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生命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新学期开学仅10天,江苏省金坛市便有三名中学生自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因觉得自己难以承受来自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山东农村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湖北少年捅死同窗;鞍山初中生刀刺老师心脏;河南“受气包”肢解父母……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使整个社会痛心疾首,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拥有花样年华的孩子们做出自杀和杀人的行为?
我们的孩子从背起书包的第一天起,就被推上了战场,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面对的是无情的竞争。应试教育教会了他们很多“何以为生”的本领,却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感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将他们当作“口袋”“书柜”“机器”“工具”,恰恰没有被看作是活生生的人。而“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以人为本”不仅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教育理想,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生命可以说是“本中之本”,所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推行生命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生命教育在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学里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的形式进行的。而内地尚没有这个条件,从生命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来看,与之最有结合点的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所以,思想政治课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二、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确立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而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的制定,也是以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以及公民思想品德与健全人格的构成为依据的。从这一点上看,两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只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其一致性没有得到体现,突出地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结构上的不均衡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公民思想基本素质和人格的相对完整性。但在知识本位、技术至上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考试升学的压力,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认知目标达到与否,而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却被忽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其结果是一些“高材生”进入大学后,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最后不得不退学。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因为不会与人沟通,不懂如何与人交往,一点小小的人际磨擦,就导致自杀或杀人的惨剧。马加爵案件震惊全国,毫无疑问,能考入云南大学,他在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肯定不错,但他的自我调适、自我控制、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显然很差,对自己及他人生命的热爱之情也是欠缺的。这一悲剧的发生,再一次提醒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绝不仅仅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传授,它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和提高能力的三重任务,它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养(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教育(培养思想品德、学会做人)、发展(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三者统一起来,体现在自己的学科教学目标之中。例如,高一《经济常识》中有一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消费观的基本内容,还要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家庭生活开支的管理,提高他们合理安排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劳动、孝敬父母的思想情感。
三、在学科教学的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但是,有些时候如果教师不去有意挖掘和强调,学生可能不会主动意识到。政治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根据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1.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的起点是珍视生命的教育。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必然要谈到“人”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对人类起源史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是在经过了不懈地生存斗争、残酷的生存考验后产生的,他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这一生命体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那么伟大,那么令人尊敬。我们的祖先在那么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毁灭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呢?
2.学会尊重,学会宽容
人是一个群性的动物,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哲学常识》中在讲到“真理终究战胜谬误”时,我举了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里的一个例子。勇敢的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旧观念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回来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了人们。但无知山谷的村民竟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他,并抛尸山脚。虽然村民们最终发现先驱者是正确的,他们后悔莫及,为他树立起了丰碑,但为时已晚。惨痛的教训深刻地告诫我们:我们不仅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包括他人的思想、他人的主张、他人的生命,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乐于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苦难与人生同行,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残缺人生。没有对苦难的挑战,就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法国作家蒙田甚至把苦难的极限——死亡,作为人生的目的。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要紧密结合《哲学常识》中有关“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痛苦和苦难是美丽人生的一部分,苦难终究会过去,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
4.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较高层次的生命教育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人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当今社会,摆在青少年学生面前的是一个追求功利、强调竞争、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越来越成为“无根之人”,心灵枯竭、思维定势,人生态度世俗化。我们应该通过《经济常识》中有关内容的讲解,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通过《哲学常识》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这两个章节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人生问题的是非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价值观的能力,确认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他的精神生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四、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从已经产生的青少年的生命问题看,不少是山教师反生命的教育方式所导致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方式具有生命性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一种“体验”过程,而不是教师将既定的知识以强行的“填鸭方式”灌输给学生。政治课要多一点“人情味”,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上,并努力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体验分享。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泛推行的“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模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中获得主体的体验。对学生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这种主体的体验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基本观点的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强化能力、情意、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健全心理、健康人格的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容的诸方面、心理结构诸要素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该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天文、地理、历史、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克服孤立地就政治谈政治、就道德论道德,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一种教育方式好与不好不是绝对的,关键看是否适合学生。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是不同的,同时又因为思想品德包含着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即使是同一个人,四要素的发展也不均衡,这就更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我们要承认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使考试形式多样化,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4.保持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在教“书”,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师生间的交往既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身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建立价值系统的客观基础。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一个在师生情意与精神交往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与道德体系的过程。没有师生间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互动,教学活动就缺乏活力。
5.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轻则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对抗心理,重则导致学生的轻生。只有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才能展开,师生间才能做到目标同向、信息输出和输入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孩子们才能自由地展示自我,不断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焕发出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