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_国家经济论文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基于后发优势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欠发达地区论文,区域论文,体系论文,优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欠发达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含义就是发展程度低或发展不充分。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由于历史、观念和区位等条件的制约,社会经济运行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生产要素可得性及其利用率低,技术进步速率慢,缺乏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1]。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62年,哈佛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系统地阐述了后发优势的思想。认为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后起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并且这种益处既不是先进国家所同样能拥有的,也不是后进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它包括2个层次:一是后发优势只有在后起国家才具备可能;二是后发优势的几种具体表现,包括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装备,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先进国家失败的教训以及后进国特有的对经济落后和寻求工业化发展的强烈的社会意识[2]。因此,后进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存在后发优势,就是因为它们在发展水平上比先进国家或地区落后,落后产生了一种势能优势,从而也使欠发达地区可以借助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但同时应避免陷入后发优势悖论的局面。

1 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1.1 欠发达地区拥有比较优势

欠发达地区拥有比发达地区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为实现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可能,我们用图1的模型对此进行解释。在区域经济要素中,欠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却存在着资金和技术相对缺乏的问题,而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却相对缺乏。利用经济学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建立图1的模型[3]。

图1 欠发达地区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后发优势的分析模型

假设有一个发达地区A,有一个欠发达地区B。图1中的分别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表示以资金和技术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表示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为发达地区的无差异曲线,为欠发达地区的无差异曲线,C点为2个地区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交点。

从图1可知,如果欠发达地区选择C点以上区域的要素组合发展,则,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表明欠发达地区此时不具有资金、技术优势,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又无法发挥,从而使其获得的效用也较低,由此很难实现后发优势。但如果欠发达地区选择C点以下区域的要素组合发展,也就是说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开展创新体系的构建,此时,表示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资源比较优势,回避了自身的弱点,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用,进而为实现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发达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和欠发达地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交点C是2个地区优势发挥的分界点。按照一般均衡理论,C点也是2个地区的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可能性边界曲线交点的存在说明了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学习机会的存在,也为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1.2 区域发展环境的开放性为欠发达地区从没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到积累资金和技术优势创造了条件

与发达地区相比,几乎所有的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短缺问题。如果依靠自身的能力来进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则欠发达地区就会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积累时间长以及建设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

在经济开放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可以充分动员和吸纳全球发达地区的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加速本地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全球化产业转移的深入发展,国际之间、地区之间的产业空间转移活动不断,也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大量产业承接的机会,这也给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和创新集群的形成以较大的推动[4]。

1.3 专业化分工以及创新活动扩展化趋势的存在为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可能

由于区域资源不同的赋存状况和区域经济不同的发展历程,区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专业化分工现象。于是欠发达地区可以依托本区域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定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欠发达地区可以重点进行相应的主导产业创新,在局部创新上获得快速发展,甚至成为创新中心,并以此向外扩展,推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因此,欠发达地区虽然整体上对资金、技术的吸引力较差,从而造成其发展中的不足,但并不是说欠发达地区一点机会也没有,从图1的模型中也可以看出,此时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利用资源比较优势进行创新的机会。

另外,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较为完善,科技力量较为集中,研发活动活跃,创新成果很多,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技术应用方面,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却有着几乎相同的机会,也就是说,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双向扩展的特征。此时,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的创新成果,学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经验,形成本地区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并进而实现追赶、超越的目的。

1.4 国家制定的政策措施为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支撑

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化,国家在科研机构空间布局、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技人才的流动等方面制定了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6年《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则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途径。政策支持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极其重要的软环境,政策工具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直接手段,在推动和引导各项创新活动中被政府部门广泛运用[5]。

政府不仅直接参与各项创新活动,而且还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和规范各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动。同时,在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以及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的时候,政府可以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来协调各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6-7]。

政策措施不仅从宏观上引导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也从微观上通过设计相应的政策机制并监督其运行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 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机理分析

顾新(2001)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方法,从系统论的角度界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和层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绩效,取决于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的运行方式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发挥还与区域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8]。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首先是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要素组合引入区域创新体系,然后通过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要素以及不同要素组合的功能发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认为,世界经济可以分为3种类型:要素驱动型经济、投资驱动型经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9]。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变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由简单的要素驱动型或投资驱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就应该加大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投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影响区域经济的产出,另一方面,又会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与界限。区域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可以达到倍增的效果。据此构建相应的模型(见图2)。

图2 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机理模型

图2清晰展示了欠发达地区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机理。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我们称这种影响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间接作用,用图2中发达地区的发展边界指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边界来展示这种间接作用。图2中的实线椭圆分别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原有的发展边界,由于发达地区对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作用大于欠发达地区,因此,发达地区原有的发展边界要大于欠发达地区原有的发展边界。

同时,由于区域科技不是封闭于本区域的自我循环体系,科技资源比经济资源更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在后发优势的作用下,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空间和界限得到了拓展,而此时发达地区也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高素质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也在拓展发达地区的发展空间和界限,只是由于发达地区的起点比欠发达地区要高,因此其发展变化不如欠发达地区明显,图2中的虚线椭圆即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拓展后的发展空间及界限。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空间及界限都得到了拓展,甚至使原先没有交叉的2个区域出现了共同的交集,也就是说,实现了共同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对接,而通过这种对接,一方面发达地区可能会寻找到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欠发达地区也逐渐地步入中等发达甚至发达地区的行列,从而达到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图2也展示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动态互动甚至转移的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确存在着后发优势,而这种后发优势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也有着诸多的好处。

