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应依法进行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应依法进行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要按规律办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规律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的报告题目是“小学英语教学要按规律办事”。无论是生活、生产还是教学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教学原则和原理。这些东西有些是主观的,但是教学规律是客观的,它有客观规律需要我们研究和遵循。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几个规律。

第一,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背景和类型。我认为,中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依靠学得,而不是依靠习得。大家非常清楚,中国的英语教学客观条件有限。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上个世纪20年代曾说过:中国有不同于我们国家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不同于我们,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我们西方。同样,中国英语教学必须走中国化的道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二条路(the second way)。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其专著Thought and Language中写道:我们在学校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与我们学习母语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涉及两个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母语是自主的过程,而外语的发展是非自主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用母语作为中介语来学习,也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授来学习。小学英语是起跑线,学生基础薄弱,要进行启蒙教育,以学得为主,靠母语式的习得英语是不行的,这是外语学习的规律。

第二,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的原则。我们必须要懂得由知识到技能,再到素养的转换过程。语言学习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容否定,如果语音、词汇、语法这些知识不扎实,基础就不扎实,那么所谓的“交际能力”就根本谈不上,我们很小就不知不觉地习得母语了,但我们不会外语,就必须得学习。学习就得首先抓住“双基”,如果我们不注重“双基”,就好比一个人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这是不可能的。我发现学生们最需要的一是词汇,二是语法、语音和意义,其中,通过掌握和运用这些英语知识,掌握读、听、写、说、译各项基本技能,我们回避不了“双基”。英国有一个著名学者说,我们应该把语法视作一个好的仆人,而不是坏的主人。有人把语法比作拐杖,比作建筑材料中的钢筋,而词汇是建筑材料中的水泥和砖,没有它们是不行的,是建不成任务这栋高楼大厦的。所以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教与学的关键要素。学习外语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综合运用能力的掌握,如果没有word-building(词的建造),那些技能是根本掌握不了的。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强调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集中将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分别侧重于某一个教学阶段,比如,小学的三四年级侧重于听和说这一块,但同时又不能忽视读写,不能忽视基础语音和语法知识教学,否则我们最后还得回头补这些东西,读、写、说等技能需要融入到听、说技能当中学习,也可以在听、说技能训练中做到读、写技能的培养。

第三,英语教学当中还有必要讲究精讲精练,体现讲练结合。多讲多练已经被证明是低效的,精讲多练的提法和做法也是不对的,因为多练实际上就是题海战术,也行不通。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该讲的要讲,该练的要练,要控制讲和练的质量和数量。实践证明聚焦形式(form-focused)、以输入为主(input-based)的教学比聚焦意义、以输出为主的教学效果更好。聚焦形式并不等于丢掉意义,因为形式本来就承载意义,真正的交际是靠形义结合的。意义必须要通过形式体现出来,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作为基础,教师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没有交际的内容,没有交际的题材,相当于无米之炊,无木之林,它们是因果关系。要注重把现在教学当中的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现在的小学、初高中、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采用归纳法,我们也不提倡。而现在,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归纳,把某些知识点挑出来,画龙点睛或轻描淡写,强调一下,就完事了。学生们不知其结构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不行的。教师总是和学生“捉迷藏”,就是不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该怎么办。这种做法不仅费时费力,还折腾学生,特别是初学者,他们自身还没有自主建构的能力,需要老师的明示。教师不直截了当地教授、示范和辅导,学生是学不好知识的,更谈不上能力。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以演绎法为主,以归纳法和比较法为辅,或采用综合式教学法,主要采取聚焦形式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学中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温总理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们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边缘化的。我们强调多元原则,老师也是其中一元。现在的英语教学从宏观上强调以学生学为主,这是不妥的。有些学者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老师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学,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对老师角色的说法可能有上百种,但主要的称呼还是teacher,由teach演变而来,所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教体现了老师的两个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我们的课堂少则有30余名学生,一般为50余名学生,多则近百名学生。学生们的学习风格多样,个体差异比较大,但是他们有很多的共性。所以老师授课过程中应该“抓中间”,即抓大部分学生共性的部分。在课堂指导,分组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该照顾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可以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抓上来。学习方面,老师是学习动力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我们不太提倡灌输式教学,而是提倡采用启发式,采用兴趣教学,利用游戏等方法辅助教学。我认为灌输式、接受式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也不是坏的教法,但是要注意用什么教法、理念和模式教学,最终要落到知识、技能和语言上。综上所述,老师的主导性的把握不仅不能动摇而且要加强,老师应掌握好学生、教材、考试三者的关系,把握好动态,起到主导作用。老师要注意主要的一条:按规律办事,这就是我今天报告的主旨。

