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路线: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路线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革命和建设7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10多年的实践,清楚地表明,党所领导的事业的成败,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从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人间奇迹,逐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从提出和确立到重新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过程。毛泽东提出和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确立并发展了这条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哲学基础。因此,深入了解思想路线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历史发展,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助于总结新经验,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
一、思想路线的倡导和确立
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虽然毛泽东等卓越的领导人,已经开始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样的光辉著作。但是,在党的历史上,自觉地提出思想路线问题,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写于1930 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是倡导“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第一篇力作。它针对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种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对教条主义(那时还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做“本本主义”)、形式主义、保守主义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口号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观点,强调了以社会调查、了解中国情况(包括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作为解决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种高屋建瓴的见解,是需要政治洞察力和理论勇气的。
当然,全党思想路线问题的正式确立,是到延安以后,是经过延安整风和“七大”而逐步解决的,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写作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两论”就是用实事求是的观点为党的思想路线作深刻的哲学论证的,因为“两论”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第二,在1942年延安整风的三个基本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具体地论述了什么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要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等问题。也就是说,对实事求是这个思想路线的核心,作了精辟的解说。
第三,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报告”中,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至此,这就是从世界观、方法论和党的作风的高度给思想路线定位了。
第四,在党的思想路线已经形成,已经成为全党的指导原则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为“七大”纪念册题词“实事求是,力戒空谈”。目的是使人们牢牢记住“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工作。
延安整风和“七大”的召开,全党思想路线的确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思想条件,使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陈云同志在他的回忆文章《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中写道:“革命发展那种排山倒海、摧枯拉朽、迅猛异常的形势真是大大超过了预料。今天回顾起来,从革命的主观条件来说,全党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掌握了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这个优良的作风,的确起了决定的作用。”
解放以后,全党继续遵循延安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从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到1956年党的“八大”。我们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 1957年下半年起,经过10年“文革”和两年“凡是”,“左”的思想又统治了20年之久,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是贯彻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思想路线的楷模,粉碎“四人帮”后,他又为恢复、发展和继续贯彻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人帮”倒台以后,全党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特别是“文革”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但是,当时中央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徘徊状态。在这个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两个凡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我们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2页)
邓小平同志发动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他高度评价讨论的实质和意义,指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同上,第143页)。通过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宣言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全面改革开放,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深入贯彻。十几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个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和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是深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观的发展,具有全面性、深刻性的优点,在《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等文章中,得到充分体现。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于如下几方面:
第一,他对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概括。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
第二,他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提,把解放思想纳入思想路线中,强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中应有之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同上,第364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第三,他高度评价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第四,他阐明了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强调“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同上,第143页)。
第五,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才为我们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重新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和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否则,就不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就不能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就不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总而言之,就不会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和这一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一伟大理论的精髓。
三、党的思想路线与深圳的实践
深圳作为全国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来确定深圳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思路的结果;是深圳的建设者充分运用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结果;是深圳人发挥地缘优势,利用香港,发展自己的结果;是深圳的建设者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
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实践中的确发挥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首先,是深圳的建设者敢闯取冒,敢为天下先。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着重提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他说:“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以前也说过:“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由此,我们体会到:进行改革开放和一体化建设这样的“新事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路”、“新路”,以摆脱我国的贫穷落后状况,进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一批闯将去冲破陈旧僵化的观念和“左”的思潮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来”。“敢闯”的内涵丰富深刻;“敢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表现;“敢闯”是相信群众,伪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表现;“敢闯”是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表现;“敢闯”是改革开放时代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主旋律!
深圳的建设者发挥敢闯、敢冒的精神,率先进行一系列改革试验,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当国我其他地方还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深圳最早提出,经济运行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如1987年,深圳率先公开拍卖土地使用权,突破了国有土地不能买卖的理论和政策禁区,次年国家修改宪法有关条款,给予肯定并在全国推广;1988年推出住房商品化改革方案,初步解决了因体制问题造成的住房困难,为全国住房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子;1988年深圳试办沙头角和福田保税区,为全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启迪;近来,又在劳动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打破“铁饭碗”,在国有企业中把固定工改为合同工,统称企业员工,对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起了积极作用。所有这些试验(还有其他试验),都是围绕发展生产力、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总目标而进行的配套改革。这样就使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由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现在,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解决深层次的重大问题打下良好基础。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敢闯、敢冒、敢探索,才能使经济特区保持稳定、高速的发展势头,才能充分发挥试验地的作用。
其次,是深圳的建设者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是赢得与资本主义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引进外资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技术以发行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科学管理方法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引进人才以补充本国人才的不足和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也是成功的经验。经济特区进行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借鉴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以达到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深圳在技术的引进、消费、吸收、创新和向内地转移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技术窗口”的作用;在管理上,十分注重法制的建设,大胆吸收和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立法经验,制定了一大批经济法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体系,创造了与世界各国经济接轨的必要条件。
第三,是深圳的建设者努力增创新优势,以便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15年来,深圳的建设成就,有口皆碑。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0亿元,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分别以年递增35.9%和57.4%的高速度增长。进出口贸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也跃居全国先进行列。其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7位。
深圳在改革开放试验中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以生动的事实向世人表明,过去中国曾走过一段弯路,但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而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这种旧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特区的建设不仅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