时在李宣祖三十九年(1605年,即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至正祖李算(1776~1800年在位)排斥小说,而其《弘斋全书》卷162却赞称:“唯刘义庆《世说》最可观。”按此书对韩国影响至巨。有明清间多种刊本(包括校注整理),藏研究院、中央馆、韩国民族美术研究所(下称“美术所”)、高丽大、建国大学图书馆(下称“建国大”)、奎章阁、成均馆、延世大、启明大学图书馆(下称“启明大”)、岭南大等。另有韩国写本。此外,高丽大还藏日本天保间刻本《世说笺本》。

《世说新语补》——题明何良俊增、王世贞删定、张文柱校等。按王重民谓“是书不过(何氏)《语林》之节本”(《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有明清刊本,藏研究院、成均馆、高丽大、延世大、奎章阁、岭南大、梨花大等处。另有韩国写本。

《皇明世说新语》——明李绍文撰。有刻本,藏中央馆、延世大、启明大。

《齐谐记》——南朝宋东阳无疑撰。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见《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7)。

《新齐谐》——原名《子不语》,后改此名。清袁枚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述异记》——南朝梁任昉撰。有韩国写本,藏启明大。

《游仙窟》——唐张鷟(字文成)撰。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载:“新罗、日本相前后遣使入贡,多求文成张鷟之文集归本国。”《旧唐书》亦云:新罗、日本尤重张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贝以购其文”(《新唐书》也有类似记载)。汪辟疆《唐人小说》按语据此称,《游仙窟》“于开元张鷟尚在之时,即已传至日本”。其东传韩国亦当此时或稍前。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见《五洲衍文长笺散搞》卷7)。按此书其实早已东传,李朝成宗二十三年(1492年,即明弘治五年)曾有覆刻本。当时李朝君臣对此议论纷纭,成宗还批评非议者说:“以《酉阳杂俎》等书为怪诞不经,则国风在传所载书尽皆纯正欤?”(《李朝实录》)有明刻本,藏研究院、奎章阁。另有韩刻本。

《诺皋记》——唐段成式撰。按《诺皋记》本是《酉阳杂俎》中的一篇,但明人已将其独立出来。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7)。

《独异志》——题唐李元撰。按李元一作李亢,或说皆“李伉”之讹。有明刻本,藏奎章阁。

《宣室记》——唐张读撰。有明刻本,藏奎章阁。按此本后附《河东先生龙城录》。另外,此书又收为刻本《六种奇话》之一。藏高丽大(参见后《儒林公议》条)。

《续仙传》——又作《续神仙传》。唐沈汾撰。李朝学者朴趾源(1737~1805)《热河日记》卷17,有“沈汾《续神仙传》云,新罗贡进士金可纪为仙……”之谓。已引此书以作考据。

《吕祖全传》——题唐吕洞宾撰、唐汪象旭重订。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纂,次年成书。高丽高宗安孝王(1213年即位,时为宋宁宗嘉定六年)间,诸儒学者赋《翰林别曲》云:“《太平广记》四百馀卷,通读遍览,其乐复何如!”此前当已东传。闵宽东认为“《太平广记》大概西元1100~1200年间传入韩国”(《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其后,此书再度东传。徐居正在《详节太平广记》序文中说:“及读《太平广记》……为总五百卷,大抵搜集稗官小说、闾巷鄙语”云云。柳梦寅《於于野谈》还说:“我国文笔之士,皆攻《太平广记》。”许筠《闲情录》亦引录此书名。有明清刻本,藏高丽大、研究院、奎章阁、延世大、梨花大等。另有韩文写本。

《续太平广记》——编者未详。有明刻本,藏国史编纂委图书馆(下称“国史委”)。此外,有明刻本《正续太平广记》,藏奎章阁。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始纂,八年完成。按此虽为类书,但也保存许多五代以前的小说史料。郑麟趾《高丽史》卷11载:肃宗明孝王六年(1101年,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王嘏、吴延宠还自宋,帝赐王《太平御览》一千卷”。又卷20载:明宗光孝王二十二年(1192年,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宋商来献《太平御览》,赐白金六十斤,仍命崔诜校雠讹谬”。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始编,雍熙三年(986)成书。按此书为诗歌总集,但也采录一些传奇。《宋史》卷487载:宋哲宗立(1085年,时为宋神宗元丰八年),高丽宣宗思孝王遣使致贺,并“请市刑法之书、《太平御览》、《开宝通礼》、《文苑英华》。诏惟赐《文苑英华》一书”。又,郑麟趾《高丽史》载:宣宗七年(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宋赐《文苑英华》集”。

《儒林公议》——宋田况撰。有刻本,藏高丽大。按此本又与《睽车志》、《侯鲭录》、《癸辛杂识新集、外集》、《宣室志》、《江邻几杂志》,合为《六种奇话》。

《福寿全书》——题宋秦观编、明李勋等增订。4卷。首明天启七年阚应析序。有明刻本,藏奎章阁。

《冷斋夜话》——宋僧惠洪撰。有明刻本,藏奎章阁。

《侯鲭录》——宋赵令畤撰。有刻本,藏高丽大。按此本与《睽车志》、《儒林公议》等,合为《六种奇话》(参见前《儒林公议》条)。

《过庭录》——宋范公偁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按此书与宋方勺《泊宅编》合一册)。

