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散文文献概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观论文,文献论文,散文论文,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6)06-0011-04
金(1115年~1234年)立国120年之久,疆域广至北半部中国,自太祖阿骨打即位初年,由于内外政务的迫切需求,朝廷便开始有意招揽文士负责实用文字的撰写。“(天辅二年)九月戊子,诏曰:‘国书诏令,宜选善属文者为之。其令所在访求博学雄才之士,敦遣赴阙。’”[1]金初的国书诏令类文字已经自成风格、文采可观,“太祖既兴,得辽旧人用之,使介往复,其言已文。”[2]2713太宗天会年间,除了拔擢辽地降金的文士韩昉等人,也收罗宋朝的使者如宇文虚中、吴激等人,并开始以科举方式选拔文学方面的人才。自熙宗和海陵王起,朝廷开始注重文学,辟馆兴学,金源文化渐成一脉。到了世宗、章宗时期,金代散文的风貌更加完善,“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繇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当时儒者虽无专门名家之学,然而朝廷典策、邻国书命,粲然有可观者矣。”[2]2713实际上,随着以蔡珪、王寂、党怀英等人为代表的“国朝文派”登上文坛,金代散文已不仅只有实用性的文章,阐发学识、抒发性情的文艺性篇章也开始流传于世。从宣宗直至金末,金代散文呈现出繁荣的态势,涌现出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元好问等足以知名后世的散文大家。
一、金代文集的流传
据《金史·文艺传》和《大金国志·文学翰苑》所载,当时有作品集传世的至少有这样一些:蔡松年《明秀集》(词集)、蔡珪文集、王寂《拙轩集》、吴激《东山集》、史肃《澹轩遗稿》(诗集)、《马定国集》、赵可《玉峰散人集》(诗词集)、郭长倩《昆仑集》、赵沨《黄山集》、王庭筠文集、刘从益《蓬门集》、吕中孚《清漳集》、张建文集、李纯甫文集、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元德明《东岩集》、元好问文集等。
但《金史》和《大金国志》这两部史书都是在朝代相隔绝、文献极匮乏的条件下成书的,对文苑人物的记载也是粗疏不文,其主要文献来源是元好问《中州集》小传、刘祁《归潜志》等书,这两部书已经是金亡后的追忆之作,再加上正史修纂者的斧削,其文献记载对原貌的损佚自不必言。
清代金门诏有感于辽、金、元三代正史《文艺传》的疏漏,取三史所载并旁搜博采,作《补三史艺文志》一部。其收在“别集类”中的除上述外,另有《金源郡王完颜勖集》、豫王永成《乐善居士集》、《虞仲文集》、《宇文虚中集》、高士谈《蒙城集》、完颜璹《如庵小稿》、李愈《狂愚集》、徒单镒《弘道集》、路铎《虚舟居士集》、张行简《叔甫集》、《杨云翼集》、韩玉《应制集》、李献甫《天倪集》、《郑子聃集》、张建《兰泉集》、《王郁集》、曹班《卷澜集》、闰詠《复轩集》。收在“奏疏类”中的有梁襄《世宗幸金莲川疏》、《陈规章奏》、《许古章奏》。收在“表类”的有《韩昉集》。
同时代倪灿在史馆修明史时编有《补辽金元艺文志》,由于他所见到的文献更为全面,故而内容更加详备。除去与上述重复外,其书尚收有金代完颜纲、乔宇、宋元吉等编类陈言文字20卷、马定国《芥堂集》、祝简《呜呜集》、朱之才《霖堂集》、施宜生《三住老人集》、刘汲《西岩集》、刘瞻《撄宁居士集》、刘仲尹《龙山集》、郝俣《虚舟居士集》、张公药《竹堂集》、史旭诗、耶律履《文献集》、董师中《漳川集》、李仲略《丹源钓徒集》、刘迎《山林长语》、党怀英《竹溪集》、《刘中文集》、郦权《披轩集》、《萧贡文集》、史公奕《洹水集》、冯延登《横溪翁集》、张建《兰泉老人集》、毛麾《平水集》、王琢《姑汾漫士集》、景覃《渭滨野叟集》、刘铎《柳溪集》、秦略《西溪老人集》、张琚《韦斋集》、杜佺《锦溪集》、李之翰《漆园集》、杨兴宗《龙南集》、晁会《澶水集》、郭用中《寂照居士集》、张邦彦《松堂集》、王元节《遁斋诗集》、王世赏《浚水老人集》、桑之维《东皋集》、《张廷玉集》、《王敏夫集》、李俊民《庄靖集》、宗经《云岩文集》、段克己和段成己《二妙集》8卷、《郝太古诗集》、谭处端《水云集》。
