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策划的利益驱动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荣洁[1](2021)在《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熊栎天[2](2021)在《预防性反恐问题研究 ——一种全球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恐怖主义的治理视角体现了预防性路径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三个特点,即恐怖主义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恐怖主义不是只有特定国家才面临的问题,而是国际社会与全人类的共同挑战;除了主权国家,参与预防性反恐的治理主体还包括广泛的非政府国际行为体与社会单元。预防性反恐是通过预防性手段作用于恐怖主义发展的每一个节点,逐渐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抑制和减缓恐怖主义的发展从而降低恐怖主义对人类危害的治理过程。恐怖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因果链条以及国家政策对该因果链条的干预效果是预防性反恐成立的逻辑前提,以“反恐战争”为代表的应激式处置策略被证明效果不佳。恐怖主义暂时无法被直接消灭,人类还将继续与之共存的现实说明了预防性反恐的必要性。根源预防、前置预防和后置预防构成了预防性反恐的三个阶段;个体、组织、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体现了预防性反恐的三个治理层次。预防个体“极端化”与推动“去极端化”、预防恐怖组织获取发展资源与要素、切断个体与恐怖组织在意识形态与行为方式上的联结是预防性反恐发挥作用的关键。预防性反恐的开放性决定了任何个人或团体都有可能成为预防性反恐的参与主体。除了国家行为体之外,社会单元与非国家国际行为体既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蔓延的薄弱环节,也能在国家行为体的引导和监督下发挥积极作用。各国都采取了预防性措施治理外籍恐怖分子现象,预防性军事打击、预防性刑事司法模式以及“去极端化”项目与预防再次“极端化”是三种被广泛运用的代表性预防性反恐手段,对应着根源预防、前置预防和后置预防三个阶段。对外籍恐怖分子行为模式的认识、恐怖主义活动的刺激以及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共同影响着政策偏好的生成。国际反恐的正当性并非是先验的,而是基于恐怖主义的非正当性、反恐对象的确定性以及反恐手段的合法性。美国对苏莱曼尼的“定点清除”以及撤销对“东伊运”恐怖组织的认定,其本质对预防性反恐手段的滥用。美国将反恐议题“政治工具化”的做法将削弱国际反恐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范东雨[3](2021)在《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行业重组升级和职教改革的深入,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专业链与产业链也在不断细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产业适配度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存在于中职课堂的教学问题因此被放大凸显。为应对解决中职教学问题,各种新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培训、项目化办学等形式传递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纯“讲授式”职教课堂正逐步跃升至“讲授式”与多种新教学方法共同施用的新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新教学法大多来自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或直接引进自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因此容易造成在与中职学情的适配上存在忽视个体差异、学习目标不统一等共性问题。聚焦学习主体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中职生在面对学习期望、身份认同、家庭、社会以及产教融合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不均衡,内心呈现高度异化分离状态,不仅衍生出目标混沌、抗拒学习等外显失范行为,同时也导致了错误归因、自暴自弃等内隐失范状态,这些都对目前中职课堂教学秩序构成严重挑战。产业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行业更新速度快、知识覆盖面广、实践要求高以及岗位种类全等特点亟需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推陈出新,既要适应生产实际,做到产教融合,还要贴合中职生学情,做到因材施教。任务驱动教学法风靡全球数十年,借助以目标为导向的优势强化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而且对健全学生人格、推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注重师生情感互通和社会科学原理的前提下,基于任务教学法的教学行为改良不仅能对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优化,还具备辐射引领其他专业中职教学的条件。本选题立足于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教学,充分探究人本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社会科学原理,在现有任务驱动教学行为上进行实践革新,提出旨在减除学生内心异化与行为失范状态、推动课堂产教融合以及共建家校合作目标的新任务驱动教学策略。选题第一部分主要以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说明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基于现有教学方法的分析梳理,设定新任务驱动教学改良策略;第三阶段通过样本对照实验、软件数据分析,证实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中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显着改善教学效果;最后提出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田宇[4](2020)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媒产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无论是在媒介产品的内容策划、生产、传播环节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理念、传播环境、经营模式和受众消费习惯上,都留下了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时代烙印。电视产业作为传媒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产品生产、传播方式、经营模式上具有自身独特的媒介属性。