《萤雪丛说》——宋俞成德(一作俞成)撰。有刻本,藏延世大。按此本附宋刘延世《孙公谈圃》等。

《睽车志》——宋郭彖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有刻本,藏延世大。按此书又收为刻本《六种奇话》之一,藏高丽大(参见前《儒林公议》条)。

《夷坚志》——宋洪迈撰。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7)。有清刊本,藏延世大、高丽大。

《经锄堂杂志》——宋倪思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

《闲窗括异志》——宋鲁应龙撰。有明刻本,藏奎章阁。按此本与宋永亨《搜采异闻录》合为一书。

《癸辛杂识》——宋周密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癸辛杂识(新后集)》——宋周密撰。有明刻本,藏奎章阁。按此本与《江邻几杂志》合为一书。又《新集》另被收入刻本《六种奇话》,藏高丽大(参见前《儒林公议》条)。

《癸辛杂识外集》——宋周密撰。有明刻本,藏奎章阁。按此书另又收入刻本《六种奇话》,藏高丽大(参见前《儒林公议》条)。

《娇红记》——元宋远撰。李朝燕山君曾令入明使购置(见后《剪灯新话》条)。有刻本,藏中央馆。按此本收入《花阵绮言》(参见后该条)。

《南村辍耕录》——又作《辍耕录》。元陶宗仪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

《说郛》——元陶宗仪编。见同上《南村辍耕录》条。

《剪灯新话》——明瞿佑撰。李朝燕山君(1494年即位,时为明孝宗弘治七年)曾令入明使购买小说戏曲书籍,曰:“《剪灯新话》、《剪灯馀话》、《效颦集》、《娇红记》、《西厢记》等,令谢恩使贸来”(《李朝实录》燕山君卷62)。其实,《剪灯新话》已于十五世纪中叶东传,金时习曾仿作《金鳌新话》而被称为韩国小说之祖(详后)。至仁祖十九年(1641年,即明崇祯十四年),日本来求书,李朝“赐以《东坡〔集〕》、《剪灯新话》,馀皆不许”(《李朝实录》仁祖卷42)。其后,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下称“李圭景《散稿》”)曰:“今闾巷辈所专习者,有《剪灯新话》一书,以为读此则娴于吏文云”。“绘模本序”亦引录此书名。有刻本,藏高丽大、梨花大、岭南大等。另有韩国刻本、写本。

《剪灯馀话》——明李昌期撰。李朝燕山君曾令入明使购置(见前《剪灯新话》条)。按“绘模本序”所录《聘聘传》,乃此书卷5《贾云华还魂记》之改题;另有韩国写本。

《效颦集》——明赵弼撰。李朝燕山君曾令入明使购置(见前《剪灯新话》条)。

《觅灯因话》——明邵景詹撰。又题“愮青阁编录”。有刊本,藏奎章阁。

《剪灯丛话》——明自好子编。“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玉壶冰》——明都穆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有刻本,藏奎章阁、延世大、启明大。另有韩文写本。

《野记》——作《九朝野记》。明祝允明撰。有清刻本,藏成均馆。

《虞初志》——明陆采辑。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7)。

《虞初新志》——清张潮辑。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7)。有清刻本,藏奎章阁、中央馆、美术所、梨花大。

《虞初续志》——清郑澍若编。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广虞初新志》——清黄承增编。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

《委巷丛谈》——明田汝成撰。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五洲衍文长笺散搞》卷7)。

《语林》——一作《何氏语林》。明何良俊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许氏又谓其“少日”曾读此书(见前《洞冥记》条)。有明刻本,藏奎章阁。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

《稗史汇编》——明王圻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

《艳异编》——明王世贞撰。许筠《闲情录》、“绘模本序”俱引录此书名。李朝作家郑泰齐(1612~1669)《天君衍义序》称:“近来小说杂记行于世间者固多,而以其中表著者言之,来自中国者:《剪灯新话》、《艳异篇》……”云。

《山中一夕话》——题明李卓吾编。“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鸦村丛话》——题明胡应麟编。有明刻本,藏奎章阁。

《狯园》——作《狯园志异》。明钱希言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林居漫录》——明伍袁萃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

《稗海》——明商浚辑。许筠《闲情录》、李圭景《小说辨证说》(《五洲衍文长笺散搞》卷7)俱引录此书名。

《太平清话》——明陈继儒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

《小窗清纪》——明吴从先撰。许筠《闲情录》引录此书名。按此书仿《世说》而作。

《五杂俎》——明谢肇淛撰。李圭景《小说辨证说》引录此书名(《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7)。

《花阵绮言》——题明仙叟石公编。袁宏道序。12卷。按此书收《天缘奇遇》、《钟情丽集》、《娇红记》等七种。有刻本,藏中央馆。

《亘史》——题明逸史永华生辑。此书计内23卷,外5卷,杂43卷。有明刻本,藏奎章阁。

《文苑楂橘》——明佚名氏编。“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情史》——又名《情史类略》。题明詹詹外史辑。李朝作家李钰《沈生传》末载梅花外史曰:沈生情事“余辈其时听之,为‘新说’也。后读《情史》,多如此类,于是追记为《情史》补遗”(见《韩国汉文小说全集》卷7)。有清刊本,藏奎章阁、成均馆。

