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信息传播新技术的社会科学家_社会科学家论文

面对信息传播新技术的社会科学家_社会科学家论文

信息传播新技术面前的社会科学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家论文,新技术论文,信息传播论文,面前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当前,国外社会科学家将信息传播新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储存和整理研究数据、加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实地调查、定性资料分析和模拟。这些新技术也带来了技术问题和伦理学问题。国外学者就通过互联网络收集社会科学研究数据时出现的伦理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主题词 信息传播 新技术 社会科学

当前,信息传播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正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发展势头之猛、速度之快令以往的信息传播技术望尘莫及。可以说,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传媒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快捷、最方便的传媒,它的发展使人类的交往冲破了国家的界线,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发展也使社会科学家的工作逐渐发生变化。计算机作为一种分析定量数据的工具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应用已有大约30年的历史了。然而近年来,它的应用范围却越来越广,被用于解决许多曾被认为用它难以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在社会科学的教学还是研究中,如今极少有不曾受到信息传播新技术影响的领域。这一新趋势已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研究技术的变化,它为社会科学家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不少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信息传播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当前国外社会科学界采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主要包括:用计算机收集数据、文本和视听资料的计算机分析、大型数据库系统、统计分析和模拟的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大型计算机网络、数据档案、超文本、多媒体和显像化技术等。这些新技术主要被用于以下方面:

1.研究数据的获取、储存和整理 信息传播新技术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研究资料方面。研究者可通过计算机对文献书目进行检索并通过全球计算机网络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内索取资料。人们还利用数据库对一段时期内收集到的较大量的资料记录进行储存、更新、检索和演示。这些数据库可以对大量不同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回答复杂的研究中提出的问题。

2.加强个人之间以及课题组内部的交流

电子邮件是当前国外社会科学家们普遍使用的一种通讯方式。通过它,研究者可以远距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从电子广告牌上了解到著作征文的情况;研究者之间可以彼此切磋学问,探讨问题;研究参与者之间可以保持联系,及时交流研究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编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作者取得联系,就截稿日期进行协商、审阅手稿……这些事实表明,计算机正日益成为社会科学家们彼此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

3.实地调查中的有效工具 社会科学家们日益认识到计算机是进行实地调查的一种有效工具。虽然以往的实地研究方法主要用于人类学研究,如今这种方法却在许多学科内得到普遍应用。在这类研究中,有两个方面与使用计算机关系特别密切:一是它的硬件体积小、携带方便;二是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和保存调查数据。实地调查的数据往往杂乱无章,得到的资料更是千丝万缕、头绪众多。换句话说,大量复杂的主题通过调查资料交织在一起,由于调查的性质不同而又表现为多种形式:地图、系谱图、示意图、调查笔记、视听材料等等。而计算机恰恰可以处理这些庞杂的资料。研究者不必再带着书写板去进行实地调查,而只须携带一个装有特殊软件的笔记本式计算机。这种软件可以使他们直接输入对屏幕上显示的问题的回答,并自动处理问题中的空白和进行编辑检查,从而使收集到的数据更少错误。

计算机用在访谈调查中的另一个例子是由计算机支持的电话访谈(CATI)。这在美国最早是由商业调查组织进行的。它们这样做无疑是由于考虑到美国电话的覆盖面极广和电话用户的地理位置分散的性质。在欧洲,CATI系统则最早被国家人口普查机构采用。利用CATI的好处是节省调查时间和开支,收 集到的数据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而它的缺点则是购买所需设备的成本较高,同时需要特殊的软件和一定的技术支持。例如,有的软件是专门供处理数据的,有的则是用于数据分析的。

4.定性资料分析 社会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分析文本资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事社会研究的人们必须处理大量文本资料,因此他们长期以来就对用计算机分析非数字性数据很感兴趣。按照传统,在像社会学这样的学科内,从事定性研究的学者们都是用手工方法来分析实地调查资料。直到80年代,国外才出现了取代这种笨拙费事的方法的计算机软件。近来,用计算机来分析定性资料引起很多人的注意。这里的定性资料是指未经整理的资料,如调查笔记、深入访谈或小组讨论的速记符号的译稿等。计算机在这方面的应用只是在最近不久才发展起来的。目前的趋势是,计算机不再仅仅被当作一种数据处理的手段,而成为一种处理多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数字的、可视的和文本的)的工具。实际上,计算机所作的是用一种(数字的)媒体来代表以往的媒体形式——数字、文本、声像、图像。这种作用在分析利用报纸上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明显。报纸是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源,但是,以往的分析却由于几个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妨碍:大众传媒中包含的无用内容很多,而报纸作为一种信息源的特点是它出版频繁、内容庞杂且长期储存易于破损,这使得分析的任务更加艰巨。最近,报纸上的信息可以通过电子形式来获得并可以通过计算机很容易地采用定性的方法来按照主题、形象、叙述进行内容的处理和分析。这无疑为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模拟 计算机还可以作为模拟社会行为的工具。社会科学家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有些现象难以获得,或是有危险、或是规模太大,用传统的方法无法进行研究。这时,计算机模拟在发展和检验有关的理论方面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

