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论文_陆新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00

【摘 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9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分析不良反应情况。结果:92例患者中,男性比例63.04%明显高于女性36.96%;31-4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3.49%;单独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84.78%高于联合给药15.22%;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65.22%高于口服22.83%、外用给药11.95%;患者用药后10-30min、1~24h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3.70%、45.65%;不良反应会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皮肤、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70%、25.00%。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合理用药,采用更为理想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第三代喹诺酮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将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作用靶点,有效抑制DNA回旋酶的作用,使得细菌DNA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由此实现抗菌目的。近些年来,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等[1]。氟喹诺酮类药物针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较为显著的杀菌效果,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具有明显作用,而且可针对呼吸道、皮肤组织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进行有效治疗。但是因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有不合理使用情况,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2]。本文选取9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探讨其不良反应情况,并分析其合理用药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9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表。患者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34例,泌尿系统感染15例,消化系统26例,妇科感染11例。患者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等。

1.2方法

通过Excle表格,统计92例患者年龄、性别、给药方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

2结果

2.1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92例患者中,男58例(63.04%),女34例(36.96%),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31-4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43.49%),见表1。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2.2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

给药方式:单独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84.78%高于联合给药15.22%。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65.22%高于口服22.83%、外用给药11.95%。见表2。

表2 患者给药方法及途径分析

2.4累及器官-系统

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会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皮肤、消化系统具有较高发生率,分别为33.70%、25.00%,其具体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患者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分析

3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发挥较强的抗菌作用,而且给药方式比较方便,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3]。氟喹诺酮类药物属于人工合成药物,因此可被不断修饰,目前已出现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而且抗菌效果越来越强。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为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4]。

经研究可知,男性比例63.04%明显高于女性36.96%;31-40岁、41-6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3.49%、31.52%;单独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84.78%高于联合给药15.22%;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65.22%高于口服22.83%、外用给药11.95%;患者用药后10-30min、1-24h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3.70%、45.65%;不良反应会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皮肤、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70%、25.00%。

31-60岁患者群体用药数量较多,频率高,因此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要高。联合用药相对比单独用药,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极有可能使得药物间作用明显提高。临床中采用静脉给药方式的患者较多,主要是因对比口服用药、外用药物,静脉给药后起效更快,而且药量更容易进行控制,但此方式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当患者用药后,在10-30min、1-24h期间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中,皮肤发生不良反应较多,通常认为是此类不良反应更容易被发现,因此患者用药后,应严密监测,如出现不良反应,可停止用药,预防患者受到损害[5]。

喹诺酮类药物合理用药,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①明确药物使用禁忌证,因氟喹诺酮类药物往往造成孕妇的胎儿畸形、损伤关节软骨,因此18岁以下儿童、妊娠哺乳期女性禁止使用此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在用药时需谨慎[6]。②预防措施:应根据适应症用药,预防药物滥用。医护人员明确用药指征,合理判断用药剂量和用药方式,控制治疗时间,预防不良反应。尽可能按照外用、口服、静脉用药的顺序来使用药物,可局部用药时应尽可能避免全身用药,便于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可联合用药,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药物间的有效作用来预防不良反应[7]。

总之,临床中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秀敏.氟喹诺酮药物的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3(2):83-86.

[2]穆桂荣.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34(9):354-355.

[3]董学花.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北方药学,2014,11(5):44-44

[4]郭会娟.178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1c):170-171

[5]陈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196-197

[6]李振国,于文玫.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25-26

[7]张月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研究概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4):2024-2027.

论文作者:陆新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论文_陆新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