《女才子传》——一作《女才子》。题清“烟水散人”撰。有清刻本,藏中央馆。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撰。李圭景《散稿》卷7谓:“有《聊斋志异》,蒲松龄著,稗说中最为可观”云。有清刻本、石印本,藏研究院、高丽大、延世大、成均馆、梨花大、美术所、岭南大、奎章阁、中央馆。

《后聊斋志异》——又作《后聊斋图说》。题清王韬撰。有清石印本,藏奎章阁、成均馆。

《女聊斋志异》——贾茗辑。有石印本,藏成均馆。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高丽大、成均馆、中央馆。

《谐铎》——清沈起凤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秋灯丛话》——清王椷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夜雨秋灯录》——作《夜雨秋灯传》。清宣鼎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延世大。

《夜雨秋灯续录》——清宣鼎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

《挑灯新录》——清吴荆园编。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萤窗异草》——长白浩歌子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4卷本)、成均馆(16卷本)。

《燕山外史》——清陈球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延世大、成均馆、高丽大以及江陵市船桥庄等处。

《归田琐记》——清梁章钜撰。有清刻本,藏成均馆。

《池上草堂笔记》——又名《劝戒近录》。清梁恭辰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遁窟谰言》——清王韬撰。有清刊本,藏美术所。

《里乘》——清许奉恩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右台仙馆笔记》——清俞樾撰。有清刻本,藏奎章阁、成均馆。

《道听涂说》——清潘纶恩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

《淞南梦影录》——清黄协埙(留梦室主)撰。有清活字本,藏奎章阁。

《壶天录》——清百一居士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

《宋艳》——清徐士銮撰。有清刻本,藏成均馆。

《客窗闲话》——清吴芗厈撰。有清石印本,藏延世大。

《说库》——王文濡编。有石印本。藏奎章阁。

第二,东传之通俗小说

下分总集、讲史、人情与其他四目叙录。

(一)总集

《醒世恒言》——李朝英祖三十八年(1762年,即清乾隆二十七年)完山李氏《中国历史绘模本》序文(下简称“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明刻本(残),藏汉城大学图书馆(下称“奎章阁”);另刻本(残),藏釜山大学图书馆(下称“釜山大”)。

《拍案惊奇》——“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型世言》——明陆人龙撰。“绘模本序”已引录此书名。按此为中土佚书,亦不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下称“孙楷第书目”)等诸家小说书目著录。有明刻本,藏奎章阁。另有韩文写本。

《今古奇观》——“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清刊本,藏高丽大学图书馆(下称“高丽大”)、韩国民族美术研究所(下称“美术所”)、成均馆大学图书馆(下称“成均馆”)、奎章阁、岭南大学图书馆(下称“岭南大”)、延世大学图书馆(下称“延世大”)、庆北大学图书馆(下称“庆北大”)、东亚大学图书馆(下称“东亚大”)、釜山大、海军士官学校图书馆、江陵市船桥庄,以及金在厦、李佑成、朴在渊等处。

《石点头》——朴晟义《韩国文学背景研究》、林明德《韩国汉文小说之兴衰及其研究》等(注:朴晟义《韩国文学背景研究》,汉城二友出版社出版。林明德《韩国汉文小说之兴衰及其研究》,载中国古典文学会主编《域外汉文小说论究》,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又,林明德《整理编印韩国汉文小说全集缘由》(载该全集第一卷)等,也都录及。)引录。

《醉醒石》——首丁亥江东老蟫序。十五卷。

《人中画》——“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刻本,藏国立中央图书馆(下称“中央馆”)。按此书封面又题《留人眼》(据《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但“绘模本序”别录《留人眼》为另书。而孙楷第书目附录据日本《舶载书目》将《留人眼》列入存疑目,谓其有“六本”,“当亦通俗小说”。

《豆棚闲话》——首清雍正五年锺之模式林氏识。有清刻本,藏高丽大。

《西湖佳话》——又题《西湖佳话古今遗迹》。有清刊本,藏奎章阁(芥子园本)、庆北大、全南大学图书馆(下称“全南大”),及朴在渊诸处。

《西湖拾遗》——孙楷第书目云:此书“选《西湖二集》、《西湖佳话》。”有清嘉庆十六年本,藏奎章阁。

《五色石》——“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古今奇闻》——燕山逸史重订,4卷。有清刊本,藏成均馆、梨花女子大学图书馆(下称“梨花大”)。

此外,东传的小说总集还有《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等等。

(二)讲史

《吴越春秋》——李朝作家许筠(1569~1618)《闲情录》引录此书名。按孙楷第书目列入宋元讲史,但云“未见”。

《宣和遗事》——李朝学者李圭景(1788~18?)《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下简称“李圭景《散稿》”)曾云:“《三国志演义》、《钱塘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之。”此书于十九世纪前已东传。按孙楷第书目列入宋元讲史。有木刻本,藏中央馆(有“学山海尹主人”跋)。

《开辟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清刻本与石印本。藏成均馆(清道光十年本)、庆北大、高丽大、梨花大、建国大学图书馆(下称“建国大”)。另有韩文写本。

《涿鹿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按不见孙楷第书目等著录,疑演黄帝斗蚩尤事。

《西周志》——“绘模本序”引录。孙楷第书目谓“未见”。据金东旭《中国故事与小说对朝鲜小说的影响》(注:金东旭《中国故事与小说对朝鲜小说的影响》,载《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称,今朝鲜尚存明本。另有韩文写本《西周演义》。