从上面的记载看,当时有别集留存者不下百余家,其中文集或者诗文合集也有半数以上。但是流传至今的,则只有《四库全书》所收赵秉文《滏水集》、王若虚《滹南集》、李俊民《庄靖集》、元好问《遗山集》等几部收有散文作品的别集。金代的王寂本有《拙轩集》传世,但久已散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裒辑出王寂的作品,厘为6卷,仍题原名。今人金毓黻搜集、整理了王庭筠的《黄华集》共8卷,有《辽海丛书》本。《道藏》收有丘处机《磻溪集》,其中存文若干,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金代散文的整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解释金源文献匮乏时说:“特北人质朴,性不近名,不似江左胜流,动刊梨枣。”[3]2658尽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以上目录来看,金代文坛并非完全不重整理,百年间的成果十分可观,其散失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国祚较短和战火的毁损。“金之立国,元既相仇,明人又视同秦越,其文一任其散佚。”[4]4-5“金儒士蔡珪、郑子聃、翟永固、赵可、王庭筠、赵沨等皆有文集行世,兵后往往不存。”[5]元、明两代由于民族关系视金如寇仇,整理工作一直无人问津。直至女真后裔满族人立国的清代,朝野才开始重视对金代文献的整理。
相传金末冯清甫辑有金文至百余卷,内容应该多是当时盛传的名文,可惜没有流传下来。除了几部专门的别集流传至今外,金代散文的单篇作品多赖清人张金吾所编《金文最》和庄仲方所编《金文雅》的整理收录。
《金文最》,金文总集,清张金吾编。原书120卷,后删并为60卷。全书收文1790余篇,包括赋、骚、册文、制诰、策问、奏疏、铭、赞、记、序、讼、说、行状、哀辞等散、骈文42体。此书搜集较为完备,但由于编者过于求全,不免有庞杂之弊,其中误收不少宋朝和元朝的作品,如宋赵子崧《观堂铭并序》、王易《北岳诗序》、元刘文蔚《平野亭赋》等。其考订工作也远未精审。由于过于讲究文体格式的正规,不收残篇、笔记、杂记等,又遗漏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
《金文雅》,金代诗文选集,清人庄仲方编。由于《金文雅》的编选,意在“聊存一代文献”(《〈金文雅〉序》),因而收罗甚富,不同于一般的选本。全书16卷,共选入80人的作品,包括赋、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诏令、册文、奏疏、表、书、箴、铭、颂、赞、庙碑、上梁文、记、序、引、议、论、原、祭文、哀辞、墓碑等27类。
别集方面,清代吴重憙编有《石莲庵汇刻九金人集》,文集收有《拙轩》、《滏水》、《滹南》、《遗山》、《庄靖》几家,版本精良,并做了一定的校勘工作。近人孙德谦还辑有《金源七家文集补遗》,对金代散文的整理有所补益,其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各家文集中现有《遗山集》和《滹南集》被今人校勘出版。《遗山集》整理者为姚奠中、李正民,题为《元好问全集》。其中不仅收录和增订了元好问文集及散佚的作品,而且在附录中保存了很多文评材料,对元好问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滹南集》的整理者为胡传志教授与其博士生李定乾,题为《滹南遗老集校注》,填补了金代文集整理工作的另一项空白。这些整理工作必将有助于对元好问、王若虚及金代散文理论和创作的研究。
今人阎凤梧等编《全辽金文》,收作者558人,作品2546篇。此书的考证工作多有疏误,例如其收在无名氏名下的《诛宋、兖诸王诏》、《更定官制诏》就是有文献可考的韩昉作品,见于《大金国志》和《松漠纪闻》,且遗漏较多。
三、金代散文历代评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宋自南渡以后,议论多而事功少,道学盛而文章衰。中原文献,实并入于金。”[3]2658作为一代人文风云际会的反映,金代散文的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元初刘祁《归潜志》是研究金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作者通过对金末文人交游的记述,记载了南渡前后金代文坛的盛况,使我们可以对当时文坛的风貌有深入了解。
元、明两朝对金代散文的研究则极其薄弱,其有限的评点多来自于王若虚、元好问、李俊民等人的别集序跋中。如元代徐世隆序《遗山集》时说:“窃常评金百年以来,得文脉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大定、明昌则承旨党公,贞祐、正大则礼部赵公,北渡则遗山先生一人而已。”[6]序文还对元好问的文风和贡献作了深入的论述。
直至女真后裔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清朝,金代散文的整理和研究才得到重视。由四库馆臣所主持撰写的几部金人别集提要开启了对金代文学研究的新阶段。其表现为不仅评述作家作品,而且对前代的评论也加以整理和总结,例如他们为赵秉文文集所作的提要,就把刘祁关于赵秉文和李纯甫两位大家的比较进行了归纳,并认可了刘祁的观点。
张金吾的《金文最》和庄仲方的《金文雅》不仅在内容上力补一代文献之空缺,而且其诸家序言本身就是评述金代散文的珍贵材料。