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媒介产品的生存环节和生产技术,也改变了受众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电视产品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产品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巨大影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丰富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降低了受众参与产品生产的技术门槛,在改变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身份与地位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要求。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产品在传播渠道上具有的传播优势消失,原有的生产、传播、经营理念也与当今的传媒市场出现了巨大脱节,全民生产时代的到来,也使电视产品在生产规模上逐渐处于劣势地位。本文聚焦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针对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的生产理念、传播渠道、盈利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论,对电视机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电视产品生产方式、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在第一章中对电视产品、电视产品生产、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视产品生产等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电视产品主要是电视机构生产的、以电视节目为主要形式、以电视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媒介产品,是电视机构最基本的经营产品,在电视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电视产品的主要形式包括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晚会、电视艺术片和电视纪实节目。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是电视节目经营活动性的工作。从经营角度来看,电视节目在制作阶段,节目的经营主要表现在合理利用资源组织生产、协调各部门或各环节的关系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等方面。电视产品生产的流程和生产所需要的技术,需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进行有效支配,确保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电视产品具有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及商业性三重属性,因此在生产时需平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又不失主流媒体应有的使命与担当。媒介融合是互联网技术普及后的产物,媒介融合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技术融合,二是内容融合,三是产业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产业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必然结果。技术融合打通了各传播媒介之间的物理壁垒,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可能。技术融合之后,内容产品在各种媒介之间的传播变得更加顺畅,致使受众对内容产品的审美要求脱离了传播渠道的限制,对内容产品的需求标准走向统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电视观众由受众向传媒用户转变,传统的内容观赏变成了产品消费,用户用各种方式参与到内容产品的消费中去,自下而上推动媒介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二章从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电视产品生产理念、电视产品市场环境三个方面集中阐述了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生产的影响。第三章从受众对电视产品的审美需求的转变及电视产品的盈利模式两个方面,集中讨论了电视产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诸多限制于不足之处。在第四章中,针对电视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受到的影响与不足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的理念应深入到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理念、市场环境、经营模式的方方面面,促使电视产品真正的从技术、内容及产业三方面走向融合,才是未来电视产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继续扞卫主流传播地位的关键所在。论文的最后,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媒介融合思维对电视产品生产的重要意义,以期能够引起电视产品生产者重视,为其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钱晓文[5](2018)在《传媒融合转型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利弊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从价值创新理论视角来看,传媒融合转型属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即从基于线性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向基于价值网络的新的商业模式的转变。当前传媒融合转型主要有内容驱动模式、渠道驱动模式、"内容+渠道"双驱动模式和媒体内部创新创业四种。目前尚缺乏对传媒融合转型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文章运用价值创新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结合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维度,从商业模式创新之基本理念、实现途径、顾客价值、盈利方式四个层面,对当前传媒融合转型四种模式的特点、利弊做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总结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并从中获得对传媒融合转型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有益的启示。