一些西方学者指出,计算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将破坏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极性,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极、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两极、理论和方法两极。[(1)]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社会科学家提出比现有的课题范围更广的研究项目,走向更多的协作研究,积累更多的研究成果。

二,信息传播新技术带来的技术问题和伦理学问题

虽然西方社会科学家热情欢迎信息传播新技术给研究带来的种种便利,他们对于这些发展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却并非不闻不问。他们认为,虽然计算机可以减少研究的烦琐、复杂和乏味,却不能提供在用户中已经很欠缺的创造力、观点或智慧。此外,在采纳这些新技术的时候,不能掩耳盗铃地说它们不会造成任何预想不到的后果,或硬说它们对于研究者之间或研究者与其受众之间的社会关系毫无影响。社会科学家们在充分肯定计算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反对过分狂热地认可或提出不切实际的主张。例如,他们指出,对新技术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而时间可以被用于研究;在研究者和研究之间插入技术会加大研究者与数据之间的距离。又如,使用电子邮件或计算机化的图书目录可以降低信息成本,并可远距离获取信息。不过,在把图书目录卡片转变为电子形式时可能出现错误,而上机检索很容易出现大量你并不感兴趣的参考书目。电子邮件的问题是信息超载,同时人们已经开始对邮件中出现的令人恼火或可能带来骚扰性的信息表示忧虑。在电子信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有些评论家已经看到在有钱购买信息的“信息富裕户”与买不起信息的“信息贫困户”之间的差距。由于社会科学提供的市场较小而且分散,供社会科学家使用的软件设计也有一定的困难。

除以上技术问题外,社会科学家们面对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强大冲击,考虑得更多的是在利用这些新技术进行研究时,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络收集社会科学数据时出现的伦理学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在网络上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西方国家的人们把网络称作“电脑空间”。在这里,他们通过电子广告牌、电子邮件和其他开放的系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购物、争论、谈恋爱、作集体研究项目、组织电子讨论会、网上谈心等等。事实上,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它的用户形成了一个“网族”,大量有关他们的可以公开获得的数据资料使电脑空间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源,并引起社会科学家的注意。西方社会科学家给这个领域加上“计算机中介传播”、“电脑文化”或“数字生活”等称号,通过这些群体在网上交换的文本来观察群体的动态,将以前在网下从事的大量社会调查转到网上进行。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心理学研究生院博士生S.A.金所说,“通过研究Internet网上的群体,使我们更多地认识到群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参与电脑空间对行为的影响以及信息分享中发生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2)]当前在美国,在互联网上开展研究的人数究竟有多少难以统计,不过,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发表,还有许多正在进行中。可以断言,今后与互联网络有关的研究还会呈指数增长。[(3)]

国际互联网络和相关的服务并不单纯是一种把信息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的传播媒体。它既是一种媒体,本身又构成了一种环境。在网络上,媒体(计算机、调制一解调器和其他技术)与社会环境(背景或场景)交织在一起,成为传播的要素。网上互动的这一独特性质把社会领域转化成一种具有新型互动方式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全新的感觉和信念。网上交往具有公开的隐私、匿名、有多人同时参加、彼此既见不到面、也非口头交流等特点。这使得对网族的研究面临着许多伦理学上的问题,涉及到应该如何在网上收集数据、如何对待研究对象和如何公布研究成果等问题。例如,这些研究经常未经被研究者同意,被研究群体的成员往往根本不知道他们正在被人观察,他们在心理上是否受到伤害完全取决于研究结果将以什么方式被公布于众。

