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克在外交上首次亮相_波黑论文

希拉克在外交上首次亮相_波黑论文

希拉克外交初亮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拉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波黑采取强硬姿态;

调整欧洲政策,经济上抓德国,安全防务与英国合作;

重返戴高乐主义,连贯性中更带务实色彩。

法国当选总统雅克·希拉克5月17日入主爱丽舍宫,从密特朗手中正式接过了总统权杖。根据宪法,法国外交事务由共和国总统大权独揽。人们原以为,希拉克总统可以从容地在6月中旬的哈利法克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6月底的戛纳欧洲联盟首脑会议上对其大政方针作出宣示,然而“雷厉风行”的希拉克未等总统府席暖便迅急公开亮相了。

波黑政策:重兵远征决不手软

其实,希拉克急急亮相也是形势所迫。5月底,波黑局势骤然紧张,北约以塞族军队抢夺武器为由突然对其军事目标进行空袭;塞族也不示弱,立即扣押了300多名蓝盔士兵和其他维和人员作为报复。塞族同联合国部队立即处于严重对立的状态。在这场危机中,法国的蓝盔士兵首当其冲,共有100余人被扣为人质,另外还有2名法国士兵在同塞族武装的交火中丧生。法国军人在波黑的险恶处境迫使法国政府必须立即作出反应。摆在新总统面前有两种选择:要么撤军,这意味着维和的失败,其结果是听任这场家门口的战火继续蔓延;要么采取强烈态度,加强在波黑的军事存在,迫使塞族就范。希拉克选择了后者。他在谴责塞族扣押人质行为的同时,主张向波黑派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以武力来保障联合国维和人员执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摆脱被动挨打的处境。与此同时,法国的“福煦”号航空母舰也开赴亚得里亚海波黑海域,随时准备进入战斗状态。随后,法国又决定在靠近萨拉热窝的伊格曼山非军事区部署重迫击炮排以提高维和部队的作战能力。其目的是要起到对塞军的“威慑”作用。

此时,美国、德国和联合国却犹豫不决、顾虑重重。英国则对法国的强硬立场给予了十分积极的响应:伦敦重申决不会从波黑撤军,而且决定派遣6000人的增援部队。对于组建多国快速反应部队,英国也表示全力支持。于是,在巴黎召开的北约国防部长紧急会议上正式决定建立这支部队。根据计划,这支部队最初由2000名法国士兵、1500名英国士兵和200名荷兰士兵组成,最终可达1万人。法英联手进行直接干预,成为最近这一轮波黑危机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事件。

欧洲建设:法德轴心+法英轴心

巴黎和伦敦这次加强军事合作并非偶然。法英两国关系升温似乎是希拉克执政后的一项既定方针,观察家们首先从细微的外交礼仪中看到了蛛丝马迹。6月8日晚,希拉克在爱丽舍宫招待欧洲联盟其他14国的领导人,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欧盟首脑会议作非正式磋商。这是法国新总统作为欧盟今年上半年轮值主席第一次同各国领导人见面,自然引起新闻界的关注。英国首相梅杰在巴黎受到了特殊的礼遇:他在出席完爱丽舍宫的晚宴后继续留在巴黎,第二天一早又应邀赴爱丽舍宫同希拉克共进早餐。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从英国大使馆步行走到法国总统府,希拉克也没有照常规站在爱丽舍宫门口的台阶上迎候客人,而是疾步走下台阶到庭院当中同梅杰握手、亲切交谈。这在礼宾规格森严的爱丽舍宫内可是件罕见的事情。这固然是希拉克和梅杰不拘陈规的个人性格使然,但最主要的还是双方想通过这一举动向舆论界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巴黎和伦敦之间关系非同一般。

这一信息在后来两位领导人对记者发表的谈话中得到了准确无误的证实。梅杰说,两国在波黑问题上观点“完全一致”,“在波黑,英国军队听从法国的指挥,法国军队听从英国的指挥,这就是双方合作的性质”。英国外交大臣赫德也说过:“两国军队自二战之后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合作过。这种合作将继续下去。”希拉克的讲话则进一步表明,这种合作远远超过了解决波黑冲突的范畴。他说,“法国同德国的关系在欧洲建设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这还不够”,“欧洲建设绝不能缺少英国”,应当在“德、英、法三国之间寻找到一种必要的协调和均衡”。乍一听,希拉克的这番话似乎是客套之词,但在报界却犹如石破天惊。“法德轴心”不再是法国的欧洲政策中唯一的重心,这在法国朝野早有觉察,但只是私下议论而已。法国如此明确无误地确认欧洲政策的调整,这还是第一次。快人快语的希拉克以如此坦率的方式和盘托出,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风格。