任俊宇[6](2018)在《创新城区的机制、模式与空间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空间作为创新活动的载体,已成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重要内容。创新城区作为一种存量创新空间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逐渐得到各界关注。论文认为创新城区对我国大城市创新发展和空间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创新空间和创新城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构建了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从案例研究的角度归纳了创新城区的发展模式与类型。在机制与模式的指导下,以北京为主体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创新生态机制分析创新城区水平评价与空间识别,基于主体特征机制研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的行为特征和空间偏好,基于空间组织机制提出北京创新城区的空间策略和制度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为“创新生态-主体特征-空间组织”。创新城区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创新源要素、创新服务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要素间相互关联形成创新生态网络。创新源中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是影响创新城区空间组织的核心主体,创新城区空间组织需要发展模式创新和空间利用创新。2)目前创新城区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共四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创新要素集聚类,包括创新源驱动模式、服务&环境吸引模式,另一类是空间载体塑造类,包括旧城更新模式和园区转型模式。3)构建创新城区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北京创新城区发展水平,基于创新水平评价可识别创新源驱动模式,基于创新服务和环境水平评价可识别服务&环境吸引模式,基于创新城区综合评价与城市空间基础可识别旧城更新模式和园区转型模式。4)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类型、发展阶段不同,导致技术网络特征、生产网络特征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差异性,进一步形成创新源临近、资本及市场临近和特定环境临近的区位选择差异。创新型人才在知识需求、社交需求和物质需求上各有差异,进一步影响其对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偏好。5)北京创新城区发展经历了教研空间、产业空间、科技空间和创新空间的演化,已进入到了政府与市场双驱动、高校与企业双驱动、园区和社区双驱动的存量创新空间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中关村科学城、国贸CBD片区、望京&798片区、上地&清河片区、等区域为代表的创新城区。创新城区在中观层面采取激活大学园区、培育科创社区、开放科技园区的策略,在微观层面采取提升科技楼宇、嵌入众创空间、营造开放空间的策略。
阎燕[7](2018)在《基于财务视角的华策影视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产业将被打造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制作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带来了新的机遇。2016年,得益于爆款电视剧高溢价和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模式的兴起,电视剧业务的变现渠道增多,这使得电视剧企业在爆款头部内容打造方面呈现出前所未见的积极态势,并且在资本市场的并购中空前活跃。目前我国文化产品需求端维持稳定增长。在消费升级的大浪潮下,用户的付费意识和意愿均大幅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加大了市场对优质影视娱乐作品的需求,中国的影视行业正处于“优质内容驱动”的黄金时代。在我国的影视行业中,华策影视属于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电视剧第一股”,其商业模式对我国影视行业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以华策影视年度报告数据和行业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公司的外部环境和盈利状态,重点采用财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438”研究框架,对华策影视在盈利驱动、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三个财务维度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华策影视目前财务维度下商业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和风险进行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优化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华策影视财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得出结论:华策影视三个财务维度下的商业模式总体较为成功,在盈利驱动和价值创造两个维度均形成了驱动力,在资源配置维度较为合理,且在有意识地向好发展。公司的规模和营业收入都在稳步增长。但在行业竞争加剧和经营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华策影视的商业模式仍有待完善,经营风险较高、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比过高、成本快速增长、主营业务过于集中等问题有待解决,以获取更优质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华策影视今后的管理起到优化作用,为面临激烈行业竞争和严格政策监管的影视行业如何降低风险、提高经营业绩以及政府如何对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提供思路。同时,本文以财务视角研究商业模式,也对研究商业模式的新视角新思路进行了实践和初探,对今后相似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杨亚萍[8](2018)在《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其边境地区又是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窗口和门户,担负着沿边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瑞丽地处云南省西部,其东南、西南、南面三面均与缅甸相邻,地理位置优越,随着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的实施,其发展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充当了开发开放先行者角色。