《东周列国志》——又称《列国志》。“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其前,肃宗(1674年即位,时为清康熙十三年)时学者洪万宗《旬五志》记东传小说,云:“古话之表表可称者,《西游记》、《水浒传》外,如列国、东西汉、齐魏、五代、唐、南北宋,皆有演义,皆行于世。”其后,宪宗时学者李圭景《散稿》卷7称东传小说:有“……《红楼梦》、《续红楼梦》、《续水浒传》、《列国志》、《封神演义》、《东游记》,其他为小说者不可胜记。”又,梅鹤道人于清咸丰二年(1852)撰《汉唐遗事(朴泰锡著)序》亦引称之(参见后《东西汉演义》条)。有清刻本与石印本,藏奎章阁、高丽大、釜山大、梨花大、东国大学图书馆(下称“东国大”)、成均馆、美术所、东亚大、全北大学图书馆(下称“全北大”)、启明大学图书馆(下称“启明大”)、延世大、全南大,江陵市船桥庄以及朴在渊、金大经、金东旭、黄秉宽、裴圣洙等处。另有韩文写本《春秋列国志》、《列国志》。

《后列国志》——题《东周锋剑春秋》,又作《后列国志万仙斗法》。按演孙膑事。有石印本,藏成均馆、东亚大。

《五雷阵全集》——4卷。孙楷第书目未见著录。按孙氏谓《锋剑春秋》演孙膑故事,有“摆五雷阵等”。今疑与之相类似。有石印本,藏梨花大。

《孙庞演义》——又题《孙庞斗志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按“孙”即齐军之师孙膑,“庞”指魏将庞涓(参见《史记》),故韩国曾简称之为《齐魏》。许筠评其所得小说,有“《齐魏》拙”之语(见前引《西游记跋》)。又,洪万宗《旬五志》谓小说之可称者,亦有《齐魏》演义一种(见前《东周列国志》条)。另有韩文写本,藏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下称“研究院”)。

《四友传》——疑即《鬼谷四友志》(又题《四大英雄奇传》),叙鬼谷四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事。据金东旭《中国故事与小说对朝鲜小说的影响》称,今朝鲜尚存《四友传》。

《前后七国志》——又作《前后七国演义》。有石印本,藏东亚大。

《走马春秋》——又作《走马春秋全传》。孙楷第书目谓:“演乐毅伐齐事,甚荒诞”。有清石印本,藏高丽大。

《楚汉衍义》——李朝宣祖时,文臣奇大升(1527~1572)有“如《楚汉衍义》等书,如此类不一”诸语(见《李朝实录》),已道及此书。又,韩国小说家宕翁《玉仙梦》写书中主人翁钱梦玉作《稗说论》,亦称:“……《水浒》成传而义士奋身,《西游》之记而怪鬼戢其妖术,《瓶梅》之书作而悍妇惩其妒心,演《楚汉》之义而英雄知历数之有归,倡《剪灯》之话而荡子知风流之有节……”(《韩国汉文小说全集》卷3)。

《西汉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清刊钟惺评本,藏延世大、成均馆、全南大、高丽大、梨花大、釜山大等处。另有韩国写本。

《东汉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清刊钟惺评本,藏高丽大、延世大、成均馆、釜山大、岭南大、洪川郡乡校及朴在渊、黄秉宽等处。另有韩文写本。此外,有《后汉通俗演义》,清末石印本,藏东国大。

《东汉演义评》——清远道人重编本。有清刻本,藏中央馆、延世大、成均馆、高丽大、美术所。

《东西汉演义》——又称《两汉演义》。此书分则为《西汉演义》与《东汉演义》,合而为《东西汉演义》。许筠评其所得小说,有云“《两汉》龉”(见前引《西游记跋》)。洪万宗《旬五志》谓“可称”之小说,有云《东西汉》演义(见前《东周列国志》条)。梅鹤道人《汉唐遗事序》称:“自有书契以来,稗说之家多矣。如《三国》、《列国》、《东西汉演义》、《西厢》、《西游》、《水浒》等书……使览之者欣然忘食,闻之者怡然解颐。于斯时也,举天下之物似不足以喻其乐也。”有清刊本,藏高丽大、美术所、东国大、岭南大、建国大、中央馆、全南大、成均馆、启明大及朴在渊、金大经等处。

《三国志演义》——一名《三国志》。清毛宗岗评本,又称《四大奇书第一种》、《第一才子书》等。《李朝实录》载李宣祖二年(1569年,即明隆庆三年)六月壬辰:文臣奇大升“进启”,指出宣祖所“传教内‘张飞一声走万军’之语,未见正史,闻在《三国志衍义》云”。又说:“《三国志衍义》则怪诞如是,而至于印出,其时之人岂不无识!观其文字亦皆常谈,只见怪僻而已。”云云。李朝学者李瀷《星湖僿说》亦载此事。由此可知,此书东传当在明穆宗隆庆三年以前。其后,韩国典籍屡不乏记载。“绘模本序”亦引录此书。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木刻本,藏岭南大、汉城市农图等。清刊毛宗岗评本,藏研究院、高丽大、美术所、中央馆、东国大、延世大、岭南大、全北大、奎章阁、启明大、成均馆、建国大、梨花大、全南大、国民大学图书馆(下称“国民大”)、高敞郡玄谷书院、洪川郡乡校、朴在渊、崔钟瑚、洪在昭、金大经、黄秉宽等处。另有韩刻本、韩文写本。

