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结合《内经》养生观初探论文_郑双铭

老年心理结合《内经》养生观初探论文_郑双铭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随着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医疗、养老各方面相应而来,但对于老年心理的关注少有跟进,我国从古时候就意识到心理的重要性,《内经》多个条文对心理养生做了详细描述,意在说明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年心理;内经;养生

【中图分类号】R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354-02

据国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总户数40%,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已经超过三成。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1]。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长寿成为一大关注,尽管各种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欣欣向荣,但人们却更加重视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而老年心理健康也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心理往往是导致身体出现不良状况的很重要的源头。大多数身体上的疾病往往是心理问题长期导致的结果。

1.老年人心理特点

老年是生命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身体和心理都与其他任何阶段都与众不同,由于老年人身体状态的变化,比如头发逐渐发白,行走变得缓慢,感知能力开始下降,精力不及从前等;以及生活、工作及社会角色的转变,比如,原来是生活中的“顶梁柱”,工作中的“一把手”,或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现在只是成为别人口中的“老人家”,生活中处处受人照顾的“老同志”,不论是从身体上还是角色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很大一部分步入老年的人群不能接受成为老人的这种落差,加上社会关注度不够,人们对老年人的耐心不足和忽视,导致老年群体心理上很难排解,从而出现一系列问题。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固执。很多老年人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产生经验主义的交流模式,不愿主动接受新鲜事物,对外来事物普遍排斥,自然而然沟通减少,继而产生其他心理问题;然后,对未来及死亡的恐慌。很多老年人认为步入老年就是丧失的过程,失去健康,失去金钱,失去所爱的人,失去掌控权等等,失去让他们感到恐慌,这种恐慌同样会导致其他心理问题,比如性格情绪的转变,暴躁、忧郁等;再者,依赖。这里不讨论经济上的依赖,当然经济问题可以导致心理上的依赖。因为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大体上属于双向型,即父母抚养子女长大成人,相应地,子女同样有义务赡养父母,而这种代际关系(传统观念)往往伴随人的一生,体现为依赖与被依赖的转变,也就是在家庭关系中强者与弱者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产生的不安全感而出现的依赖心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产生诸如失落、孤独感;最后,敏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身体器官和功能的衰老,很多老年人反应较迟钝,学习新知识缓慢,往往会力不从心,这种变化让他们害怕被嫌弃,心里会特别在意他人的一言一行,反复分析对方是否表现尊重,老年人多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如做家务等给家里带来帮助,会让他们有存在感,感觉受人重视而不是一个负担,只有这种被需要感才会提高他们自身价值,降低对人或事的敏感性。

2.《黄帝内经》心理养生观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同时“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此处从心理层面来阐述如何养生,即要内心恬淡平和,不贪不爱,不急不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详细论述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如何顺应四时而养生,以及提到顺应四时的精神心理状态,春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季,“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是所爱在外”;秋季,“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冬季,“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调节心态,使神气外展或内守,以适应四时变化,天人相应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与人类内心环境的完美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重视阳气、神气的变化规律和调节,人体内心变化无不与精、神息息相关;《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同样说明不仅要符合外界环境,还要有内心的调和;《素问?举痛论》提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因此,精神淡然,心无杂念,情志畅达,精气得以内守,可防止怒悲忧恐等不良情志,使气机得以通畅,气血得以调和,脏腑组织得以安宁,形神俱裨益。《素问?举痛论》有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身体、生活的反差,大多数又是闲赋在家,精神没有寄托,感情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长期压抑得不到排解,不但会对机体五脏六腑产生伤害,还会扰乱气机的正常运行。《素问?痹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神的特性是喜静恶躁,静养才能养神,心气平和,清净内守,才能使神发挥正常功能,抵抗能力正常,不易罹患心理与生理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之能害。”体现思想清净,神机调达,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和进展。《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施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告诫人不能欲望无止境,过度忧虑不止,会造成精气血衰少,营卫涩滞不畅,神志不守,疾病也不易好。

临床上可以见到很多前来看病的老年患者,虽然看的不是心理相关的疾病,但从其言行体态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更需要心灵上的帮助,比如,门诊遇到过这样的老年患者,主诉以高血压控制不好前来就诊,但在看完病,开完药后,仍旧坐着,舍不得离开,欲言又止,这时候,如果门诊患者不多的情况下,我导师闫凤杰教授就会停下来,听听患者的“唠叨”,有时甚至会鼓励患者说出来,我闫师认为,若不将他们心理的问题排解开,光服药效果不一定明显,心理对于身体有很关键的引导作用。有些患者,态度消极,情绪低沉;有些则谁也不信,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变得固执而多疑等等,这些表现在外的态度和性格,都是内心长期压抑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身边的人和这个社会忽视的结果。

老年心理当然不仅仅以上所述的那四种,但很多老年心理特点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这四种心理的衍生物,《内经》中已经提出很多有关心理养生的观点,提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统一,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之重要,社会应该了解老年心理,给于更多的关注,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帮助,使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其他都易,唯有“乐”字,从心而乐才真乐也,如何为之,唯关注老年心理耳。

【参考文献】

[1]陈彩珍.积极老龄化视阈下的老年心理健康问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3):160-2.

[2] Diener E,Eunkook MS,Richard 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 276-94.

作者简介:郑双铭(1988-),女,汉族,籍贯福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论文作者:郑双铭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老年心理结合《内经》养生观初探论文_郑双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