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资源的结合--对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考_校本课程论文

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资源的结合--对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考_校本课程论文

历史教学和地方史资源的结合——校本课程设计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课程设计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地方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设历史校本选修课是在学生学好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拓宽与历史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而设置的课程,它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探索,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为将校本历史选修课开设好,在历史校本选修课内容选择及利用方式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力图在历史教学和南京地方史资源结合上进行一些尝试,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实际接触活的历史教材——文化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行万里路”。

一、地方史资源与校本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与其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校本课程可言,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条件就是充分挖掘其课程资源。我们身边的这个城市——南京城,就是一座具有247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于今中华门外开始,历史上有十个朝代在此建都,享有“十朝都会”之誉。它位于长江下游,山环水抱,因其历史的重载,文化遗产之丰富令人惊叹,城内六朝遗迹风貌古朴,雄伟的明代城垣举世无双,秀美的玄武湖、莫愁湖宛若明镜,十里秦淮、千年古刹、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梅园新村、总统府、南京云锦等历史文化遗存俯首皆是,孙权、朱元璋、孙中山、徐悲鸿等历史名人遗迹四处可寻,雨花台、大屠杀遗址,光荣和耻辱的印记时时发出震撼。,

这一切不仅为我们从事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对它们充分地加以利用,会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产生很大的作用。第一,可以改变以往静态历史教学的面貌,使其成为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二,可以增强历史课的个性化色彩,使历史显得更加真实生动而有特色;第三,可以因其贴近身边而引发更加深层和复杂的情感,使个人的感悟和国家的命运找到更佳的结合点;第四,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糅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校本课程设计理念和利用方式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的要素来源,是校本教学直接实施的必要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水平。

(一)确立关注学生发展的设计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设计理念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由此开发必须面向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条件,又要科学估计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或者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要“目中有人”,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地方课程素材,从而确定教学设计,课程的设计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有科学的课程目标,要“以育人为本”,离开了育人,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将毫无价值。

(二)合理筛选课程资源

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看,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究竟哪些资源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校本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理性筛选过滤才能够鉴别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在理性筛选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理想和培养宗旨,反映社会、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二是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要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三)采取科学多元的利用方式

方式之一是,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一个主题作为论文的题目,帮助学生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如,为什么要将南京云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

方式之二是,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现代史的研究性问题,如针对日本掩盖南京大屠杀真相的丑恶行径,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遗迹实地考察、访问幸存者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调查课题,拟订调研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的调查,整理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有力的调查报告。

方式之三是,撰写历史人物小传。可设计一些涉及到南京地方历史人物的研究性课题,可以通过搜寻遗迹,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方式之四是,编写报章的社论和报道。在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这种形式既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对重大事件进行即时报道和评论,也可以从今天的视角撰写纪念性的报章社论。

方式之五是,组织讨论。将研究性的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还可以对以上一些活动方式的研究成果,如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形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常见的课堂讨论外,还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式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等。

方式之六是,组织辩论。即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辩论,但这种辩论不是在两个人之间,而是一种集体式的辩论形式,可将全班的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评论方,模拟大专辩论会的形式,既有正、反方的陈述性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还可以模拟法庭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及辩护律师团、被告及辩护律师团、法官及陪审团三方,展开辩论,进行评判。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研习成果。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研习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习活动的引导、组织和帮助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调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学生研习情况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在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做出诊断,即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研究的成就、进步、特色等,找出不足之处,提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中,还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动,经常进行交流,这既包括研习过程中的交流,又包括研习成果的交流,并可以用墙报、专栏、刊物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习成果。

三、校本课程开发设计的路径

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过去的课程执行者转向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课程开发研究素养。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参与教育改革,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教师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不可能也不需要像专家那样,恪守严格的研究规范与操作程序,基于客观现实条件,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最为恰当的是参与、实践、反思。可以说,校本课科开发在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就是通过对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如此。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就必须加强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教师与地方行政人员的合作、教师与社区人员的合作、教师与校长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合作、教师与教研人员和课程专家的合作等等。当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搞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靠一个人的力量独立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其他教师相互隔离而不相互依赖,有可能会阻碍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最终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沦落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因此,作为早期的探索性质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以地方、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多方面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来自不同方面的人员各自发挥特长,共同完成开发的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有助于使课程开发成为一个教师不断提高其开发能力的过程。在整个地方史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与各方面人员的通力合作,既是课程开发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  

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资源的结合--对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考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