美国社会科学家关于网上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的争论起因于1995年匹茨堡卡内基·梅隆大学本科生M.里姆在《乔治城法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调查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色情作品交易”。[(4)]这项研究费时18个月,调查了美国"成人广告牌系统"(BBSS)上发表了哪些色情作品,它们被哪些人下载以及对这些人有什么影响。研究发现:(1)在网络上存在大量淫秽内容。(2)赤裸裸地表现性爱的图像是计算机用户最大的娱乐需求之一。(3)在网络上推销色情作品能带来巨额收入。在美国,这类广告牌系统成百上千,每月向用户收费10—30美元不等。其中最大的5个系统年收入逾百万美元。(4)对于在美国50个州的2000多个城市和世界上40个国家的地区(包括中国)内被消费者下载了850万次的917,410件图像、描写、短篇小说和动画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网上色情作品普遍存在。(5)网上色情作品的消费者中98.9%为男性。(6)网上的淫秽内容不仅限于裸体女人的图像,还有许多即使在黄色书刊上也难得见到的内容。[(5)]这项研究自称是全面的、首创性的和科学性的,并引起家长、教师、立法者、计算机程序编制者的极大关注。1995年7月,美国《时代》杂志在封面上对它作了报道。

这项研究发表后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激烈争论。一个大学本科生的作品能引起众多学术界人士的注意,这种情况本不多见。里姆的报告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是由于:(1)它论证的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2)其他观察者对他的许多发现提出异议;(3)它是发表在一份很有声望的刊物上;(4)它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5)它引起了传媒界,包括美国广播公司的注意;(6)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它的内容被作为证据,证明应该控制Internet上的不良内容;(7)里姆应邀出席了国会听证会,并在会上介绍了他的调查结果;(8)里姆的“研究小组”成员很引人注目——在一个作为“主要调查者”的大学本科生的“领导”下,成员中有系主任、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高层次的研究人员。

这项研究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一些人认为,国际互联网络绝对不只是一个展现人和狗性交图像的场所。它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人们在这里可以交流各种思想和信息——政治的、宗教的、科技的……如果迅速发展的全球网络能实现它最初的许诺,它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网上的色情内容虽然普遍,但在Usenet网提供的全部信息中上只占3%,而Usenet网只占国际互联网的11.5%。他们除了认为里姆使用的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外,还严厉批评他违反了“不要对调查对象说谎,也不要给他们带来危险”的最基本的社会研究准则。[(6)]

虽然社会科学家们在看法上仍有分歧,但在以下几点上是一致的:(1)在电脑空间的研究并非可以无视伦理学的准则。(2)电脑空间造成了一些在其他类型的调查中可能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电脑空间中,研究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悄悄观察、有时分不清是公开还是私人场合、难以获得研究对象的准许……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最坚持道德准则的学者,也极容易违背研究的伦理学。(3)现行法律和政策准许或不阻止网上研究活动,但这不等于说网上研究就一定合乎道德规范或可以允许。(4)研究者个人有责任保证他的研究不仅是正当的,而且在道德上无懈可击。[(7)]他们认为,建立网上研究的伦理学应该成为多学科努力的目标,因为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要研究电脑空间的性质及其对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影响,这是任何单一的学科都难以胜任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市场研究者、政治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其他所有对涉及到人的网上研究感兴趣的学者都应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注释:

(1)E.Brent,1993,Computational Sociology:Reinventing Sociology for the Next Millennium.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11,PP497—499.

(2)Storm A.King,1996,Researching Internet Communities:Proposed Ethical Guidelines for the Reporting of Results,in The InformationSociety,Vol.12,No.2,PP.119—120,1996.

(3)D.Waskul and M.Douglass,1996,Considering the Electronic Participants:Some Polem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Ethics of On-Line Research,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Vol.3,No.2,P.130,1996.

(4)Marty Rimm,1995,Marketing Pornography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A Survey of 917,410 Images,Descriptions,Short Stories,and Animations Downloded 8.5 Million Times by Consumers in over 2000 Cities and Territories,in Georgetown Law Journal,83:PP1849—1934.

(5)Philip Elmer-Dewitt,On a Screen near You:Cyberporn,in Time,July 3,1995.

(6)Jim Thomas,1996,When Cyberresearch Goes Away:The Ethics ofthe Rimm" Gyberporn" Study,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Vol.12,No.2,P.196,1996.

(7)J.Thomas,1996,Introduction:A Debate about the Ethics of Fair Practices for Collecting Social Science Data in Cyberspace,in TheInformation Society,Vol.12,No.2,P108,1996.

标签:;  ;  ;  

面对信息传播新技术的社会科学家_社会科学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