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论文_魏晓海

(双鸭山煤炭总医院神经外科 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 探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60例。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治疗方案,对实验组患者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临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与78.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血肿吸收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而言,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可作为临床上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案,其具有治疗效果佳、血肿吸收时间短等优势,手术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荐采纳。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

基底节区脑出血主要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若出血量较多将可能使得患者出现一定的意识障碍[1],更有甚者将会使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为此,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近几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逐渐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采取保守治疗与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择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被确诊。

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60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0-79岁,平均(56.9±5.2)岁;血肿体积为14-32ml,平均(25.2±5.1)ml。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41-78岁,平均(57.6±5.0)岁;血肿体积为14-34ml,平均(24.9±4.9)ml。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良好。

1.2 临床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等基础治疗方案。

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患者入院后7d可进行疾病治疗,先进行CT影像学诊断,严格掌握患者血肿的穿刺层面,计算出患者血肿中心与穿刺点之间的距离,采用电钻方式驱动穿刺针,使得穿刺针尽可能到达血肿中心位置。及时调整针体角度,抽吸血肿,当患者血肿症状彻底被吸出后即可完成疾病治疗。之后再给予适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吸取部位,4h之后进行抽吸,1次/d,并辅以CT检查,直至患者血肿引流清除率在90%以上即可拔除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项,显效表示疾病恢复良好,可恢复至正常生活状态;有效表示存在轻度残疾,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效表示病情无改善,日常生活仍不能自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有效率。

(2)比较两组患者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肿完全吸收时间:其中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佳;采用NIHSS评分表对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失越为严重[2]。

1.4 数据分析

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均严格记录至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肿完全吸收时间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与78.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上升并引发动脉破裂而导致的一类临床疾病,其中丘脑与壳核是该类疾病最易病发的部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

近几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逐渐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该类治疗手段是临床上引进的先进治疗方案,主要治疗原则是通过电钻的动力使得穿刺针可达到距离患者血肿创面的中心部位,并在穿刺针的辅助下及时清除患者血肿通道,给予血脉冲刷引流的治疗理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辅以生化酶技术使得血肿清除速度有效缩短。罗红光等[3]认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可在有效缩短血肿清除时间的基础上使得血肿压迫神经的概率明显降低,有助于患者神经元的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且实验组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较常规组而言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8.3%(P<0.05),再次验证了实验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综上可知,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安全可行,可作为临床上优先采纳的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值得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昭健.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241-242.

[2] 于忠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1):85-86.

[3] 罗红光,张建武,童自发等.基底节区脑出血行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185.

论文作者:魏晓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  ;  ;  ;  ;  ;  ;  ;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论文_魏晓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