其一,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创新体系构建的扩散效应。

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扩散效果。只有当众多的创新成果实现了有效的扩散,才能拓展区域发展边界,形成新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迅速提升和经济水平提高。

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梯度,区域可被分为高梯度区域和低梯度区域(类似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划分)。生产力的空间转移,首先是高梯度区域应用先进技术,先发展一步,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区域,然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有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区域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匀[10]。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理论也可以有力地解释发达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扩散效应。但我们强调欠发达地区对这种扩散效应的利用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

其二,利用后发优势,可以降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成本。

发达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素质较高,存在着突破现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动力,这种领先者的行为可以产生领先优势,使其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和领先的控制者。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初期,往往存在严重的劣势,特别是在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创新体系的构建而言,也具有某些潜在的优势,它不会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也不会被已有的制度和习惯所“锁定”,欠发达地区的这些特点使其能够向最发达的地区学习,能够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并迅速获取由于技术的先进性而产生的高效率。也就是说,欠发达地区可以彻底摆脱既有的束缚,重新树立一个全新的发展目标,并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实现以较少的投入而赶上发达地区的目的。

其三,利用后发优势,可以实现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对发达地区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超常规的跨越。欠发达地区虽然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整体不及发达地区的困境,但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建立起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应该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环境,以开放、竞争、动态的视角加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寻求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审慎的态度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并力图回避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

其四,利用后发优势,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11]。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知识流动、产业集聚和空间集聚,有助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助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进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从而使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同时,区域创新体系可以提高区域知识吸纳能力,将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产业跨越以至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加快区域经济发展[12]。

3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后发优势的存在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对象以及追赶的动力。但是,后发优势的存在又加大了后发展国家(地区)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使其更加倾向于现有技术的引进和改进而不是自主的技术创新,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削弱导致后发展国家(地区)很难实现向领先国家(地区)的过渡。也就是说,由于陷入对发达国家(地区)一味的学习和模仿之中,虽然欠发达地区成功地实现了加速“追赶”的目的,但自发的“超越”却难以实现,此谓后发优势悖论[13]。

为此,欠发达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同时避免后发优势悖论的出现,就应该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做到以下四点,即:应体现要素素质的匹配性、强调结构的合理性、突出系统的完整性和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3.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要素素质的匹配性

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及其结构是客观的。任何一个区域创新体系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等系统要素。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8]。因此,体现要素素质的匹配性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素质要与外部机会相匹配;另一方面,要素与要素之间需要相互匹配和促进。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开放的系统必然会面临外部机会与威胁,同时,其自身又必然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弱点。要素素质与外部机会相匹配,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各类创新资源,而且还可以提高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达到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目的。

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高低受到创新要素之间关系的影响。在区域竞争加剧、各类创新资源快速流动的情况下,各类创新活动往往需要通过各创新要素的密切合作以及优化组合,从而实现创新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相互促进,并进而实现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以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赶超目标。

因此,虽说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存在着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的可能,但外部机会的利用尚需与内部因素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素质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欠发达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上利用后发优势的能力。

3.2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应强调结构的合理性

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区域创新要素简单的堆积和累加,而是区域创新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强调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整体结构的自我协调。整体结构的自我协调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内部各创新要素之间联结的协调性以及创新要素之间比例的合理性来体现。要素联结的协调性意味着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各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顺畅,并实现创新要素在各创新主体间的快速、高效流动,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创新要素的作用以及激发起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另外,在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一个区域创新体系内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后发优势的发挥,也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同时使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不良的循环中。其次是强调区域创新体系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以及与后发优势的利用相适应。通过市场的协调作用以及各区域创新主体能力的提升,以实现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功能,并实现集约化的发展。

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系统的效率,也是保证区域创新功能持续提高的关键,并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竞争优势的获得,而且创新体系结构的合理也会使创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反应更敏捷,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体系内外的各种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3.3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应突出系统的完整性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会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突出系统的完整性是指不能把区域创新体系割裂开来孤立地去研究,而应把其看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和讨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4个环节: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协作关系,即产学研合作关系;二是科技中介机构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三是政府在创新中的政策引导作用以及政府部门在工作职能中的协作与集成;四是区域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以及区域创新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资源流动与相互作用[14]。

应该说,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创新主体,对任何一个单独的创新主体来讲,它只是整个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个节点。根据系统理论,区域创新体系应该具有各个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和作用,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系统的完整性。把区域创新体系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保证其完整性,才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1+1>2的目的,并最终构建起协调、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从追赶到超越的飞跃。

3.4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应与区域的实际相结合,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系统的适应性与要素素质的匹配性是从2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的。要素素质的匹配性更多强调的是区域创新体系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系统的适应性则把区域创新体系看成一个整体,强调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提高系统的适应性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系统自身的动态性特征所决定的。

在利用后发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强调系统的适应性,就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去适应环境的复杂性,避免形成僵化的发展思维,认为既然有后发优势的存在,就没有必要去增加成本力图实现超越,从而陷入亦步亦趋的一味模仿当中,进而产生“马太效应”,造成与发达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 小结

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向发达地区学习并最终实现从追赶到超越,构建开放协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重要途径。

本文认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要根据自身的要素水平,强调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性特征,进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同时,由于后发优势悖论的存在又可能阻碍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因此,欠发达地区不能够片面地认为后发优势的存在将给欠发达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而陷入后发优势悖论。

标签:;  ;  ;  ;  ;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