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郊垦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郊垦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郊型垦区产业结构多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垦区论文,城郊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垦区依附首都大市场,是典型的城郊垦区。它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垦区经济发展,为首都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坚持进一步多元化的思路,对城郊型垦区具有普遍意义。

一、北京农垦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城郊型与非城郊型垦区的分析对比

1.各业总体情况。农垦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型经济。这种区域型发展的必然结果则是产业结构由一元化向多样化演变。而城郊型垦区在多样化过程中的优势和特点显得尤为突出。经过45年的发展,北京垦区现已成为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多产业经营,多层次管理的大型企业联合体。199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67亿元,第二产业11.87亿元,第三产业6.08亿元,分别占总额的24%、 50.3%和25.7%;实现总利税10.6亿元,出口创汇4.9亿元。

2.农场在服务城市功能中的主要作用。首先,京郊农场一直是首都副食品的主要生产供应者,1994年除生产粮食3.15亿公斤外,共向首都市场提供副食品总量7.51亿公斤,分别占全市的11.4%和12.26%,其 中牛奶占全市的88.8%,出栏肥猪占全市7.56%。其次,已初步形成为城市大工业配套的加工工业体系。包括汽车车身、曲轴总程等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30余家;化工、医药产品厂家50余家,还有若干个从砖瓦灰砂石到大型管件、构件的建材生产企业,为城市大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第三,在城市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外迁中提供了大面积的土地;据统计,农场系统每年用于建设的用地达3000多亩。九十年代以来,已有近5 万户城市居民搬迁到农场范围内居住。第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商业、服务业、旅游、饭店、仓储、运输等服务设施。去年,农场从事建筑和三产的人员分别为2.49万人和4.43万人,60%的建筑工地在市内,在市内的三产包括18个行业的500家企业,其中8个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农场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城郊型和非城郊型垦区产业结构状况比较。从京、津、沪、穗四个城郊垦区与黑龙江、海南、新疆、云南四大重点垦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城郊型农垦的第一产业比重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2%,比非城郊垦区低3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三个产业中占有60.6%的绝对优势,比非城郊垦区高出3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稍高于非城郊垦区,但比自身第一产业高13个百分点。这说明:越是临近大城市的垦区,受城市功能的辐射,二三产业发展越快,其支柱作用也越明显。可以预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郊型垦区的一产比重将日渐减少,三产比重将进一步增长,直至占主导地位。

二、北京农垦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沿袭及成因

1.一二三产业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北京垦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自1949年建立到1994止,呈明显的三阶段发展特征。1949年至1979年,生产的目的是向首都供应副食品,因此这一阶段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1979年以后,由于垦区进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北京垦区开始由传统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由副食品原料基地向副食品加工基地转变,以食品加工为主的七大工业体系和建筑业已初具规模。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成为主导产业。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北京垦区确定了“一个基础(一产),二根支柱(二三产)”的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三产发展较快,因此,1993年以后第三产业迅速扩张,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和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3%上升到1994年的35%, 使北京垦区形成了以一产为基础,二三产为支柱的新的产业结构格局。

2.城郊型垦区的三个产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互依互补关系。

(1)一产对二三产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提供场地、 原料和广泛的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城郊垦区的二三产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首先为它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由于土地属农场所有,便于在区域范围内对产业布局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其次,城郊垦区工业企业1993年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有206个,占全部企业数的14%, 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2%。再次,二三产业的职工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一产转移出来的,他们成为本行业的专家,一产对二三产发展所需人才和劳动力的支援功不可没。

(2)二产对一产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工养农(牧)上。 在农垦经济的发展中,工业一直将利润返还一产,支持农牧业发展。据北京垦区对国有利润留成部分用途的统计表明,从“五五”末到“八五”初的16年时间里,用于一产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总计达1.27亿元,占利润留成部分的25%。如果没有二产对一产的反哺,一产的基础就没有现在的好,发展就没有现在快。

(3)三产对一产、二产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城郊垦区的商业成为销售一二产业产品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资金的支持。三是广开了就业门路。四是扩大了农工商总体知名度。

3.城郊农垦产业多元化与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及功能调整是一致的。以北京为例,其产业结构变化是与北京市城市功能调整相适宜发展的。