瑞丽开展边境旅游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也是区域性国际旅游合作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瑞丽边境旅游发展倍受各级政府重视并取得了显着成就。为了更好地促进瑞丽边境旅游发展,应明确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驱动机制,旨在为瑞丽边境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其边境旅游的发展实践提供可参考的借鉴模式,从而促进瑞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7)支持下,以系统动力学、旅游供需理论、推—拉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研究阐述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影响要素为核心构建其边境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对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瑞丽实践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路径与对策。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一些结论:第一,通过对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瑞丽边境旅游发展存在边境旅游形式单一、旅游产品魅力不足、旅游接待条件滞后、旅游形象不佳、旅游品牌建设缺乏后劲、旅游市场不够规范等主要问题;第二,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由促进其边境旅游发展的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该系统包括推力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四个子系统,并且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包含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三,通过对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瑞丽边境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综合驱动水平,认为影响其驱动系统水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距;第四,通过构建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构模型,认为此结构体系中的各驱动要素在稳定运行规则的动态交互作用下,形成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综合性动力机制。同时,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有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之分,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以此形成不同时期背景下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模式,并提出瑞丽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优化从丰富构成要素和优化驱动机制结构两方面进行;第五,从拓展边境旅游市场、开发边境旅游产品、完善边境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优化边境旅游发展环境和推动边境旅游形象宣传五个方面提出瑞丽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实践路径,并得出瑞丽实践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对策措施包括强化区域旅游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整合资金投入力度、充实人才队伍、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
吕蕾[9](2017)在《“媒介事件”概念辨析》文中认为"媒介事件"一词无论是在新闻传播学界还是业界都常被提及,但谈论者往往并不在同一层面言说,可见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多有偏差。本文将通过对"媒介事件"一词三种常见用法的追踪,使大家对其有更好的理解。
吴刘鸽[10](2013)在《媒体驱动的运作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播媒介日新月异,信息泛滥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背景下,媒体作为获取“注意力”资源的最佳平台,越来越受到社会组织的重视。如何使媒体免费为自己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成为众多社会组织追求的目标。媒体驱动在实践应用中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学术界对媒体驱动进行专门的研究较少。媒体驱动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深入,在实践上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媒体驱动,探究媒体驱动的运作模式,认清目前我国对媒体驱动的应用现状,并掌握运作媒体驱动的相应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将“媒体驱动”作为研究的对象,认为“媒体驱动”是由组织从自身挖掘或创造媒体需要的价值,从而媒体使主动进行免费传播的一种传播策划行为,实质上这是组织与媒体为了实现单独难以实现的可以相互兼容的目标结成的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驱动媒体进行主动、无偿的信息传播是“媒体驱动”的关键点。其次,综合分析媒体驱动的静态要素与动态过程,构建出了“媒体驱动”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互动模式。再次,研究认为媒体驱动的应用现状包含五个有效经验,主要包括内容契合传播价值、点面结合整合资源、接触管理创新方式、借势造势把握时机、兼收并蓄延续效果。同时,本文认为媒体驱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错误的主观意识、操作误区、忽视风险、忽视总体战略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应用现状中问题,应该采取的发展策略包括树立正确的媒体驱动意识、重视媒体驱动的应用和人才培养、加强风险预测和控制、建立整合营销传播机制以及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二、新闻策划的利益驱动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策划的利益驱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预防性反恐问题研究 ——一种全球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与研究局限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难点 |