《后三国演义》——陈元评释。有石印本,藏成均馆。

《后三国石珠演义》——又题《三国后传》。有清刻本,藏中央馆、美术所、岭南大。

《两晋演义》——金东旭《中国故事与小说对朝鲜小说的影响》谓今朝鲜尚存此书。

《东晋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梁武帝西来演义》——又名《梁武帝全传》。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隋史遗文》——吉衣主人编。有木刻本,藏奎章阁。

《隋炀帝艳史》——又作《艳史》。“绘模本序”引录。有清刻本,藏奎章阁(22卷本)、高丽大(32卷本)。

《隋唐演义》——许筠《西游记跋》、“绘模本序”俱引录此书。有清刊本,藏江陵市船桥庄、成均馆、美术所、延世大、中央馆、高丽大、釜山大、东亚大、岭南大等。另有韩文写本。

《说唐演义》——一作《说唐全传》,又作《唐书演义》。洪万宗《旬五志》引录此书(见前《东周列国志》条)。按“绘模本序”引录“《盛唐演义》一种,未知是否此书。有清刊本,藏成均馆、圆光大学图书馆(下称“圆光大”)、东国大、庆北大、高丽大、江陵市船桥庄等。

《说唐后传》——一作《后唐全传》。有清刊本,藏成均馆、建国大。

《说唐三传》——又作《异说后唐传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有清刻本,藏研究院、高丽大。

《南唐演义全传》——又名《反唐全传》。有清刻本,藏奎章阁、成均馆。

《粉妆楼全传》——按此为《说唐后传》续书之一。有清刻本,藏成均馆。

《残唐五代史演义》——一作《五代残唐全传》,或《残唐五代演义》等(注:汉城前宫廷图书馆所藏的翻译小说《残唐五代演义》,当与《残唐五代史演义》关系至为密切,疑或为其别称。)。许筠《西游记跋》(见前)、洪万宗《旬五志》(见前《东周列国志》条),俱引录之。又,“绘模本序”引作“残唐演义”。有清刊本,藏延世大、成均馆、梨花大。另有韩文写本。

《南北宋志传》——首题“玉茗主人”序。按此乃合《南宋志传》与《北宋志传》为一书。有明刻本,藏成均馆。另有清刻本,藏成均馆、高丽大。

《北宋演义》——许筠《西游记跋》有云“《北宋》略”(见前引),洪万宗《旬五志》曾称“……南北宋,皆有演义”(见前《东周列国志》条)。“绘模本序”亦引录此书名。

《南宋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飞龙全传》——又作《飞龙传》。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杨家将传》——首题“玉茗主人”“岁万历戊午(1618)”序。10卷。李圭景《散稿》录有《杨六郎》(见前《宣和遗事》条),未知即此书否?按此本与孙楷第书目著录《杨家通俗演义》不同。有明清刻本,俱藏奎章阁。

《万花楼全传》——或题《万花楼杨包狄演义》。有清石印本,藏延世大。

《五虎平西前传》——又题《异说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前传》。有清刊本,藏奎章阁(14卷本)、庆北大(6卷本)。

《后续五虎平南狄青演义》——题作《新镌后续绣像五虑平南狄青演义》。4卷。有清石印本,藏庆北大。

《岳武穆王精忠演义》——一作《说本岳王全传》,6卷。按此书与《说岳全传》不同。孙楷第书目谓“此书即熊大木本删节归并”。有清刻本,藏全南大。另有熊大木本韩文写本。

《说岳全传》——题《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清钱彩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研究院、岭南大、高丽大、庆北大、成均馆及江陵市船桥庄。

《英烈全传》——又作《云合奇踪》。“绘模本序”引录作《皇明英雄传》。有明清刊本,藏奎章阁、梨花大、中央馆、东亚大及江陵市船桥庄。另有韩文写本。

《续英烈传》——“绘模本序”引录作《续英雄传》。有刻本,藏奎章阁、梨花大。

《西洋记》——又作《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刊本,藏奎章阁、延世大。

《女仙外史》——题《逸田叟女仙外史大奇书》。有刻本,藏奎章阁、清州大学图书馆(下称“清州大”)。另有韩文写本。

《萃忠全传》——叙于谦事。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正德游江南全书》——七卷本。有清刻本,藏全南大。

《正德白牡丹传》——孙楷第书目谓此书“亦演正德李凤姐事。蹇劣与《游江南传》相埒”。有刊本,藏东亚大。

《梼杌闲评》——别名《明珠缘》。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樵史演义》——“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樵”,误录作“焦”)。

《吴三桂演义》——又名《明清两国志演义》(据《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按孙楷第书目未见著录。有刻本,藏高丽大。另有石印本,朴在渊藏。

《万年清奇才新传》——演清乾隆事。有清刻本,藏成均馆。

《洪秀全演义》——一名《洪杨演义全集》。有清末刊本,藏梨花大、全南大、东亚大。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又作《二十四史演义》。有清刊本,藏奎章阁、延世大。

(三)人情(附才子佳人等)

