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肠道菌谱;粪便细菌学;检验
前言
对于腹泻,人们习惯用病理学的观点来寻找病因,而忽略了生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本文尝试采用病理生理结合的方法,对腹泻患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监测肠道菌群,分析粪便细菌谱。一方面查明病原菌,对腹泻进行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肠道菌群图像和菌群培养,确定菌群失调,找出腹泻原因,为临床正确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或停止使用抗生素进行菌群调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腹泻患者,将其列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对象,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5~63岁,平均(34.82±5.61)岁;文化水平:小学14例,初中29例,高中30例,大专及以上27例。观察组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3~68岁,平均(35.11±6.18)岁;文化水平:小学13例,初中21例,高中32例,大专及以上34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纳入标准:(1)符合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2)同意且配合使用肠道细菌谱分析进行粪便细菌学检测。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等其他部位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近3个月使用其他方法治疗或对本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3)合并精神异常者;(4)不能积极认真配合医护人员检测的患者。
1.2方法
选择对照组的成型。观察组采集标本时采用干净的竹签选取含有黏液、脓血等异常成分的粪便。对照组取外观无异常的粪便,应该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取3~5g粪便送检。新鲜的标本应放置在洁净的容器内,不得混有尿液,不可沾有消毒剂及污水。(2)涂片染色。粪便涂片时,采用接种环蘸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应将制作的涂片自然干燥,用火焰进行固定,火焰的温度不宜过高,如果玻片背面接触手背烫手,可能会使细菌形态改变。然后将涂片直接进行染色,吸干或在空气中晾干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细菌的数量及分布情况。(3)粪便标本中的菌群培养。将已接种过粪便的培养基放置在37℃培养箱内24~48h,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即可于培养基上生长。将培养基做4区划分,用画“+”的方法表示该区域存在细菌生长,只有1个区域存在细菌生长,为1个“+”;两个区域有细菌生长,为2个“+”;3个区域有细菌生长,为3个“+”;4个区域有细菌生长,为4个“+”。(4)分离培养。先用接种环取粪便标本,将其涂布在培养基的1/4处,接种采用连续区域划线法,每划1/4转动平皿90°。每完成1/4划线后,接种环均要通过火焰灭菌,通过区域划线充分稀释培养物,以便最后获得较多的单个菌落;37℃培养24~48h,最后将需要的菌群挑选出来。(5)血清诊断。选用经过分离培养后挑选出来的菌落,进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抗血清凝集试验,确定致病菌及致病菌的数量和种类。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粪便标本分离培养后的克雷伯菌属、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致病菌的计数。(2)观察并记录粪便涂片杆菌/球菌的比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的致病菌生长情况比较
观察组粪便中克雷伯菌属、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粪便中分离培养的致病菌生长情况对比
2.2两组粪便涂片杆菌/球菌比例比较
将标本进行涂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杆菌/球菌比例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研究组与对照组粪便涂片杆菌/球菌比例比较
3.讨论
在人类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主要是细菌,约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正常人粪便中的菌群分为常居菌和过路菌两大类,在这些菌中99%以上是厌氧菌(多数为G+杆菌),需氧菌不到1%。乳婴粪便中多为G+菌(为嗜酸性乳杆菌、双歧杆菌类及粪链球菌),而成人粪便中除占优势的厌氧菌外多为埃希菌类,所有这些细菌组成人类肠道正常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及各菌种间的比例都处于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中。一旦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内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使菌群的量和种类的比例发生变化时,肠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即出现暂时或持久的菌群失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甚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腹泻。
由于腹泻的病因十分复杂,致病菌种类繁多,在粪便细菌学检查中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分析,可以确定引起菌群失调的致病菌的数量和种类,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依据。克雷伯菌主要存在于人体呼吸道和肠道。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引起组织坏死和多发性脓肿。在这项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志贺氏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体。经分离培养后,其菌落呈半透明、光滑,与其他肠道细菌相比,其抗性较弱。在粪便中,由于肠道噬菌体或酸性作用,往往导致志贺氏菌在数小时内死亡,因此粪便样本应在1小时内送检。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粪便中克雷伯菌属、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球菌增多,或无细菌生长都表现为菌群失调。将标本进行涂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杆菌/球菌比例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肠道菌谱分析的检测效果更好,有利于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为腹泻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丹,杨君君,杨帆,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粪便中碱性和中性挥发性代谢产物[J].分析化学,2017,45(6)
[2]金正江,王维鹏.新生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基因型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8)
[3]王玉瑛,张孝兴,汤淑斌,等.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9)
论文作者:裴玉玲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