“七五”期间北京市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向适合首都特点方向转化。这一时期,京郊垦区产业多元化方面的特点是:①种养业由传统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转变,种子、种苗、种畜成为发展的重点。②第二产业进一步开发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努力发展为城市大工业配套的汽车配件、化工原料、建材工业等。③适应城市经济的调整发展,商业、仓储服务、能源供应成为三产的重头戏。三个产业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入九十年代,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和功能明确确定下来。京郊农垦适应这一需要,提出了一产抓基地,二产抓名牌,三产抓地盘的发展战略,在继续抓好农牧业生产这个基础,建好稳固的一产基地,确保城市副食品供应的同时,二产上集中力量围绕食品、医药、化工、建材四大项目,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增效益,先后推出了三元消毒奶、燕山牌奶粉、雪凝酸奶、丘比沙拉酱,桂花陈酿、双桥药品、星光牌影视器材等名牌产品,并兴办了一批合资型企业,标志农场工业上了一个新档次。根据北京市提出的“优二兴三”、“退二进四”的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综合措施,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连年翻番发展,其收入已占总额的34%以上。配合城市外延和旧城区改造,在农场范围内成片开发普通民宅小区和高档居住区,形成了东风、和义、定福庄、回龙观、马连洼、安宁庄小区以及香江花园、龙城花园、王府花园等居住区。这一切,不仅有力地服务了城市建设,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垦区的经济发展,说明农垦经济的发展已与整个城市功能相一致,随着整个城市功能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和发展着。

三、城郊垦区产业结构多元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片面追求产值速度的倾向。许多农场的领导人把增长仅仅理解为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加快发展就是增加投资,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在这种速度就是一切,产值至上的发展观的支配下,资金到手就投入工业,盲目铺新摊子,违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搞“小而全”、“大而全”,建设资金过于分散,尤其是各个农场在加工工业建设中有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同时,农业的投入相对在下降,工业的技术改造资金与投资和目前的工业规模相比,严重不足。结果,从北京垦区看,经济已具有相当的总量规模,但由于投入大产出少,物耗高,损失浪费严重,因而把单个企业分开看,质量和效益较好的一二三产企业都不多。

2.缺乏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在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专业化生产和规模也都取得一定进展,涌现了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达到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但是由于长期搞“小而全”,“大而全”,以及各个农场、企业之间的分割、封闭,缺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重复建设严重,资金投入强度不够,企业破产、联合、兼并不易等原因,城郊型垦区经济的分工协作、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程度还不高,数量太少。许多行业的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资源分散,企业集团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

3.产品档次低,技术进步工作的力度不够。城郊垦区除在一产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上具有较强技术优势,通过部分引进外资提高加工企业先进技术外,二产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老面孔”产品太多,更新换代不及时,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变化。2400多个产品中畅销的还不到20%。与此相联,技改资金投入的增加远远比不上基本建设投资增加的幅度,致使其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下降,许多行业和企业设备陈旧,带病运转。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支出几乎没有,新产品开发无力。这些情况表明:城郊垦区经济增长和运营至今仍未真正转移到科技进步的轨道,企业技术进步进展不快。

4.企业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城郊垦区在产业结构多元化过程中,虽然经过多次体制改革,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得到改善,但就总体而言,还未普遍建立起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表现为企业内外体制关系尚未理顺,产权的界定与明晰还未完成,各经济活动主体的权责划分不够清楚,生产经营的责任与激励制度仍未成熟。由于机制未形成,不少企业缺乏责任、制度和约束,经营管理比较混乱,质量把关不严,成本监督不力,资金流失严重,产品经销无章法,而且虚报浮夸、虚盈实亏现象较为严重。

四、城郊垦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多元化的必要性

城郊型垦区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元化发展,与过去比已取得明显的好转,但是,就目前而言,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首先表现在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太低,1994年北京垦区占35%,而上海垦区1993年占38%,第三产业与城市的要求还不相称,仍需大力发展。其次,对第一产业的投资额相对减少,致使其发展较慢。第三,第二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还未形成规模效益。因此,总的看:使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是产业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1.是城市性质和功能的需要。北京市确定了“提高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则。作为首都经济整体组成部分的农垦事业,自然要以北京城市的定位确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这样,才符合城市的性质和功能的需要。

