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_航天论文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_航天论文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发展中国航天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展望未来论文,航天事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在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中国航天的历程,展望航天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航天再创辉煌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从50年代中期创建到1996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56年至1964年,中国仅用了有限的投资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导弹、火箭研制基地,自行研制并发射成功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各项预研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后续发展奠定了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自1965年至1985年,在内地建设了若干新的科研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导弹、运载火箭科研、设计、试制、生产的配套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航天器基地,形成了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这期间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新突破,型号研制从第一代型号向第二代过渡,航天技术从研制、试验开始走向应用。同时在研制和生产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

第三阶段自1986年至今,为航天技术上水平阶段。武器装备方面开始了新一代型号的研制;运载火箭方面掌握了捆绑技术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技术;卫星方面掌握了气象卫星的总体设计技术,通信卫星的大容量、长寿命和高可靠技术,遥感卫星的长寿命、高分辩率技术,并开始攻克移动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及载人航天的技术。

我国航天技术从创立、形成、发展到跻身于世界航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有六方面的成功经验:首先,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对航天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根本;第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航天发展战略,是引导中国航天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的前提;第三,根据航天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起的一套科学管理体系和方法,是确保我国航天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重要因素;第四,实行全国大协作,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形成局部优势,进行重点攻关,是中国航天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重视航天队伍的建设,是中国航天发展迅速的关键;第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保证。

二、国内、外航天发展的政策与投入

航天技术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因而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采取有效的政策、投入相当的资源发展航天技术。以下结合美国、前苏联、欧空局、日本、部分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的航天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美国历来认为她是世界第一大国,因此必需航天第一。美国历届领导人都重视航天,亲自宣布、审批、决定重大航天活动。从航天投资规模上看,也直接反映出了美国发展航天技术的领先地位。美国航天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60年代为1.03%,70年代曾降到0.3%,80年代又上升到0.55%,90年代达到0.66%。

前苏联是发展航天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特点是其所有空间活动,军事任务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不遗余力发展的庞大空间军事计划,奠定了前苏联在空间军事领域的超级大国地位。前苏联是美国在空间的主要竞争对手,尽管在某些技术和科学方面落后于美国,但其在空间实际应用方面领先于美国。80年代初前苏联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到3%用于发展航天,至90年代解体前其航天发展经费可能超过了300亿美元。

欧洲13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空间局,为此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把欧洲建成一支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以便与苏美抗衡的政策。从投资方面看,1990年西欧为航天投资40亿美元,欧空局分得其中的18.3亿美元,其余的21.7亿美元由各成员国用于本国的空间发展。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还拥有自己的或双边的航天发展计划,并由本国提供相当强度的投资。

5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探索航天技术,并在政府大力支持及美国的帮助下,凭借本国日益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日本航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主要航天国家之列。日本为保持航天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来政府的航天预算不断增长。1992年航天预算为1894.8亿日元,1993年首次突破2000亿日元大关,达到2016.9亿日元,比上年增长6.5%,1994年为2198.1亿日元,又比上年增长9%。除了政府航天预算外,日本民间航天投资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在第三世界,航天技术发展与应用较突出的是印度和巴西,其中印度能够用本国研制的运载器把自己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印度是新崛起的航天发展国家,从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航天投资逐年递增,1993年的航天投资已达57亿卢比。印度大力发展航天旨在用尖端高技术解决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加强国际地位。与早期崛起的航天国家一样,巴西认为空间探索是提高大国地位的手段和衡量标准。一方面巴西重视发展本国的全面航天能力,另一方面注重航天为社会、民用服务,为国家利益服务。

我国发展航天技术开始于50年代中期,目前已享有世界航天大国的声誉,这完全是在国家高层次决策、高层次指挥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资源投入实现的。即使在国家财政、经济十分困难的60年代初期,我国也保证了相当的资源投入发展航天技术。实践证明:“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尽管各国发展航天的目的、政策、途径和方式各异,但在管理和发展航天中有以下共性:

集中统一领导的航天管理体制

高层次的航天决策主要是政治决策

从国家利益需求向社会利益需求推进、扩展

国家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并举发展航天

不言而喻,上面几个共性充分反映了发展航天技术的重要战略意义。

三、航天活动的发展趋势

前苏联的解体和苏、美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追求和倡导的主要潮流。这一主流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航天活动。各航天发展国家的航天活动出现了新的战略调整和变化,航天活动的军用色彩出现淡化,民用色彩开始加重,和平利用和开发外层空间,造福于本国和人类的趋势日益增强。