五、篇章结构 |
第一章 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再探究 |
一、学界对恐怖主义相关概念的讨论 |
二、国家对恐怖主义的界定 |
三、部分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界定 |
第二节 恐怖主义治理的核心要素 |
一、恐怖主义治理的对象 |
二、恐怖主义治理的相关理论 |
三、恐怖主义治理的策略与预防性思想的酝酿 |
第三节 恐怖主义治理面临的挑战 |
一、外籍恐怖分子的治理困境 |
二、国际恐怖主义治理中的“双重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预防性反恐:恐怖主义治理的一种新路径 |
第一节 预防性路径在各领域的运用 |
一、犯罪学:犯罪预防与矫治 |
二、公共卫生:疾病预防与免疫 |
三、外交途径:预防性外交与冲突预防 |
第二节 预防性反恐的概念与功能 |
一、预防性反恐的定义与成立逻辑 |
二、预防性反恐三个阶段的划分 |
三、预防性反恐的政策工具 |
第三节 预防性反恐的治理层次与所遇困难 |
一、个体层次 |
二、组织层次 |
三、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 |
四、预防性反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防性反恐的多元化参与主体 |
第一节 预防性反恐中的非国家国际行为体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以联合国和国际刑警组织为例 |
二、区域与次区域性国际组织:以欧盟与东盟为例 |
三、大型跨国公司:以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例 |
第二节 国家行为体:预防性反恐的核心主体 |
一、推动预防性反恐国际合作 |
二、推动跨国企业发挥建设性作用 |
三、增强预防恐怖主义的能力建设 |
第三节 国家内部社会单元在预防性反恐中的作用 |
一、社区在预防极端意识形态与暴力极端主义中的作用 |
二、家庭在预防“极端化”中的作用 |
三、学校:教育的“预防性义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防性反恐实践:对“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的治理 |
第一节 外籍恐怖分子现象回溯 |
一、外籍恐怖分子概念与中文翻译的再探究 |
二、“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的身份与背景信息 |
三、“伊斯兰国”外籍恐怖分子动机与行为模式的分析 |
第二节 外籍恐怖分子现象适用预防性反恐治理的特点 |
一、外籍恐怖分子的跨国流动性 |
二、外籍恐怖分子的多级治理层次 |
三、危害的不确定性:对“伊斯兰国”回流外籍恐怖分子威胁的认识 |
第三节 外籍恐怖分子治理:基于预防性反恐三个阶段的分析 |
一、根源预防:预防性军事打击 |
二、前置预防:预防性刑事司法措施 |
三、后置预防:“去极端化”项目与预防再次“极端化” |
四、对回流外籍恐怖分子治理偏好的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防性反恐中的问题:以美国的“政治工具化”反恐为例 |
第一节 问题的铺垫:美国预防性反恐中的概念与标准制定 |
一、美国恐怖主义治理中的概念创造 |
二、美国的恐怖组织与恐怖分子名单 |
三、分析与评价 |
第二节 滥用预防性打击:美国对苏莱曼尼的空袭 |
一、对苏莱曼尼恐怖分子身份的分析 |
二、先发制人或预防性战争:对美国打击手段的分析 |
三、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滥用预防性司法措施:美国撤销对“东伊运”恐怖组织的认定 |
一、美国对“东伊运”恐怖组织政策转变过程 |
二、中国的应对建议 |
三、对拜登政府反恐政策的展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对中国预防性反恐治理的借鉴意义 |
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3)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实际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实际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教学行为中异化的概念界定 |
一、异化的概念 |
二、异化的产生原因 |
三、异化的不良影响 |
第二节 教学行为中失范的概念界定 |
一、失范的概念 |
二、失范的产生原因 |
三、失范的不良影响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
一、教师教学行为现状 |
二、教学实施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学习过程分析 |
一、学生课堂行为分析 |
二、学习情况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学习效果分析 |
一、课程理论笔试成绩分析 |
二、实践能力分析 |
三、学习效果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教学行为改良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教学行为改良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节 传统教学改良方案梳理 |
一、“提问式积极教学法”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
二、“现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
三、“实验班榜样式教学”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
四、 “家校联系”在异化、失范视角下职教课堂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新任务驱动教学行为改良的理论分析 |
一、新任务驱动教学可行性分析 |
二、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三、现有教学策略分析及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电子商务基础》教学设计原则 |
一、教学准备方面 |
二、教学实施方面 |
三、家校合作方面 |
四、专业建设方面 |
五、辐射引领其他中职专业教学 |
第二节 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电子商务基础》教案设计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实施 |
第六章 新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效果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
一、样本设定 |
二、调查目标 |
第二节 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
第七章 新任务驱动教学行为的调查数据分析 |
第一节 课堂状态的调查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习成绩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学习总体主观感受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调整学习认知下的数据分析 |