下面我跟大家讲一讲目前外语教学界的一些误区,在这里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第一个误区,小学不必要开设外语课。从1999年开始,全国已大规模开设了十几年,成绩显著。我们拥有理念、教材,有很多地方小学英语课程开设得不错。中央决定小学开外语,是从国际竞争的战略上所做的重大决策。所以说不开小学外语,或者取消小学外语的想法是不对的。那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开呢?有人说越早越好,有人说晚开好,我个人认为都不好,应该是恰当的时候开才好。应该小学三年级左右开设外语课。因为学生已经开始在课堂上学习母语,懂得一些学习规律,具备一定的母语读写能力了,这个时候学一门外语(a foreign language)比较合适。国外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作过一些研究,研究表明,儿童到六岁的时候,80%的孩子的智力已经完成,七八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主,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开始社会化,开始理解自主的概念,渐渐变成自主人。在这个时候学一门外语是最好的。所以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学生9~10岁的时候,从生理上和心理上讲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是最佳时间。我们国家规定在三年级时给学生开设一门外语,我觉得这个政策没有错。但是有些地方过早地开设英语课程,比如在幼儿阶段,现在的很多双语幼儿园,让孩子过早地学习英语,并不符合规律,而且有可能影响其小学、中学甚至终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造成过早地产生“石化”现象,要慎重。小学开外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理念出了方向性错误,需要纠正,像知识、技能、习惯、兴趣这些问题怎么处理需要研究清楚,大家不能“盲人摸象”。小学教外语,教师要考虑到:初中、高中、大学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外语水平达到什么样的基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但是有一点,小学外语必开,这是谁都不能否定的。现在西方国家像英国还决定从2011年全面开设外语,英国已决定从四年级全面开始开设外语。我国小学开设外语一开始要求比较低、准备不足,特别是在政策、教法、教材、教师、测试等方面不到位,走了一些弯路,但不能全面否定,因噎废食,叫停小学外语。

第二个误区,小学开设外语不一定要听、说领先。包括在座各位一定认为小学开外语一定要听、说领先。这个看法我探寻了几十年。为此,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专门去广州与原广州外院院长桂诗春教授进行了面谈。我问:为什么不能听、说领先?他说:因为这是被实践否定了的。无论是小学、初高中、还是大学,外语教学中都不能听、说领先,它也领先不了。那我说,听、说不领先的话,可不可以听、说入门?他说:那也不行,应该是读、写入门。读、写入门这个程序里是需要有听、说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落实到读、写上,否则教学就会落空。2004年,美国有关方面做了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四年级小学生,其中38%的孩子不会读、写。所以美国国内也是比较担忧的。美国著名学者沃尔夫说,必须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书本、文字,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因为专家说过,阅读、读写、语法和词汇都是后天学得的,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我去参加美国波士顿召开的TESOL年会的时候,沃尔夫展示了一幅大图,在场教师看到后哄堂大笑。图上显示:一个小孩一边含着奶瓶吃奶,一边看书。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幼儿不识字,是根本看不懂书的,它必须通过教育具备阅读能力后才能看得懂书。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解决孩子的读、写能力。因此,小学的外语教学一开始就不能够忽视教师应尽的责任,比如说小学的音标教学,有些老师一开始就不教授音标,一两年以后再来归纳、教授音标。前一两年听、说方面有误,学生无法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怎么办?所以应该一开始就解决100个符号,把26个字母大小写(52个)和48个国际音标全部解决,然后在一两年之内逐渐解决重音、连读等语音问题,因为这些都属于基础知识。这些基础打不好,不掌握拼读这个学习能力,就谈不上学习单词、语法了。一般来说,五六年级时候,就得转换学习重心了,要以读、写为主。主要以句子为单位,特别注意语篇的理解,不能老是抓住单词不放。另外,单词必须要记忆,语法规则该讲还得讲。方法可以活一些,趣味性强一些,可以将单词一点一滴贯穿于教学中,可以采取放松法,也可以适当集中。但总的看来,应该直接讲授,不要老是绕圈子,避开要讲的词。新的课标对语法、词汇的要求都增加和提高了。教材却发生了虚化、淡化的现象,教学知识点被藏起来了,不是采取显性教学,使教学复杂化,学生学习更难了。老师们要善于处理教材。

第三个误区,语法不必教了,点拨点拨就行。语法是一种规则,怎么能仅靠点拨呢?必须得靠系统地教和学。因为语法点之间,各个语法项目(词法、句法、惯用法)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句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法点、语法现象。我个人认为整体教学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过分强调将语法整体照搬教给学生,老师容易忽视单个语法点的讲授,所以语法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法。有的老师采用发现法,这也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外语教学聚焦形式,该讲就要讲,教师自身不会就需要学,但是教师不能避开知识点。实践证明,哪个老师如果忽视了语法,就是忽视了规则和规律,那么他必然要经受失败,学生必然会吃亏。因为语言是由规则主导的(rule-governed language),否则语言就不会存在。英语拥有上百万词汇,这些都是从其他语言借鉴、发展过来的,包括汉语也是这样。英语语法并不难,难度与汉语的差不多,正迁移比负迁移多,负迁移的地方是句子的重点、难点。抓住难点、考点、疑点就行。