基于上述航天活动的大趋势,未来21世纪世界航天发展将会在空间政治经济利益追求、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空间活动商业化、空间环境监测与保护、深空科学探索等领域,注入激烈竞争与广泛合作的因素;而军用航天技术在规模缩减的态势下,会更加注重质量、效能的提高,继续以此作为国家维护主权权益之本,同时军用航天技术向民用航天技术的转化也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研究与实践。

从各国航天发展的政策动向和形势看,未来国际上航天的发展会出现多极化、多样化、区域化和不均衡的动向。美、俄航天地位将遇到强力挑战,发展中国家航天活动需求与发展的势头活跃、增强,而且国际航天舞台上成者与败者的出现将会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的重新划分;航天发展国家将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会更重实效地去进行航天活动,而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方式;出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宗教信仰等背景的认同,走区域化合作发展航天技术之路的区域性空间组织,继欧空局后会再次出现;世界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将会为各国空间技术、经济与空间应用的互补性合作带来契机。

多极、多样、区域化和不均衡的航天活动趋势将给未来航天技术合作提供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的机遇,因而做好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的调整对航天发展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四、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为此,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预示着我国航天技术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人类发展的文明史表明,凡是最有效地从人类活动的一个时空域迈向另一个时空域的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由于航天技术的出现,人类才能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障碍,直接进入空间或通过各种空间装置获取信息,为人类对宇宙空间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进而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基点。因此,航天技术实现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开发外层空间、获取空间资源的生产力作用是空前的、不可替代的。

现代航天技术被公认为最重要的高技术之一,从战略角度看,同人类对陆地、海洋和大气空间的探索与利用相比,通过航天技术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与利用,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都将是无限的,意义更为重大。由于航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地球是人类生存之本、一切物质财富之源的断言将会显得过时,而宇宙空间以其有取之不尽的能源和物质资源的声誉日益瞩目。通过人类的智慧,把空间充足的能源和丰富的资源融为一体去创造新的物质财富,航天技术是必要的手段,这将会开创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为使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造福于人类社会,从现在起到21世纪初期,我国要稳步实现预定的航天发展战略目标:

1.大力发展应用卫星及卫星应用技术。重点发展通信广播、资源、气象、减灾、导航定位卫星技术,在建立自主的、稳定运行的应用卫星系列的同时,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应用系统,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应水平,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和国防现代化水平。

2.完善运载火箭系列,努力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在现有运载火箭技术基础上,提高运载能力,增强可靠性,同时研制高性能大型运载火箭,以满足发射大型应用卫星和初期载人航天的需要,在力争载人飞船上天的同时,对空间站的功能和规模、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进行跟踪研究,为开展空间科学试验和空间加工,在微重力环境下育种、制备高级材料、高级药物等创造条件。

3.配套发展发射、回收、技术支持系统,利用现有发射场进行技术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应现有捆绑式、组合式运载器及各类应用卫星的需要;在现有发射场基础上初步建成新的航天发射与回收设施,基本满足初期载人航天和高性能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要求,为逐步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航天发射场与回收场奠定基础。

4.在航天测控技术发展方面,采用国际通用的测控标准,建立陆海基新波段测控网,提高测控精度、轨道覆盖率和数据传输率,初步形成星地结合、数模兼容的综合通信能力,基本满足各类应用卫星和初期载人航天的测控需要,具有较强的参与国际联网和对外测控服务的能力;突破星地基测控的关键技术,为星地基测控网的工程化奠定基础。

5.量力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力求缩小与航天发达国家的差距。

6.促进航天技术向国民经济转移,建立航天应用体系与发展航天技术同等重要。到21世纪初我国要在拓展技术转移渠道的基础上,建立起技术转移的网络,使航天技术更广泛、有效、迅速地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发挥更大作用;要选择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若干重点领域和部门,创建一些各有特色的航天技术综合应用体系,包括农业应用体系、环保应用体系、教育应用体系、金融应用体系、通信应用体系和交通应用体系等等,使航天技术的应用在社会化、规模化和系统化方面达到更高水平。

江泽民同志指出:“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21世纪,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长期困扰人类的教育与文化、交通与通信、环境与灾害、人口与资源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契机和可能,并将推动人类社会信息化、人类活动空间化时代的更快到来。

标签:;  ;  ;  ;  ;  ;  ;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_航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