张金吾《金文最》序言中云:“金有天下之半,五岳居其四,四渎有其三,川岳炳灵,文学之士后先相望,惟时士大夫禀雄深浑厚之气,习峻厉严肃之俗,风教固殊,气象亦异,故发为文章,类皆华实相扶、骨力遒上。……后人读其遗文,考其体裁,而知北地之坚强,绝胜江南之柔弱。”[4]10这是对根植于北方雄健浑厚的地域文化基础上的金代文章的宏观评价,启迪后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观照金文——其以“坚强”这一显著特色而自立于古代散文之林。
“金初无文字也,自太祖得辽人韩昉,而言始文;太宗入宋汴州取经籍图书,宋宇文虚中、张斛、蔡松年、高士谈辈后先归之,而文字煨兴,然犹所谓借才异代也;至蔡珪传其父松年家学,遂开金代文章正宗。洎大定、明昌之间,赵秉文、杨云翼主文盟时,则有若梁襄、陈规、许古之劲直,党怀英、王庭筠之文采,王若虚、王渥之博洽,雷渊、李纯甫之豪爽,为金文之极盛。及其亡也,则有元好问以宏衍博大之才,足以上继唐、宋而下开元、明,与李俊民、麻革之徒为之后劲。迹其文章雄浑挺拔,或轶南宋诸家。”[7]《金文雅》中的这段序言详尽地缕析了金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和一时盛况,及其劲直、博洽、豪爽、闳衍博大、雄浑挺拔的风格特征,并揭示了它在古典散文发展中独特的贡献。
但综观有清一代,对金代文学的研究仍侧重于诗、词和戏曲方面,散文则并未受到学者应有的关注。对于金代文学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的,而散文则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1927年许文玉的论文《金源的文囿》参照清人伍绍棠《金文最跋》的看法,把金代文学的发展划分为开国至金海陵朝,大定明昌至贞祐南渡,南渡以后至亡国3个历史时期,还重点介绍了文坛王寂、王若虚、元好问等代表性作家,是研究金代散文的一篇重要的参考文献。
20世纪30年代吴梅《辽金元文学史》特辟“文家”一章,对金代散文予以粗略梳理和评述,开当代金源散文研究之先河。他在文中评价金代散文时指出:金代重视文教,培养和选拔了大量的北方士人,他们创作的文章以儒家经典为宗,以韩愈、欧阳修的创作为楷模,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和成就。
周惠泉的《金代散文浅论》是第一篇关于金代散文的专题论文。他按照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金代散文的发展风格和成就予以了精当的评述。他认为:金代散文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易排而散,去靡而朴”的积极成果,沿着反对浮华、轻艳文风的健康道路继续发展。金代散文上继唐宋,下开元明,特别是对元初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王琦珍在《金元散文平议》中把金、元散文的特点概括、归纳为“文擅韩欧”和“道从伊洛”两个方面,这是站在古代散文发展内部进行观察的见道之语。
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为金代散文设立专节:金文六家,介绍了王寂、党怀英、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元好问6位金代的文章大家,可见金代散文在文史著作中地位的改观。但是相对于金代120年散文的发展状况和成就来说,这部皇皇巨著对它的描述显然是单薄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繁荣态势,并有若干专著问世,如康金声、李丹著有《金元辞赋论略》,对金代辞赋的发展状况、重点作品、评论材料予以介绍、点评和整理。值得一提的是,王庆生的新著《金代文学家年谱》收罗资料宏富、考订详赡,是研究金代散文很好的参考文献。
四、结语
金代散文可以说是历代散文中损失比较严重的。前、中期散文作品的散佚尤为惨重。后期几位大家如王若虚、赵秉文、元好问等人虽有文集传世,然而比诸文坛云蒸霞蔚的繁荣状况,依然远非完璧。清人所搜集来的佚文也多是石刻文字,最见性情的一些文艺性的篇章再也无法见到了。
金代散文上继北宋诸贤与传统文化精华,下合女真民族性格与北方刚强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在利用现有的金代散文文献资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其前期和中期散佚严重、实用性文字较多而文学性篇章较少这两个特点,在对金代散文原貌的整理和恢复工作中,既要重视现有作品,又要不为其所囿,搜寻正史、别史及《松漠纪闻》、《归潜志》等笔记史料的评述,努力建立起一个最为接近实际发展情况的金代散文描述体系。
[收稿日期]200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