第五节 职业愿景构建下的数据分析 |
第六节 新家校联系驱动下的数据分析 |
第七节 分析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媒介融合 |
二、电视产品 |
三、电视产品生产 |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视产品生产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长尾理论 |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二章 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生产的影响 |
第一节 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的转变 |
一、融媒时代的技术发展现状 |
二、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三、大数据应用 |
第二节 电视产品生产理念的转变 |
一、电视产品由内容创作变为产品生产 |
二、传播特征由“重”转“轻” |
第三节 电视产品市场环境的转变 |
一、电视媒体传播垄断地位消失 |
二、电视受众由观众变为媒介用户 |
第三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电视产品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 |
一、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日益碎片化的消费需求 |
二、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对内容时效性的更高需求 |
三、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
第二节 电视产品经营模式单一 |
一、盈利模式单一 |
二、经营产品单一 |
第四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创新 |
第一节 强化内容为王,实现电视产品生产多维创新 |
一、内容为王,强化电视产品内容优势 |
二、借鉴互联网产品生产经验,使电视产品更具网感 |
三、丰富电视产品种类,满足受众个性需求 |
第二节 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电视产品生产效能 |
一、洞悉各媒介传播特性,利用媒体矩阵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分发 |
二、用户数据信息化,提升电视产品生产精准性 |
三、重视用户体验,利用互联网增强用户粘性 |
第三节 创新生产理念,提升电视产品变现能力 |
一、利用电视产品品牌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 |
二、利用电视IP产品实施产业整合策略 |
三、利用互联网实施“互联网+广电”的互联网生产策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传媒融合转型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利弊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媒融合转型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
二、传媒融合转型四种模式的特点与利弊 |
1. 内容驱动模式的特点及利弊 |
2. 渠道驱动模式的特点及利弊 |
3.“内容+渠道”双驱动模式 |
4. 媒体内部创新创业模式 |
三、结论和启示 |
(6)创新城区的机制、模式与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 |
1.1.2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 |
1.1.3 城市创新空间已成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 |
1.1.4 城市存量空间为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 |
1.2 研究意义 |
1.2.1 构建创新城区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机制 |
1.2.2 探讨存量空间创新驱动提升的发展路径 |
1.2.3 提出北京等大城市实施创新职能的空间策略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创新空间 |
1.3.2 创新城区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与总结 |
1.5.2 案例研究与归纳 |
1.5.3 定性与定量结合 |
1.5.4 走访与深度访谈 |
第2章 创新城区相关研究综述 |
2.1 创新的空间特征研究综述 |
2.1.1 创新的空间属性 |
2.1.2 创新要素的空间特征 |
2.1.3 创新地理学的过渡 |
2.2 创新空间的研究综述 |
2.2.1 创新空间的内涵 |
2.2.2 创新空间的演化 |
2.2.3 创新空间的类型 |
2.3 创新城区研究综述 |
2.3.1 创新城区的概念提出 |
2.3.2 创新城区的目前探索 |
2.4 综述小结 |
2.4.1 研究综述小结 |
2.4.2 现有研究不足 |
第3章 创新城区发展机制 |
3.1 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框架 |
3.1.1 创新城区的理论演进 |
3.1.2 创新城区的发展转变 |
3.1.3 创新城区的发展框架 |
3.2 机制一:创新生态机制 |
3.2.1 要素:创新源-创新服务-创新环境 |
3.2.2 系统:要素间关联 |
3.3 机制二:主体特征机制 |
3.3.1 创新型企业:网络特征机制 |
3.3.2 创新型人才:需求特征机制 |
3.4 机制三:空间创新机制 |
3.4.1 发展模式创新机制 |
3.4.2 空间利用创新机制 |
第4章 创新城区发展模式研究 |
4.1 创新城区模式分类 |
4.1.1 发展模式 |
4.1.2 美国创新城区实践 |
4.2 创新源驱动模式 |
4.2.1 剑桥肯德尔广场 |
4.2.2 克利夫兰健康科技走廊 |
4.3 服务&环境吸引模式 |
4.3.1 纽约硅巷 |
4.3.2 洛杉矶硅滩 |
4.4 旧城更新模式 |
4.4.1 西雅图联合湖南区 |
4.4.2 旧金山米申湾片区 |
4.5 园区转型模式 |
4.5.1 北卡罗莱纳三角研究园 |
4.6 美国创新城区建设经验总结 |
第5章 创新城区发展评价与模式识别 |
5.1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
5.1.1 数据处理和指标体系 |
5.1.2 创新源空间布局 |
5.1.3 城市创新能力空间评价 |
5.2 城市创新服务与创新环境水平评价 |
5.2.1 数据处理和指标体系 |
5.2.2 创新服务空间评价 |
5.2.3 创新环境空间评价 |
5.3 创新城区综合评价与模式识别 |
5.3.1 创新城区发展水平 |
5.3.2 创新城区模式识别 |
5.3.3 创新城区空间规模 |
5.4 城市创新城区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
5.4.1 深圳创新城区发展 |
5.4.2 青岛创新城区发展 |
5.4.3 三城空间结构比较 |
第6章 创新城区主体特征与空间偏好 |
6.1 创新型企业网络特征研究 |
6.1.1 研究对象 |
6.1.2 技术网络特征 |
6.1.3 生产网络特征 |
