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理论的创新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六大报告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大报告通篇体现了理论创新精神,其中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新意迭出。本文对此加以归纳。
1.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今后20年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这奋斗目标,避免了过去我们屡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基础未打牢就急于进入新的阶段,从而导致许多“夹生饭”现象。正如报告所说,我国人民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意愿。十六大报告关于小康社会的论述,标志着我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了更为丰富的阐述,报告不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还提出了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
2.第一次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是工业化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方针政策上也有新的内容。工业化道路问题是个重要问题,也是个老问题。为什么要提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从目前研究状况看,这方面尚有不同看法,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在争论中日趋明朗。一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还面临着进一步工业化的问题。一般认为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还有认为处于初期的。而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二是现在发达国家已在实现信息化,或者说已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问题,中国也有如何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问题。三是有些人由于强调知识经济、强调高科技产业、强调第三产业而忽视工业化、忽视制造业。四是在新情况下如何实现工业化,是我国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不可否认,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新型”,既是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对比而言,也是同世界传统工业化道路对比而言。
3.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期,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结构性失业,以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须就业。面对这种状况,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非常必要、完全正确的,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也都有创新。报告中还提出“要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前有些企业中劳资关系问题比较突出,这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4.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上有新的提法
报告关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提法,也有新的内容。例如提出了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提出“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这就要求人们应该认真领会各种所有制经济“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新提法的内涵,而且这里没有专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一般角度提出问题的,说明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应该坚持和完善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其中“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很有新意。全国的从业人员中有一半人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工作,而且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人员的比例中,平民百姓的比例最高,真正有身份、有地位的阶层比例较低。所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涉及到千家万户最普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毫不动摇”这一观点的明确和强化,不仅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将会更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的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只是把管理一方的积极性留给了中央政府。这种制度设计的最大弊端是,只重视企业管理而不重视资产管理,从而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深入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经验教训的新成果,同经济界学术界关于分级所有、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研究结果一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律性。
6.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了对公有制私有制关系的认识
十六大报告说:“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出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里说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指一个社会中有公有和私有的多种经济成份,而且指一个企业中也有多种经济成份。这意味着改变了社会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的传统看法。我们常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句话:“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而据研究,这句话中的“消灭”两字在德文中的原意是“扬弃”,翻译成“消灭”是误译,因为“扬弃”含有既“消灭”又“保存”的意思,即“消灭”消极因素,“保存”积极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不是一定要用消灭私有制来解决呢?历史经验的回答是不一定。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设想过合作社这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合作社可以不再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但它仍保留着私人股权即私人财产,不是“消灭”私有制,而是“扬弃”私有制。以劳动者入股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同样是这种情况。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纠正了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深化了对于公有制私有制关系的认识,是富有新意而且有重要意义的。
7.第一次提出了“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的思想
这一提法打破了长期以来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格局。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十分雄厚,但由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无法进入投资领域。这致使民间资本要么进入地下钱庄,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高利贷,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要么只能存入银行,尽管银行的利息一降再降,居民个人的钱由于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如此。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其意义重大,它将会有力地激活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8.第一次提出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观点
关于私人财产的保护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法律上始终是空白。以前我国的宪法只规定:国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增补了“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法律条文,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问题还是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出台。从法律角度讲,国家对任何合法的财产都应该进行法律保护,否则越来越多非国有经济的企业将会因此而产生继续投资的后顾之忧,不利于其发展。其后果,一方面将会导致这些企业不想将多余的资本继续投资于生产领域扩大再生产,而去疯狂的挥霍;另一方面可导致资金流出国外,而不继续在国内将企业做强做大。这次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并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这一新论断不仅解除了靠合法收入先富起来那批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将会极大地促使非国有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保证国家税收和就业的增加。
9.第一次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深化了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是要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就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有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与公有制为主体相适应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与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是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只要承认私有经济的私有权,要素所有权就要求得到相应的分配权。随着改革的发展,公有制内部也实行投资多元化,从而也存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关系。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有利于促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造福于人民。从分配制度的改革思路来看,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曾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对此又加以完善和补充,加入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党代会的最高报告中还是第一次提出。这一观点是长期以来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它标志着我国分配领域深层次改革的开始,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上更加务实、更趋成熟。
10.明确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这不单纯是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问题,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勇气。十六大报告将“合法收入”具体化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两类。社会经济中的一切个人收入,都可以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两类。而无论劳动收入或非劳动收入,又可以分为合法的或非法的两类。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一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也包括从事社会公务的如党政军、公检法领域人员的劳动收入。从分配方式来区分,合法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动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收入,雇佣工人的劳动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主及其经理层从事管理工作的劳动收入等。所有这些合法的劳动收入,当然会受到保护。劳动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是合理的、合法的。但也有些劳动是有害于社会的,因而其收入是非法的。对于非法的当然不予保护,而要打击,但这种劳动及其收入是非法的,不予保护。不能把一切非劳动收入看做是不合理甚至是剥削收入。非劳动收入又分两类:一类是合理合法的,包括无剥削性质的和部分有剥削性质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如存款利息、经营股票收入、救济金、正当的资本要素收入等,也都要予以保护。至于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如贪污受贿、欺诈盗窃之类的收入,以及有些私人企业违反劳动法、严重侵害职工权益、搞野蛮剥削的收入,都不应受到法律保护,有的还要受到严厉处置与打击。
11.提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个重要的老问题。在工业化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实践中都会遇到。可是这个问题现在研究得也较少,似乎理论上重视不够。现在内需不足,制约着经济增长。内需不足是否同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当有关?这个问题也没有引起充分关注和研究。报告中提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适当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在理论上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新提法。
12.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有新提法
十六大报告在规范分配关系上有一些新的提法。提出两个“既要”、“又要”,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这就是把奉献与政策、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还提出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是发挥政府的调节职能,以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比如,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进行调节。通过政府的调节和相应政策的实施,要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这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必要途径。之所以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一是为了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避免收入差距继续不断扩大;二是有利于逐步实现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和根本目的的共同富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避免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关系上可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开征遗产税等,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的分配格局。这对于克服分配悬殊防止两极分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3.第一次提出了“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及“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观点
这一新提法,说明了农村将来的经营体制不仅仅是惟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且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意味着不仅仅是“分”,还可以在“统”字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农村有些地区已经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向规模经营、产业经营、集约经营、合作经营和集体经营方向发展的趋势。
14.第一次提出了“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思想
关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最突出和最迫切的问题。十六大报告能及时的提出这一问题,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举措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及其产业工人的出路将起到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作用。RB086 RB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