《金瓶梅》——李宣祖(1568~1608年在位,约当明隆庆、万历间)时,学者沈《松泉笔谈》卷3谓:“大明有人物浮浪轻佻。……著述文字如《金瓶梅》、《肉蒲团》等书,无非诲淫之术。”许筠《惺所覆瓿稿》云:“传奇则《水浒传》、《金瓶梅》为逸传,不熟此传者保面瓮肠,非饮徒也。”宕翁《玉仙梦》小说中有《稗说论》则称“《瓶梅》之书作而悍妇惩其妒心”(见前《楚汉衍义》条)。“绘模本序”亦引录此书名。有清刊本,藏研究院、成均馆、梨花大、奎章阁、东亚大、庆北大、高丽大、延世大及朴在渊处。另有曹涵美画《金瓶梅全图》,藏奎章阁。又有日本石印本。

《续金瓶梅》——首有洞夷隐序。林明德《韩国汉文小说之兴衰及其研究》、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等,俱引录此书名。有清刻本,藏奎章阁、美术所。

《钟离》——柳梦寅《於于野谈》载:“自西湖所来”小说,有“《钟离》、《葫芦》”(参见前引)。郑泰齐《天君演义序》中,亦有《葫芦》、《钟离》二书名。按此书已佚。

《葫芦》——同前条。按孙楷第书目卷一著录:“《葫芦儿》,佚,《宝文堂目》有《葫芦鬼》。”

《肉蒲团》——沈《松泉笔谈》引述(见前《金瓶梅》条)。又,“绘模本序”亦引录此书名。

《隔帘花影》——朴晟义《韩国文学背景研究》、林明德《韩国汉文小说之兴衰及其研究》俱引录此书名。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李圭景《散稿》卷7引录此书名(见前《东周列国志》条)。有木刻本,藏研究院、高丽大、成均馆、釜山大;石印本,藏奎章阁、庆北大、东亚大、全南大、高丽大、成均馆、全北大、延世大、美术所等;铅印本,藏江陵市船桥庄。此外,奎章阁还藏有点石斋石印《图咏》、蟾波阁刻《曲谱》(散套)二种。另有韩文写本。

《后红楼梦》——逍遥子序。有清刻本,藏成均馆、釜山大。另有韩国写本。

《续红楼梦》——李圭景《散稿》引录此书名(见前《东周列国志》条)。有清刊本,藏奎章阁、高丽大等。另有韩国写本。

《红楼复梦》——首陈诗雯序。金泰范《韩国各图书馆所藏中国古典小说古本书目》(下简称“古本书目”)等著录。有清刊本,藏奎章阁。另有韩国写本。

《红楼梦补》——24卷。另有韩国写本。

《补红楼梦》——24卷。另有韩国写本。

《红楼梦影》——金泰范“古本书目”等著录。有木刻本,藏延世大。

《品花宝鉴》——金泰范“古本书目”等著录。有清刻本,藏奎章阁(清道光刻)、成均馆。

《花月痕》——金泰范“古本书目”等著录。有清刊本,藏奎章阁、美术所、成均馆、全南大等。

《青楼梦》——金泰范“古本书目”等著录。有清刊本,藏奎章阁、高丽大、成均馆、釜山大、东亚大。

《海上中外青楼春影图说》——未见孙楷第书目等著录。有清光绪十三年石印本,藏奎章阁。

《绘芳录》——题“西冷野樵著”。有清活字本,藏奎章阁。

《海上繁华梦新书后集》——笑林报馆校刊。8卷。有清光绪间刊本,藏成均馆。

《玉娇梨》——又题《第三才子书》。“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清刻本,藏成均馆。另有韩文写本。

《平山冷燕》——又题《第四才子书》。金春泽(1670~1717)《北轩居士集》卷16云:“小说无论《(太平)广记》之雅丽,《西游》、《水浒》之奇变宏博,如《平山冷燕》又何等风致……”。“绘模本序”亦引录此书名。有清刊本,藏奎章阁、成均馆、东亚大及朴在渊处。另有韩文写本。

《王翠翘传》——“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按玉翠翘即金云翘。孙楷第书目著录《金云翘传》云:“演徐海王翠翘事。”据此,二本当为一书。

《玉支玑》——“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玉楼春》——“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梦中缘》——4卷。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好逑传》——又题《第二才子书》。“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有清刻本,藏研究院、成均馆、奎章阁。另有韩文写本。

《凤啸梅》——作《凤啸媒》。“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引凤箫》——“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巧联珠》——“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雪月梅传》——石印本改题《第一奇书》,又名《儿女浓情传》(见孙楷第书目卷4)。有清刊本、藏奎章阁、高丽大、延世大。又,石印本《儿女浓情传》,藏梨花大。另有韩文写本。

《莲子瓶全传》——又作《离合剑莲子瓶全传》。有清道光间刻本,藏奎章阁。

《白圭志》——题作《第八才子书》。但清末江左书林刻本,改题《第十才子书绣像白圭志》。有清刊本,藏奎章阁、成均馆、梨花大、东亚大、全南大、延世大。

《铁花仙史》——朴晟义《韩国文学背景研究》等引录。

《二度梅全传》——题作《新注二度梅奇说全传》。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英云梦传》——题松云氏撰,8卷。有清刻本,藏奎章阁、高丽大。