6.1.4 社会网络特征 |
6.2 创新型企业空间偏好研究 |
6.2.1 网络差异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
6.2.2 高新技术企业选址特征 |
6.3 创新型人才需求特征研究 |
6.3.1 调研对象 |
6.3.2 知识需求特征 |
6.3.3 社交需求特征 |
6.3.4 物质需求特征 |
6.4 创新型人才空间偏好研究 |
6.4.1 就业空间偏好 |
6.4.2 居住空间偏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创新城区空间组织与政策建议 |
7.1 北京创新空间发展基础 |
7.1.1 北京创新空间演变历程 |
7.1.2 北京创新发展基本特征 |
7.2 北京创新城区发展路径 |
7.2.1 创新源驱动模式:中关村科学城 |
7.2.2 服务&环境吸引模式:国贸CBD片区 |
7.2.3 旧城更新模式:望京&798 片区 |
7.2.4 园区转型模式:上地&清河片区 |
7.3 创新城区中观空间策略 |
7.3.1 激活大学园区 |
7.3.2 培育科创社区 |
7.3.3 开放科技园区 |
7.4 创新城区微观空间策略 |
7.4.1 提升科技楼宇 |
7.4.2 嵌入众创空间 |
7.4.3 营造开放空间 |
7.5 创新城区存量土地利用 |
7.5.1 北京存量空间发展现状 |
7.5.2 土地类型政策创新 |
7.5.3 土地供给政策创新 |
7.5.4 土地利用政策创新 |
7.6 创新城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
7.6.1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
7.6.2 加强创新服务水平 |
7.6.3 促进产学研融合 |
7.6.4 实施人才战略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系统性提出了创新城区的发展机制 |
8.2.2 总结归纳了创新城区四种模式类型 |
8.2.3 定量评估了城市内部空间创新水平 |
8.2.4 提供了存量空间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创新型企业网络机制与空间特征访谈提纲 |
附录 B 创新型人才行为特征与空间偏好访谈提纲 |
附录 C 调研访谈记录节选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财务视角的华策影视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商业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对华策影视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理论基础和商业模式研究框架及维度 |
2.1 理论基础 |
2.1.1 商业模式基础理论 |
2.1.2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
2.1.3 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
2.2 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438”研究框架 |
2.2.1 研究框架的逻辑起点 |
2.2.2 研究框架的逻辑主干 |
2.2.3 研究框架的具体内容 |
2.3 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维度 |
2.3.1 盈利驱动维度 |
2.3.2 资源配置维度 |
2.3.3 价值创造维度 |
3.华策影视基本情况介绍 |
3.1 华策影视行业背景及公司概况 |
3.1.1 华策影视行业背景 |
3.1.2 华策影视公司简介 |
3.1.3 华策影视发展历程 |
3.2 华策影视商业模式和盈利现状 |
3.2.1 商业模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3.2.2 经营业绩和盈利情况 |
3.2.3 利润结构 |
4.华策影视财务维度商业模式研究 |
4.1 盈利驱动维度分析 |
4.1.1 收入驱动模式分析 |
4.1.2 利润驱动模式分析 |
4.2 资源配置维度分析 |
4.2.1 资产配置模式分析 |
4.2.2 资本配置模式分析 |
4.2.3 虚实资源匹配模式分析 |
4.3 价值创造维度分析 |
5.华策影视财务维度商业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
5.1 存在不足 |
5.1.1 经营风险较高制约盈利驱动 |
5.1.2 资源配置存在隐患风险 |
5.1.3 成本高速增长限制价值创造 |
5.2 优化建议 |
5.2.1 降低经营风险,完善盈利驱动模式 |
5.2.2 加强流动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
5.2.3 强化成本管控,提升价值创造质量 |
6.结论和启示 |
6.1 结论 |
6.1.1 盈利驱动维度下的收入增长和利润制约 |
6.1.2 资源配置维度下的资产及资本模式选择 |
6.1.3 “成长驱动型”价值创造模式的形成 |
6.2 启示 |
6.2.1 政策引导及法律法规保障 |
6.2.2 影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1.1 日益增进的国际关系为边境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1.1.2 全面对外开发开放的政策为边境旅游提供了良好机遇 |
1.1.3 边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急需解决问题仍然不少 |
1.1.4 瑞丽边境旅游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与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述评 |
1.2.1 边境旅游研究 |
1.2.2 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
1.2.3 瑞丽市旅游发展研究 |
1.3 选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选题研究内容 |
1.5 选题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专家意见法 |
1.5.4 层次分析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边境 |
2.1.2 边境旅游 |
2.1.3 旅游驱动力 |
2.1.4 旅游驱动机制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边境区位与边界效应理论 |
2.2.2 区域合作理论 |
2.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2.4 推—拉理论 |
2.2.5 旅游供需理论 |
第3章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3.1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条件 |
3.1.1 自然环境 |
3.1.2 人文环境 |
3.1.3 资源条件 |
3.1.4 交通条件 |
3.1.5 政策环境 |
3.2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历程及特征 |
3.2.1 边境旅游发展历程 |
3.2.2 边境旅游发展特征 |
3.3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国际旅游合作层次较低,边境旅游形式单一 |
