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浙江省农村发展已开始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保证农村实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特点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非农产业从农村副业中逐步独立出来,实现了农、工、商分离。到1997年,全省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7255.21亿元,比1978年的21.48亿元增长337.8倍, 其中乡村两级集体工业产值为3172.51亿元,联户、个体工业产值为4082.70亿元,这充分说明个私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主要增长点,从而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1997年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9.9%,占农村社会总产值79.39%, 已成为浙江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要生长点,农村已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无疑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中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第三产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浙江农村发展第三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办市场和外出经商。近几年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兴办了一大批年成交额高达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专业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及绍兴轻纺城1997年的成交额分别达到200亿元和143亿元,使浙江成为“市场大省”;全省农村常年外出的劳动力约有200万左右,其中半数到省外, 而外出的农民大多从事经商和修理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在这一时期,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农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至1997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9145.4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达到7658.56亿元,占83.7%;第一产业达到1004.88亿元,占11.0%;第三产业达到482.01 亿元,占5.3%; 农村经济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逐步完成“二一三”型。
二、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总的来说,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存在。
(一)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正面临高成本、低效益的严峻挑战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中纬度地带,兼有南北过渡和海陆转折的过渡性、多宜性优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以短缺为主要特征,人多地少,素有精耕细作的浙江农业兼有多熟制、成本低、品种多、产量高的产业优势,粮、棉、麻等主要产品一直居国内前列。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全国性大流通、大市场的日益形成,特别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浙江省一些原产于南、北方的过渡性农产品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有的甚至濒临淘汰。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转至农村非农行业,农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弱点日益显露,加之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基础水平较高,使农业成本大增,不少农产品由外省运达浙江,其价格远远低于浙江的当地价,使本省农产品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在本省的市场占有率也大大降低。据统计,1978年—1997年约近20年间,粮、棉、麻等主要农产品占全国的比重,已分别由4.8%、3.4%和16.7%降至3.0%、1.0%和5.6%, 在全国的位次日趋后移,在国内已无优势可言。但浙江省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柑桔、蜂蜜、笋干等,在国内却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浙江省农业的发展应扬长避短,大力扶持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对于无竞争优势的产品应让其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递减,从而抵御其高价低效的风险。
(二)乡镇工业的过快增长导致产业之间的发展比例不协调 鉴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客观实际,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出现口头上重视,实际上放松,减产时重视,丰收时放松的弊端,因此在所有这些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和我国及浙江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工业化初期一、二产业发展速度以1:3—3.5 为宜,在工业化中期以1:2.5—3为宜,工业化后期以1:2.0—2.5为宜。我国及浙江省历史上发生过的多次大的波动和调整,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因为工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造成农业生产要素的过量流失,导致农产品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特别是由于粮食供应的过分紧缺,拉动整个市场供应上的通货膨胀,最终不得不调慢工业发展速度,使工农业发展速度重趋协调而结束。从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大调整,到九十年代的“软着陆”都是历史的佐证。规律是不能创造的,也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发展以1:3—3.5为宜,最多不超过1:4。从我省农村产业结构看,第一、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已超过了1:4 的上限,若对于乡镇工业发展速度的过快增长不采取措施从结构上加以调整,就有可能重蹈覆辙,再次付出高昂代价。此外与工业化不对称的农村第三产业,也必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浙江与全国一样,产业结构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者第三产业比重相差57个百分点,这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分城乡三次产业结构看,浙江城镇结构与全国大致相同,但农村结构却与全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浙江农村第二产业蓬勃发展,劳动力比重比全国高出1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只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 这表明浙江农村劳动力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大量转移的同时,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农村第三产业未能随着农村工业化的高速推进而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就业机会的矛盾依然突出 浙江省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找到了一条出路。1997的全省农村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5%,避免了经济发达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过量拥向城市的弊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尽管农村劳动力就业多样化,剩余劳动力得到较好的转移,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导致农村这种就业结构的进步仍很不稳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回流交替出现。1980年以来就出现过1981年—1983年、1984年—1989年和1990年—1995年的三次转移、回流的波动。至199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仍有农业剩余劳动力383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34.6%。而随着人口的增长, 农村劳动力还将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随着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农业部门所能容纳的劳动力还将减少。据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预测,全省农村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转移的到2010年为410万人,2020 年为608万人,这显然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 必须要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就业结构。
三、调整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措施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今后浙江省农村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标面临的非常重要而又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浙江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坚持确保粮食总量平衡、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科技进步、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则是在稳定增加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在乡镇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各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实行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和企业建立起稳定的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开发资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和名特优产品,以便促进产业升级。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浙江省在三次产业之间第三产业仍然显得比较落后,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则更为薄弱。目前发展浙江省第三产业的重点是,适应出口导向、贸易兴省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进步,培养合格人才,开拓发展农村服务行业,特别是当前急需的农村养老、健康、自然灾害等各类社会保险、信息及咨询、合作金融、社区服务;此外,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逐步形成产加销相结合的产业化格局,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重点应扶持高效优质的开发农业项目,力求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扶持发展水利、基本农田、沼气池、秸秆气化、农村道路、上下水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改善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乡镇企业的发展要针对结构趋同,规模小而散的问题,发挥机制优势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根据其经营灵活的优势调整结构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增强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促进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供销以及市场开拓资产优化组合,逐步建立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使浙江省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达到11:53:36,实现“二、三、一”型的优化目标。
(二)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进步对第一产业的贡献 从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科技进步在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长、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在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中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农业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农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储备;二是要加强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推广,特别是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当前应重点推广增产效果明显的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以及集约化养殖、配合饲料等技术。同时,要加强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效率;三是加强高科技的攻关研究与开发,推进和实现农业高科技的产业化,不仅取得技术上的超前与领先,还要努力实现农业产值的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优势、机制优势和创新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载体,把农户与企业、生产与流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种、养、加相互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机制和产业格局,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长,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创造基本环境和基础条件。
(四)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各级政府职能以保障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中,要善于综合运用计划、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市场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把握好实施调控的力度和方向,协调行业发展和地区布局的平衡,克服纯粹的利益导向和市场取向造成的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和资源浪费等。同时,要依据世界和中国农村发展的趋势,总结浙江省农村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浙江省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给以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从而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