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本的考评指导_高考论文

高考现代文本的考评指导_高考论文

高考现代文复习应试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笔者对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抽样调查,1994年到1998年,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率分别为43.32%、19.46%、44%、40.40%、59.73%,尤其是主观性试题得分率更低。这集中暴露了考生整体阅读水平不高,综合根据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较差的问题。高考试题的设计恰好抓住了这个薄弱环节,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考复习和应试要面对现实,认真理解这种导向的意义和实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那么,究竟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训练呢?

首先,要注意现代文阅读的选材范围。高考是综合性的选拔考试,复习时,考生时间非常紧,不可能像平时一样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阅读,而必须有所选择地进行有效阅读训练,即围绕着高考语文的总体要求来选择阅读范围。具体说,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应是“一般社科类、科技类的文章及文学作品”。

所谓社科类的文章,包括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如1994年所选的是钱钟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的片断,1995年所选的是品叔湘先生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的节录,1996年所选的是《贝多芬之谜》,1997年所选的是郁达夫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其中有关于诗画、音乐鉴赏的,也有关于语文教育和散文理论的,从选文的内容范围上来说相当宽泛,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所选文章都属于社科类的学术小论文,并且又都是现代著名学者的文章。之的以选著名学者的文章是因为其思想观点和看法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术水平已为世人所公认,另一方面,选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出错误的风险性。这些专家学者,文字功底深厚,表达技巧纯熟,不至于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因此学生在复习中应当注重现代名家名篇的赏析训练,不可盲目地钻进题海中去。

所谓“科技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文章。这些科技文章以说明文为主,反映的内容多是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方面的信息。如1994年的选文是关于“四角龙”成因的研究,1995年的选文是关于“外星人”的存在问题,1996年的选文是谈利用酒精选纸的技术问题,1997年的选文是关于人体的“颅脑与肠脑”的研究,1998年的选文是探讨“转基因作物”的课题。所选文章是90年代的科技新信息,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广泛性。复习时,学生可选取常见的科技短文来体会此类文章的解读之法。

关于“文学作品”,主要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类作品以形象思维为主,想像的空间大,语言的张力强,并且语意丰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这类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完成的,每个读者需要“创造性阅读”,依据自身的经历、学识等因素来解读作品、鉴赏作品,并从中观照出自己来,形成独特的看法。文学批评理论上常说的“一千个人看《哈姆莱特》,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莱特形象”,即是这个意思。所以,对于进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文学作品,命题者会抱谨慎的态度。1998年选取的当代学者型作家宗璞的散文《报秋》,文质兼美,语言流畅,旨趣高雅,意味隽永,堪称典范。因而,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学者型作者的散文小品的赏析训练。

其次,要注意领会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考核要求。

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有四个方面,即理解语句、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和鉴赏评价,这四个方面的每一方面又有更具体的要求。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对此加以分析。

要正确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就必须把词语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认识,也就是说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态势是处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词语、句子在上下文中到底充当什么角色,代表何种意思,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把握整体来领悟。如1997年试卷的第24题:

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②和③__。①和③__。

此题不要求表述,只需作出判断即可,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处“内容”的所指含义。第①处,“它的内容”中的“它”是承前所指《古文辞类纂》,前后句联系起来看,“内容”所指含义是《古文辞类纂》所包括的散文文体种类;第②处,“能以一个类别来决定内容”中的“内容”和下句“但言为心声……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进行联系思考,其含义是指散文的思想内容;第③处,“本体的内容”中的“内容”依据上下句的关系看,显然是指表达方式。答此题的关键是把“内容”一词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而不要把三处“内容”单独抽出来比较,就词论词是找不准答案的。

有些词语之间孤立地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如1996年试卷第20题:

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在这里概念叠加,看起来纷繁复杂,似乎找不到头绪,但我们如果把这些概念统统放到文章中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迎刃而解了。题干中的第一段说明加拿大某公司建一座“示范厂”,采用酒精制造纸浆的新技术,而第二段使用假设语句说如果能运用这项新技术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显然,“示范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而假设句中“这项技术”的前边加的定语是:“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正是前段所指的“示范厂”,可见,“示范厂”和“小规模厂”是一回事。第四段中的“小型厂”概念在上下文中很容易看出是指“正式规模的工厂”。

在理解词语含义时,特别要注意的是现代科技文章中关于新技术、新成果等有关名词术语的把握。如1998年试卷中的“转基因作物”,1997年试卷中的“肠脑”都是这方面的试题。从写作文体的角度看,此类科技文章多为说明文,而说明文的实质就是要明确概念,它离不开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成因、功能、关系等等的介绍或对事物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等等进行恰当的阐释。我们在阅读科技现代文时,就应该调动知识库中的逻辑知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明确文中词语的含义。如“转基因作物”和“肠脑”的阐释都是通过比较说明来明确的。“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比较对象是“普通植物”,区别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联系下文的进一步解释,可以找出是怎样“多了”,即是“移植外来基因”,进一步明确“基因”从何而来,就是“来自任何生命体”。这一步一步的深入,就从内涵和外延上明确了“转基因作物”的概念,而答案就迎刃而解。关于“肠脑”的明确,也是通过与“颅脑”的比较说明,而得到正确答案的。

关于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试题在设计题干时,所要选择的重要句子都是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如果不能够理解这些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除了要把这些句子放到文章中,结合上下文,找出前后的联系,并确定其“地位”外,还要运用语法规则对句子进行剖析,理清其脉络。如1995年试卷中的第三21题: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我们只要对“未发现……”这句话的脉络稍加分析就可清楚,主语“他们”是承前省略,谓语是“未发现”,“电波源”是宾语,而“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为“电波源”的定语,它们一起又充当了“未发现”的宾语。所以,可以断定B项是正确项。

《考试说明》中把把握文意分为两层含义,一是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二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我们通过1997年试卷中的第26、27两题来说明如何准确把握文意。

26.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是指封建的正确思想和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第一重“械梏”在文中表达得比较明显:“三大厚柱”“尊君、卫道与孝亲”“三种教条”“古圣昔贤的明训”等都是封建正统的具体表现,考生较易从中筛选出来,略加组织便可,甚至直接摘录“封建的三大厚柱”也算正确。而对第二重“械梏”的筛选把握就不那么简单了。作者在文中对从前散文的“体”加以分解评说,从字、词、句、起承转合到文章章法都列举出来,使考生无从摘抄,又不好筛选,所以,答案是五花八门,甚至不着边际。其实,第二重“械梏”所指的关在于作者在这一自然段的段首语中:“……从前散文的体也是一样。”句中的“体”就是表现形式。“心”是教条、死板、陈旧的,“体”也一样,两段的段意岂不就是作者所指出的“两重械梏”吗?

27.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___________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统观全文,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所论述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作者的态度、观点,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要我们辨别、筛选后方能掌握。郁达夫先生认为《古文辞类纂》材料丰富并作了分门别类,这是比较明显的肯定态度,而对此书的批评观点却散见于文章之中。通读全文,作者的中心论点是反对封建教条、倡导个性解放的,而《古文辞类纂》中的选文原则严守着封建的“古圣昔贤的明训”,承袭了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这正是郁先生着力反对的东西,所以他认为尽管其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也分门别类,但分类是不合理的。

吉尔罗德·W·阿普斯在其《学习技巧》一书的第三章“提高你的阅读能力”中列出了理解性阅读的八个步骤和方法,我认为它对我们把握文意有指导作用。他指出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总观点,其次要确定作者试图解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三要注意作者所使用的主要和重要的术语,这些术语可能在段落的首句中,并且要注意作者是如何解释这些主要的和重要的术语。他的这些方法启示我们,要准确把握文意,首先必须对选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知道它是谈什么的,然后抓住文章中每段的段首语来分析,筛选出其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这在阅读社科类论述文时尤为重要。