《五美缘》——寄生氏序,8卷。有清道光间刻本,藏奎章阁。

《野叟曝言》——原本题《第一奇书》。有清刊本,藏奎章阁、成均馆。

《儿女英雄传》——金泰范“古本书目”著录。19卷。有清刊本,藏奎章阁、成均馆、高丽大、全南大、东亚大。

《续儿女英雄传》——题“我书室主人评”。有清石印本(残),藏全南大。

《正续儿女英雄传》——一作《正续儿女英雄全传》,别题《评点儿女英雄传》。16卷。有清刊本,藏美术所、中央馆、成均馆。

《争春园全传》——6卷。按清光绪十二年(1886)石印本《梨花雪》,又题“《争春园》”,疑即一书。有清刻本,藏奎章阁(清道光间刻本)、成均馆。

《灯月缘》

《艳情快史》

《杏花天》

《恋情人》(一名《迎风趣史》)

《昭阳趣史》

《闹花丛》

《贪欢报》

《弁而钗》

以上八种,俱见“绘模本序”引录。

(四)其他

(甲)灵怪

《三遂平妖传》——又作《平妖全传》。金泰范“古本书目”等著录。有清刻本:18卷本藏奎章阁、中央馆、成均馆;40卷本藏成均馆、江陵市船桥庄。另有韩文写本。

《西游记》——许筠《西游记跋》(见前)、洪万宗《旬五志》(见前《东周列国志》条)、金春泽《北轩居士集》(见前《平山冷燕》条)、安鼎福(1712~1791)《顺庵杂书》、李德懋《雅亭遗稿》、李圭景《散稿》等,俱加引述。“绘模本序”亦引录之。有陈士斌诠解等诸清刊本,藏高丽大、启明大、建国大、岭南大、成均馆、延世大、梨花大、美术所、奎章阁、全北大、研究院、全南大、釜山大、高敞玄谷书院及朴在渊、金东旭等处。又有奎章阁藏清石印本《西游记图说》。另有韩刻本、韩国写本。

《后西游记》——“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

《东游记》——李圭景《散稿》引录此书名。又,“绘模本序”亦引录之。另有韩文写本。

《东南西北四游记》——4卷。有清石印本,藏东亚大。

《四游全传》——吴元泰等撰。12卷。有清刻本,藏成均馆。

《四游记后传》——未见孙楷第书目著录。有清刊本,藏奎章阁、东亚大。

《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一名《南游华光传》。有明刻本,藏成均馆。

《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一名《北游记》。有刻本,藏成均馆。

《封神演义》——李圭景《散稿》引录(见前《东周列国志》条)。有清刊本,藏奎章阁、高丽大、延世大、全南大、岭南大、成均馆、釜山大、庆北大、东国大、高敞玄谷书院、美术所、江陵市船桥庄及朴在渊等处。

《韩湘子》——题《新镌批评出相韩湘子》。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一作《济颠全传》。有清刻本,藏中央馆、奎章阁。

《评演前后济公传》——未见孙楷第书目著录。有清石印本,藏成均馆。

《济公传后传》——12卷,清佚名氏撰。

《再续济公传全部》——4卷41回,清佚名氏撰。

《四续济公案传》——4卷40回,清周霁山撰。

《六续济公案传》——4卷40回,清坑馀生初稿。

以上四种,未见孙楷第书目著录。有清末石印本,俱藏高丽大。

《绿野仙踪》——一作《绿野仙踪全传》。80卷。有清刻本,藏成均馆、奎章阁、东亚大。

《瑶华传》——孙楷第书目失载此道光十八年(1838)涛音书屋本。有清刻本,藏奎章阁。另有韩文写本。

《希夷梦》——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流传韩国之研究》著录。有清刻本,藏奎章阁、研究院。

《镜花缘》——金泰范“古本书目”著录。有清刊本,藏奎章阁、研究院、庆北大、全南大、中央大学图书馆(下称“中央大”)、成均馆、东亚大、岭南大、美术所及李佑成等处。

《混元盒全传》——又作《五毒传》。12卷。有清泰山堂刻本,藏奎章阁。

《升仙传》——又作《升仙传演义》。有清刻本,藏研究院、成均馆。

(乙)义勇与公案

《水浒传》——又题《第五才子书》等。许筠《惺所覆瓿稿》曾说“传奇则《水浒传》、《金瓶梅》为逸传”(见前《金瓶梅》条)。李植、洪万宗、安鼎福、李德懋、李圭景等,俱有记述。现有清顺治十四年(1657)醉耕堂及其他刊本甚多,藏高丽大、研究院、奎章阁、中央馆、梨花大、成均馆、延世大、美术所、启明大、釜山大、全北大、东国大、全南大、建国大、东亚大、岭南大、忠南大学图书馆(下称“忠南大”),与江陵市船桥庄、洪川郡乡校、庆州市立图书馆,及金大经、崔浩集、李佑成、朴在渊等处。此外,奎章阁藏有刘晚荣撰《水浒图赞》。另有韩刻、韩写本。又中央馆藏韩国写本《水浒传总论》。

《续水浒传》——据孙楷第书目,此书名《征四寇传》,亦题《水浒后传》,又名《荡平四大寇传》或《续水浒传》。按此书即首有乾隆壬子赏心居士序本,疑与《荡寇志》非一书。李圭景《散稿》卷7引录此书名。有刊本,藏奎章阁等。

《水浒后传》——题“古宋遗民(陈忱)著”。有清刊本,藏高丽大。

《荡寇志》——原名《结水浒传》,亦名《续水浒传》、《征四大寇传》等。清俞万春撰。有清刊本,藏奎章阁、高丽大、美术所、庆北大、全南大、釜山大、东亚大、延世大、启明大、成均馆、江陵市船桥庄。