第四个误区,词汇不用记忆。有人主张词汇不要死记硬背,认为死记硬背是不好的习惯。我不这样看,记忆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学校应培养学生的一种技能,也是学生学能中的一个关键能力。学生的记忆能力、认知能力、处理能力、提取加工能力都与记忆有关。如果老师不运用这些策略,学生记忆单词就会很难。学生记单词需要量化,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达到质变,有规模才能有效率。由单词到词组到短语到句型。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形式最主要的方面。语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法和句法。所以对此我们不能犯糊涂。小孩子学英语主要靠自主记忆,而成年人学外语主要靠分析、逻辑记忆,但不记忆不行。我们教学生的时候,既要培养他的记忆认知能力,也要培养他的逻辑分析能力。

第五个误区,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皮亚杰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提出兴趣原则(pleasure principle)。他的理论有一定道理,小学生如果没有兴趣,看见英语就烦,见到英语老师就厌倦,给英语老师找麻烦,这是学不好英语的。所以在小学阶段,要玩(play games,dance,sing)是应该的,但是不要忘了这是手段(techniques),不是目的。通过这些,不管怎么活泼,最终一定要落到语言技能上。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一直在反思教育教学宽松化所造成的分化问题,我们也一样,学中玩、玩中学,但都要落到学上。小学阶段如果把培养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就会虚化,落不到实处,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目标是关系到每一节课需要实现以及达到的方向性问题,不能虚化。

第六个误区,“做中学”。我们的语言教学需要有很多的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科学、文化,包括语言类。但这些知识,我们也可以在做中学,用中学,因为技能训练需要用到知识。行为主义语言教学在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已经被否定了。在语言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如果过分地强调用英语,忽视淡化了学习的过程,会使我们最终的学习不到位。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当然,我们教学本身需要交际,课堂上需要很多活动。在历届的国际学术年会上已经得出结论,“任务”指的是一种大的练习,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重视过程的教法。但是我们可以把任务型教学中国化。语言教学需要动力驱动,其实做任务这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只有学生学到知识以后才更有信心去用,才会想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个动力又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

第七个误区,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这一理论学说。此理论只适合于个别特殊学校的个别学生,现在在很多国家也逐渐风行起来。该理论否定了主流认知智能因素,否定了学生所必需的智力,强调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学生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教育主要是面对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发全体学生的智力,把他们培养成创造型人才。所以对于多元智力,我们要警惕,它的很多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第八个误区,先学后教的“学案式”教学。现在的课堂都成表演课了,让学生多说,老师尽量少说,运用一些教学模式,提出要多创造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现在有一句俗语:Teaching is caught,not taught.老师应该根据课型决定一堂课所要讲的内容,而不是一律的多讲或少讲。所以先学后教的原则是否定教师作用和教学主导的教学,这里面存在一些深层的所谓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思想根基,已经受到批判和抵制,但是一些地方正大行其道,大家可以静观其变。

第九个误区,多元目标。现在“多元”的说法很时髦,前面已经讲过“多元智能”,但凡提到“多元”两个字就得警惕,中国文化是一元驾多元。无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考试评价,都不能搞多元化。多元就是无元。所以说要警惕多元目标的说法。最近十年来,小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不量化。

第十个误区,全脑开发。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培训班,它们打着全脑开发的旗帜,号称左脑、右脑一并开发。根据生物语言学,左脑的前半部分是语言中心,是控制人们学习语言的。其实,后来的研究证明右脑也与语言有关,侧重于人脑某一侧的开发的所谓“全脑开发”是不科学的。

第十一个误区,双语教育(注意区分,与双语教学是不一样的)。我们外语教育由于需要使用母语,所以我们要经常搞一些双语教学,即上课两种语言都要使用。必要时,我们可以运用汉语解释、翻译。全用英语去上课和教学,是不实际的、不科学的,也是不经济的。用英语去教别的学科,到最后学生既学不好外语,也学不好学科知识。个别班级可以做到,这需要教师、教材等许多条件。

第十二个误区,小学英语要全英语教学。上英语课不用翻译,不用中文是错误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不可能那么做,都达不到全英语教学的标准。国外很多专家都出版专著,否定小学全英语教学。教授语法时,如果没有中文转换,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第十三个误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些说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有学者说,建构主义本身就是无效的。要求课堂有输入就要有产出,还有要求先产出再输入,这一点很可笑,没有输入,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内化,拿什么产出呢?所以现在基本不谈有效教学了,开始谈多效教学、多效课堂。我个人认为对这些口号要小心谨慎。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需要一点一点慢慢来。我们的教学不能离开规律,要按规律办事。我个人认为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但是教师需要学习怎么能够更科学地教学。我本身就是一名老师,我这辈子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和研究。我深知,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自己的客观条件,兼容并蓄,创新适合中国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用更科学、务实、高效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

总而言之,中国的外语教学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有很多的误区、雷区。但无论前进的路上多么坎坷,多么艰难困苦,我们必须坚持探索下去,首要一点就是要按规律教学,按规律办事。必须要走自己的路,但是自己的路并不等于完全靠我们费时费力地慢慢探索,我们需要传承自己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外国有些好东西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运用,有些东西可以学习借鉴。以上我所说的,仅代表我个人意见和感想,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上文字根据包天仁教授在2011年5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录音整理,并经本人同意刊发。)

标签:;  ;  ;  

小学英语教学应依法进行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