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鉴赏文章便有了较好的前提,但是理解语句和把握文意只是较低层级的阅读能力,而要把所读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必须具有一定的阐释能力,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文章分析主要有三大块:内容提要、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在阅读时,首先要概览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或大意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看一看属于哪类文体,尤其不要忽略文章的标题所反映出的信息。如《中国诗和中国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贝多芬之谜》《〈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报秋》,从这些标题中就可以基本把握其文体类别及内容概要,然后调动知识库中的文体知识,从整体上来认识选文结构特点。其次,利用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及文意的把握,找出选文中的中心句、中心段、重要的信息,把他们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第三,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不要受文中语句的限制,不要围绕术语、概念打转转,只要表明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就行。例如1997年试卷中第26题:

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是什么。(回答不超过40个字,注意语句的连贯)

这篇序言是评论性的议论文。选文开篇就指出:“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紧接着作者就说:“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而下文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展开说明这两点认识不清的问题的,其结构层次一目了然。而题干还标明“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认识的表述”,这就要求考生要会运用比较思维,树立文章的整体观念,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注意不同语段的表述方式,也要注意主旨与材料的相互关系,然后联系起来整体看文章,其中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就此题言,第二段的段首语是正面提出观点,可说是正论,然后指出有些人对此认识不清,死守、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而第三自然段的段首语却是先树立靶子,把错误认识先摆出来,然后进行剖析。题干的要求恰恰是要你把第一点错误认识写出来,这与第三自然段的段首语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只要略作比较变通,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不清楚语文是日常应用不可少的工具因而照搬传统那一套。其语言表达要求意思对即可,所以,只要理解了,用自己的话表述完全可以把握。

关于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也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的剖析来作出初步的评论。要达到这一能力要求,仍然离不开整体阅读意识的提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文章写作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有了理论武器方可评说文章得失。例如1998年试卷中的第28题和第29题: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摆脱“第三自然段”的束缚,把这个自然段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放到整篇作品中来看。散文形散神聚,写种太阳花看似远离了作品主题,但却恰好衬托了主题的借托事物——玉簪花,这正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方法。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本题题干要求的重点是“在表达上的好处”,即对表达作者意旨和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我们知道,任何表现方法和表达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表达的方式;一是这种表达在表现内容方面所起到的效果。文中反复使用“便”字,在表达上是把“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和立冬”衔接起来,而内容效果则是强调时光流转,那么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语言:“让读者体会节气承接紧凑,时间过得快”、“使节气变换连接得紧,说明时光匆匆”、“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强调时光飞逝”等等。而分析“领取”比分析“便”字难度要大些,我们不妨把二者联系起来作一下比较分析,然后看其作用。文中使用“便”字在句子中是一气呵成,节气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句子本身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紧迫感,从语气语调上给人一种快速流转的气势;文中使用“领取”一词在句中是有所顿挫,“秋冬”与“四季”与“生活”是一种递进关系,范围逐层扩大,语气语调上也给人和缓、轻松和一种悠然自得的顿悟之感。由文章开头的“怅然”之情变为“释然”之意,作者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也变得逍遥起来,这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也正是散文卒章显志的创作特点的具体体现。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技能,它同听说、写作相比较有着其独特之处。它要求调动读者的思维器官、感知器官,甚至是语言和身体的运动器官来协同动作,从而才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要全面提高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下功夫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增强整体阅读意识,多读多练,认真体会。同时考生还应树立信心,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一看见现代文阅读理解就发怵,不知所措,只围着题干打转转,一定要开动脑筋,调动一切知识、技能来读文章,使文章了然于胸,然后再合题干作答,这样必定会写出一份好答卷。

标签:;  ;  ;  ;  ;  

高考现代文本的考评指导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