《禅真逸史》——“绘模本序”引录此书名。另有韩国写本。

《禅真后名》——同前条。

《三合明珠宝剑全传》——一作《三合剑》,又题《第十才子书》。孙楷第书目谓“似本《争春园》”。有清刻本,藏成均馆。

《绿牡丹全传》——一作《龙潭鲍骆奇书》。孙楷第书目称,“亦名《四望亭全传》”。按奎章阁藏清光绪十三年琉璃厂刻《绣像反唐四望亭》(卷端题“新纂四望亭全传”),疑即此书。不另录。有清刊本,藏成均馆、研究院及朴在渊处。另有韩文写本。

《忠烈侠义传》——亦名《三侠五义》,俞曲园改订本易名《七侠五义》。有清末刻《忠烈侠义传》本,藏延世大;另有韩文写本。俞曲园《七侠五义传》石印本,藏庆北大、研究院、成均馆、全南大、江陵市船桥庄。

《小五义传》——一作《小五义》。有清末石印本,藏成均馆、江陵市船桥庄。另有韩文写本。

《续小五义》——首郑鹤龄序。有清刊本,藏奎章阁、全南大。

《小五义全传》——合正续集为一书。有石印本,藏研究院、全南大。

《七剑十三侠》——孙楷第书目谓“演王守仁平宸濠事”。有石印本,藏高丽大、全南大、美术所、成均馆及朴在渊处。

《包孝肃公神断百家公案演义》——又名《包公演义》。孙楷第书目谓“此《包公案》祖本,书极不多见”。有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金陵万卷楼刻本,藏奎章阁。按此本中土已佚失。

《龙图公案》——一作《龙图神断公案》,又作《包龙图判断奇冤》。有清刊本,藏成均馆、高丽大。另有韩文写本。

《海公大红袍全传》——一作《大红袍全传》。有咸丰文德堂刻六十卷本,藏奎章阁;越湖钓徒序四卷石印本,藏延世大。

《施公案传》——又名《施案奇闻》。有清刊本,藏研究院、成均馆及朴在渊处。

《永庆升平前传》——据平八卦教的说书整理而成。有清刊本,藏成均馆、庆北大。

《彭公案》——贪梦道人编。清光绪十八年“本宅藏版”原刻本。有清刻本,藏奎章阁。

《续彭公案》——清佚名氏编。4卷。有扫叶山房石印本,藏海军士官学校图书馆。

《于公案》——一作《于公案奇闻》。有清石印本,藏高丽大。

(丙)讽谕

《平鬼传》——内题《第九才子传》。4卷。首康熙庚子黄越际序。有刻本,藏成均馆。

《儒林外史》——仅见56回本。其中一种有“翰林院修撰”牌记(残存29~56回八册),不见孙楷第书目记载。有清刻本,藏研究院、奎章阁、延世大。

《文明外史》——1卷本。按孙楷第书目著录作“上下二卷”本。有清刊本,藏宋俊浩(全州市)处。

以上叙录东传韩国的中国文言小说九十九种,通俗小说一百六十三种。此外,尚未列录的小说还有:《仙传拾遗》、《问奇语林》、《笔谈》、《明野汇》、《耳谈类林》、《避暑馀话》、《玄关杂记》(上见《闲情录》);《春风眼》、《春柳莺》、《仙媛传》、《太原志》、《无冤录》、《迪吉录》、《陶情百趣》、《巫梦缘》、《河间传》(上见《中国历史绘模本序文》);以及今有存本的《溪蛮丛笑》、《四梦汇谭》、《宋人百家小说》、《芙蓉洞全传》、《尧山堂记》、《十粒金丹》、《说冷话》、《李翠莲施钗》、《双奇缘》、《善恶图》、《四海堂全传》、《四淫齐》、《水晶球传》、《记事珠》、《天宝图》、《野叟闲谈》、《玉钏缘全传》、《碧玉狮传》、《平西凉全传》,《双珠凤全传》、《玉连环》、《八仙缘》、《英雄大八义》、《红风传》、《风月传》、《第十才子书(双美缘)》、《钟情传》、《锦上花》、《巧奇冤全传》、《麒麟豹》《三世报》、《续五龙传》、《龙凤配再生缘》、《前笑中缘》、《八美图》等,计五十一种。以上已叙录与未列的东传中国小说总共三百十三种。这仍是一个极不完备的书目。其实,中国古代稍微重要一点的小说几乎都传到韩国,而且有些东传作品的刊本还不止于一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今藏中国古代小说中,有些是不见于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与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等书著录的。如明末编刊的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是一部研究明清间短篇小说及其版本演变的重要总集。此书近年在韩国被发现,才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影印并在大陆一些出版社排印出版。这部中土久已佚失的东传小说,此前既未为诸家书目所著录,也一直不为中国学者所知悉。又有一些东传小说,虽已为孙楷第书目等所著录,如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金陵万卷楼刊《包孝肃公神断百家公案演义》六卷(缺卷三),但中土已佚而今仅存于韩国汉城大学图书馆奎章阁,亦弥足珍贵。因此,这些大量东传的中国古代小说,不仅是研究中韩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极其宝贵的文献。

(待续)

标签:;  ;  ;  ;  ;  ;  ;  ;  

中国古代小说对韩国的东扩及其影响(上)_高丽国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