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剔除子宫肌瘤128例临床分析论文_常捷芳

汉中市中心医院妇科 723000

【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院妇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 1月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治疗的患者共221例,对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以及预后、治疗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围术期,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术后镇痛程度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发热率、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与开腹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随访的两组患者术后肌层完全愈合率及术后首次妊娠距肌瘤剔除术的时间(妊娠距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且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

随着微创技术和腹腔镜造影技术的蓬勃发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普遍成为患者治疗子宫良性肌瘤的首选。腹腔镜下手术避免了开腹手术,特别避免因开腹手术造成腹壁的切口,其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患者手术的顾虑,已逐渐被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所认可,成为剔除子宫良性肌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通过本院妇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 1月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治疗的患者共221例,对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以及预后、治疗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 1月符合病例入选标准条件前提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治疗的患者共221例,年龄23~ 48岁,平均年龄( 36 ± 3. 3);肌瘤最大直径8 cm,数目最多6枚;在所有患者中,有盆腔手术史者11例,有生育史者211例;根据子宫肌瘤类型:多发肌瘤69例,浆膜下肌瘤63例,单发肌瘤43例,壁间肌瘤41例,阔韧带肌瘤5例; 临床表现:子宫增大132例,月经过多57例,下腹坠胀、腹痛41例,尿频15例,伴不孕3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28例,开腹组93例,两组年龄、肌瘤生长位置、肌瘤大小数目、腹部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1.2 病例入选标准 有子宫肌瘤手术指征,三维彩色超声(简称彩超)显示子宫壁间肌瘤,且肌瘤大小不超过 8 cm, 数目不超过6 个。宫颈癌变、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子宫肉瘤或异常出血、常规行刮宫者除外。

1.3手术方法

1.3.1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法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腹腔镜设备及双极电切刀均为日本 OLYMPUS 公司生产。手术步骤:(1)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消毒铺巾,留置导尿管,同时在宫腔放置简易举宫器,于脐孔上缘做一纵切口,推进气腹针,使气腹气压15mmHg,形成 CO2气腹;将4个刺套分别:一枚直视经气腹针穿入脐上缘 ( 穿刺套管直径 10 mm),另外3枚分别经左下腹2枚( 穿刺套管直径 5、10 mm) 、右下腹 ( 穿刺套管直径5mm),置镜;(2)探查盆腔、子宫及双附件,再次确定肌瘤生长位置、肌瘤大小数目以及肌瘤具体形态;(3)根据探查结果选择切口大小及方向,将12 U垂体后叶素注射于肌瘤宫体周围,并用双极电切刀切开肌瘤包膜;(3)对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在可电凝肌瘤蒂部后以 1 - 0 可吸收线缝合止血,蒂小不出血则不进行缝合; 对阔韧带肌瘤,打开阔韧带前叶或后叶后,剥离出瘤体,注意操作时避免进入宫腔,并将剥除肌瘤暂放于子宫直肠窝处,同时对创面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4)剔除肌瘤的瘤体均由子宫旋切器旋切成条状分次取出腹腔并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关闭瘤腔时,尽量平滑缝合浆肌层,注意避免死腔形成;(5)缝合前以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冲洗盆腔,仔细检查输尿管和出血点,排气拔镜, 缝合盆腔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2~3天以预防术后感染。

1.3.2开腹组: 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开腹进入腹腔, 仔细探查腹腔情况, 剔除肌瘤后缝合瘤腔,逐层关腹。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术后镇痛程度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发热率;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复诊时术后月经改善;术后复发;子宫肌层愈合情况及妊娠情况。其中术中出血量=吸引器吸取液量-冲洗液量;术后疼痛程度以静脉镇痛泵或肌注镇痛次数为指标;术后发热率为术后 24 h内两次以上体温超过 37.5℃或出现感染为指征。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均顺利完成子宫肌瘤剔除,均未发生大出血,无邻近脏器损伤,无 1 例腹腔镜手术剔除子宫肌瘤中转开腹。腹腔镜组肌瘤大小及平均手术时间与开腹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复诊情况 腹腔镜组以及开腹组组术前月经异常的患者分别为 101 例及 89 例。术后月经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随访的两组患者术后肌层完全愈合率及术后首次妊娠距肌瘤剔除术的时间(妊娠距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妊娠中无子宫肌瘤破裂发生。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见于30~ 50 岁的女性。作为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良性肿瘤,约1/4的35岁以上妇女患有子宫肌瘤。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留子宫,但传统开腹手术以及经阴道手术的方法会造成较大创伤面积,未能完全考虑到子宫肌瘤较高的复发率,开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有较高几率会再次面临开腹手术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给患者身心和家庭生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在临床上,患者会因此推迟手术,或拒绝配合手术,造成病情耽误。

随着腹腔镜手术水平的提高及器械的改善,腹腔镜应用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诊断性设备逐步发展成为治疗性设备,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根据本组回顾性研究显示,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比例、术后需要使用止痛比例均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经腹组表明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随访的两组患者术后肌层完全愈合率及术后首次妊娠距肌瘤剔除术的时间(妊娠距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且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等优点,且切口美观,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Landon MB, Lynch CD. Optimal timing and mode of delivery after cesarean with previous classical incision or myomectomy: a review of the data[J]. Semin Perinatol, 2011, 35 (5): 257-261.

[2] 崔满华,许天敏,孙大伟等。宫肌瘤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手术范围选择,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7(27):21-22.

[3] 祝宝让,杨武威,李静等,孙继芳,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1(6):1-3.

论文作者:常捷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腹腔镜手术剔除子宫肌瘤128例临床分析论文_常捷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