3.3.2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魅力不足 |
3.3.3 旅游接待条件滞后,旅游形象不佳 |
3.3.4 内部机制创新不足,旅游品牌建设缺乏动力 |
3.3.5 旅游监管体制未成体系,旅游市场不够规范 |
第4章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 |
4.1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结构 |
4.2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分析 |
4.2.1 动力系统的表现形式 |
4.2.2 推力系统分析 |
4.2.3 引力系统分析 |
4.2.4 支持系统分析 |
4.2.5 中介系统分析 |
4.3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综合评价 |
4.3.1 评价方法与步骤 |
4.3.2 评价模型构建 |
4.3.3 评价权重确定 |
4.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其优化 |
5.1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结构模型 |
5.2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
5.2.1 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启动模式——政府驱动模式 |
5.2.2 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主导模式——区位驱动模式 |
5.2.3 瑞丽边境旅游发展的未来模式——综合驱动模式 |
5.3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优化 |
5.3.1 丰富和完善构成要素 |
5.3.2 优化驱动机制结构 |
第6章 瑞丽市实践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路径与对策 |
6.1 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实践路径 |
6.1.1 拓展边境旅游市场 |
6.1.2 开发边境旅游产品 |
6.1.3 完善边境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
6.1.4 优化边境旅游发展环境 |
6.1.5 推动边境旅游形象宣传 |
6.2 瑞丽市实践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对策措施 |
6.2.1 强化区域旅游合作 |
6.2.2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
6.2.3 整合资金投入力度 |
6.2.4 充实人才队伍 |
6.2.5 创新体制机制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媒介事件”概念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戴扬和卡茨:媒介事件——特殊的电视事件 |
二、广义上的媒介事件:媒介事件与奇观、伪事件、新闻策划 |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事件 |
(10)媒体驱动的运作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1.4 研究内容 |
1.4.1 论文基本框架 |
1.4.2 论文内容构成 |
第2章 媒体驱动的内涵与特征 |
2.1 媒体驱动的内涵 |
2.1.1 媒体驱动的定义 |
2.1.2 理解媒体驱动的要点 |
2.2 媒体驱动的特征 |
2.2.1 无偿的“媒体使用权” |
2.2.2 媒体的主动性 |
2.2.3 媒体的“N次传播” |
2.2.4 媒体驱动的风险性 |
2.3 媒体驱动的表现形式 |
2.3.1 新闻报道 |
2.3.2 新闻转载 |
2.3.3 危机公关 |
2.3.4 公益广告 |
2.3.5 学术文献 |
第3章 媒体驱动的运作模式 |
3.1 媒体驱动的构成要素 |
3.1.1 驱动主体 |
3.1.2 驱动对象 |
3.1.3 驱动内容 |
3.1.4 驱动效果 |
3.2 媒体驱动的运作过程 |
3.2.1 前期策划阶段 |
3.2.2 中期驱动阶段 |
3.2.3 后期反馈阶段 |
3.3 构建媒体驱动的运作模式 |
3.3.1 媒体驱动的信息传播模式 |
3.3.2 媒体驱动的公关互动模式 |
第4章 媒体驱动的应用现状 |
4.1 媒体驱动的有效应用 |
4.1.1 内容契合传播价值 |
4.1.2 点面结合整合资源 |
4.1.3 接触管理创新方式 |
4.1.4 借势造势把握时机 |
4.1.5 兼收并蓄延续效果 |
4.2 媒体驱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2.1 错误的主观意识 |
4.2.2 存在媒体驱动操作误区 |
4.2.3 忽视风险的盲目行为 |
4.2.4 忽视总体战略的短视行为 |
第5章 媒体驱动的发展策略 |
5.1 树立正确的媒体驱动意识 |
5.2 重视媒体驱动的应用和人才培养 |
5.3 加强风险预测和控制 |
5.4 建立整合营销传播机制 |
5.5 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媒体驱动的运作模式与策略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C 湖南大学新影学院副院长向志强教授访谈记录(节选) |
附录 D 湖南日报广告经营中心副主任杨跃伟先生访谈记录(节选) |
附录 E 湖南运达集团企划经理胡嘉先生访谈记录(节选) |
四、新闻策划的利益驱动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D]. 荣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预防性反恐问题研究 ——一种全球恐怖主义治理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分析[D]. 熊栎天. 外交学院, 2021(11)
- [3]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基础》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 范东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D]. 田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传媒融合转型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利弊及启示[J]. 钱晓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6]创新城区的机制、模式与空间组织研究[D]. 任俊宇. 清华大学, 2018(04)
- [7]基于财务视角的华策影视商业模式研究[D]. 阎燕.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7)
- [8]瑞丽市边境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 杨亚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媒介事件”概念辨析[J]. 吕蕾.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8)
- [10]媒体驱动的运作模式与策略研究[D]. 吴刘鸽. 湖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