当然,希拉克并不想放弃或损害同德国的传统关系。他接任总统的翌日便匆匆赶到法德边境的斯特拉斯堡同科尔总理会晤,以此来打消有关法德关系的种种顾虑和担忧。大选中曾有传闻说,法国右翼上台将危及由密特朗和科尔大力推动的欧洲建设,以及由他俩多年营造起来的法德轴心关系。然而,正如一些分析家预测的那样,如果说密特朗在欧洲建设方面更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希拉克将会表现出更加务实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看,欧洲防务中出现的“法英轴心”并不是偶然现象。冷战结束后,欧洲曾把解决地区冲突的希望寄托于北约,但美国过于超脱的立场令人失望:西欧联盟被当作欧洲联盟的“武装臂膀”不断予以强化,但它尚处于起始阶段,一时难以借重:法德虽然筹建了欧洲军团,但德国在防务方面的作用毕竟有限。于是,欧洲安全防务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法英两个拥有核武器的欧洲大国的通力合作。

总的来看,希拉克在欧洲一体化方面是要“两手抓”:经济方面抓住德国,安全防务方面抓住英国。在新形势下,有了这两个“伙伴关系”,法国便可在欧洲事务中保持住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大概正是希拉克提出在德、英、法三国之间寻求“协调和均衡”的内涵所在。

法美关系:给华盛顿迎头一击

对于不断升温的英法关系,美国恐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波黑冲突中,美国坚持不发一兵,而且准备单方面解除对穆族的武器禁运,这不仅激怒了法国,同时也使其坚定的盟友——英国大失所望,这正是促使伦敦在安全防务上转而向欧洲靠拢的重要原因。英法联手以强硬的姿态对付波黑危机,使得美国进退两难,连华盛顿的舆论界也看出,克林顿总统在波黑问题上乱了方寸。

对希拉克出任总统后法国的外交政策,白宫不无担忧。5月中旬,双方已经有过一次间接的交手:日本同美国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发生纠纷,美国扬言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刚刚上任的希拉克总统在巴黎会见来访的日本外相河野洋平时明确指出,法国不能接受以“对抗”的方式处理贸易争端,也不会采取制裁措施。法国新任外长德沙雷特也以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表示,反对以强硬态度逼迫日本让步。在对美贸易交往中,欧洲和日本同病相怜,这些表态无疑是给美国人敲的警钟,因为至今法国同美国在农业和航空工业补贴、视听产品入境限制等问题上依然存在难以克服的分歧。此外,双方在对伊朗实行制裁、解除对伊拉克禁运和对古巴的制裁等问题上的立场也大相径庭;在开拓亚洲市场方面,两国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当年,戴高乐将军毅然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并把美国驻军撵出法国领土。美国人对此恐怕记忆犹新。路透社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具有“戴高乐式法国民族主义”的希拉克,虽然会在进一步密切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关系上表现出开放性,但他很可能是个难以对付的“刺儿头”。果然,希拉克在6月14日赴华盛顿会晤克林顿总统的前一天给美国来了个“下马威”,他宣布法国即将恢复三年前中断的地下核试验。他解释说,这是为了确保法国核威慑打击力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发展核武器、保障法国主权独立,是戴高乐将军的一贯主张。1992年,前总统密特朗宣布中止核试验,受到美国政府的欢迎,但在法国国内引起激烈争论。希拉克上任后这“第一把火”不仅显示了重返“戴高乐主义”的决心,也是对华盛顿的迎头一击。美国国务院此前已经表示严重不安,一位负责官员指出,恢复核试验将会给控制核武器扩散的努力带来严重损害。但是,希拉克不顾华盛顿的警告,叫克林顿初次尝到了“刺儿头”的滋味。尽管希拉克在参加七国首脑会议前访问美国时,有舆论认为克林顿与希拉克的关系比他与密特朗的关系“更为热烈”,但这并没有改变两位总统在某些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希拉克语)的事实。今后,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前景变得更加捉摸不定了。

哈利法克斯会议是希拉克总统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第一次亮相。他向这个“世界富人俱乐部”发出了明确的信息:在重申欧洲是世界的主角之一、而法国是欧洲建设的动力的同时,法国强调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的紧迫性和革新负责发展援助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七国集团的行动应更加转向研究和制定创造就业机会的办法。强调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大国地位和充当发展中国家的保护人和代言人,这是自戴高乐执政以来,法国政府的历来主张,而向失业开战则是摆在法国新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从希拉克总统上任后发表的言论和采取的行动不难看出,法国的外交新政策既有连贯性,同时也更带有鲜明的务实色彩。

标签:;  

希拉克在外交上首次亮相_波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