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_廖丽

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_廖丽

(渠县板桥乡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思想品质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作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培养人才有着首当其冲的责任。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见识以及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对德育进行渗入的理解。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讲述法,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而设置相应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陶冶学生的思想认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语文《司马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话剧的形式,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述出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形式,深刻了解司马光的形象。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着司马光急中生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危险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急中生智解决困难。如此,不仅能轻而易举的达到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比如《三袋麦子》,在教学此文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开心喊道”“迫不及待”“捧起”“看了又看”“全种下”“舔了舔”“神秘”“兴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小猪、小牛、小猴的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他们三个的动作中体会小猪、小牛、小猴高兴的心情和不同的做法,从而体会土地爷爷称赞小猴“你真聪明,你真能干”的思想情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感染作用:不贪吃,把少变多,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运用精美语言材进行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文章,有的不但文字美,还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直接或间接的优秀素材,屠格涅夫的《麻雀》中,麻雀妈妈为了救小麻雀所表现出来的壮丽美,苏轼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出的那种顷刻而至的急风骤雨的壮观,还有“白云依静渚”“墟里上孤烟”“泉声咽危石”“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优美境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优美。借助这些生动而又丰富的内容在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读、感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画面。纯洁学生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及早找准和确立人生的坐标,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把语文知识学深、学透、学活、学好。

四、指导学生“悟神”隐含思想教育

“神”乃文章之魂。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捕捉文章神韵的过程。既要透视显中之隐,又要品出言外之意;既要体查文中之情,又要再现内心视象。文章的“神”具有“潜伏”性,作者把他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去领会,去接受,去转化。

如《会摇尾巴的狼》,它的神就在“会摇尾巴”四个字中,就在摇尾巴的过程中,暴露了它的凶残的野性和愚蠢的狡诈。一篇文章的“神”,可以包含许多方面,导致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多元性”,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准确地扎住教材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动机。有的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让学生续讲“狼被人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制造了“大团结”式的结局。这虽然符合中国“扬善惩恶”的传统思想观念,但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准度”不够。作者的原意在于讲述一个道理:“凶残的恶人在做坏事时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善良的人切不可上当受骗”。如果设计“大团圆”的结局,学生的思想认识就落在了“善良会有好机遇的,是会有好报的”这个基点上,这对儿童的成长无疑设置了心理障碍。

五、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不仅要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教材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折射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 “在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与鲈鱼相似的“鱼”的时候,要学生联系自己所谓的“鱼”就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荣誉、利益、好处、方便等,比如自己买东西是售货员多找了钱,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口渴了正好路过没人看管的果园,看到那些熟透的诱惑的苹果是顺手摘一个,还是……作者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让学生比照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看是否能抵制生活中种种“鱼”的诱惑,学校规定不能随地丢垃圾,不能随地吐痰等,是否都能做到呢?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检讨自己的行为,从而让教材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机遇,正确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春风化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哺育和陶冶一代新人的爱国情操,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论文作者:廖丽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_廖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