2.是垦区经济本身发展的需要。城郊型垦区由于多年的发展,整个经济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个产业之间已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发展的关系。从北京垦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1980年至1988年由于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持续发展,尤其是二产快速增长后,致使经济扩张,社会总产值年增长17%,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1989至1992年,由于经济经过以前多年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未作调整,整个经济基本停滞不前;1993年以后,由于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更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所以经济超常规增长,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4%和16%。因此,可以说:什么时候城郊垦区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协调发展,基础和支柱的作用发挥正常,经济就持续快速增长,否则,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过程只要停下来,基础和支柱的作用失调,整个经济就停滞不前。

3.是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迅速变化的需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社会消费需求层次逐渐提高,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已导致消费需求结构向求新求质的方向演变,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强。只有在产业结构多元化过程中加强一产的基础地位,发挥好二三产的支柱作用,才能保证城郊型垦区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协调发展,才能生产出适合城市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变化的产品。

4.是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同世界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农垦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使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如果城郊垦区向多元化发展,一产这个微利、弱质产业在竞争中就会萎缩,二产、三产的发展就会因其脱胎于农业而受到制约,一二三产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掉。

五、城郊垦区发展多种产业的优势条件

城郊垦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与非城郊型垦区相比,在产业多元化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科技和人才优势。来自大城市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院校、新技术开发区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辐射有力地促进了各个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吸收和使用各类科技、管理人才。二是市场优势:城郊垦区紧靠城市大市场,城市的巨大需求为其推销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机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源和“硬件”,是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动力。三是区位优势:由于地处市郊,交通便利,再加上城市的扩大和功能的转移,给土地资源丰富的城郊垦区发展多产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四是信息优势:由于通讯发达,再加与市区及国内外有着广泛的社会和业务关系,城郊垦区信息灵通,应变自如,给经济多元化提供了所需的信息和条件。五是形成规模优势的条件充足:城郊垦区由于以上优势,再加上在筹措资金上的便利和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经济容易形成规模,这是经济更进一步多元化的必备条件,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六、城郊农垦产业结构进一步多元化的几点思考

1.坚持一个基础、两根支柱的指导思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北京农垦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一产的基础作用更显突出。首先作为城郊垦区确保城市副食品供应的功能决定了必须搞好这个基础;其次,一产生产的农副产品是二三产业的重要原料;第三,只有加强一产这个基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可能有更多的土地、人力资源转向二三产业。对二三产的支柱作用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二三产业必须“反哺”一产,在农垦经济的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保证经济效益低、风险大的弱质型基础产业。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城郊垦区的二三产业,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第一产业的依托和依存关系。支柱必须确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否则,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就失去了自身的优势。综上所述,以对城郊垦区而言,一产这个基础和二三产这两个支柱是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只有在这样一种完整的框架结构上才能建起城郊垦区经济效益的大厦,这就是本文的重要论点。

2.三个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北京垦区按照城市性质和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九五”期间确定了“稳一优二兴三”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战略,并制定了具体目标。

到2000年末实现总收入500亿元,国有利润5亿元,两项指标均比“八五”翻一番;年生产副食品总量保持在8 亿公斤左右(重点攻新产品和优质);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4:5。

(1)为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新的产业结构格局, 种植业重点发展粮、菜、果、花四方面。粮食争取实现平均单产小麦500 公斤、水稻550公斤、玉米600公斤、青贮饲料5000公斤的发展目标。蔬菜争取建成绿色食品蔬菜基地。果品发挥绿色食品基地的优势,扩大种植,引进优新品种,建成和提高4个万亩果园,调整品种结构, 通过发展果品加工,提高果品附加值。花卉建成年产鲜切花1亿支,球根种球2000 万粒的生产能力。

办好中以示范农场,更进一步强化国有农场对郊区农村的辐射、示范效应,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

畜牧水产业争取到“九五”末奶牛存栏达到8万头,牛奶总产量3.5亿公斤。出栏商品猪32万头、鸡蛋3800万公斤、商品鸭300万只、 水产品1000万公斤。提供种牛3000头,冷冻精液80~100万份,冻胚5000个 ,种猪3万头,种蛋3200万枚。

畜牧水产业一要发展规模经营和改进工艺,在总规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场与场之间的合并:1000头牛场发展到20个;万头以上猪场增加至8个;10万只以上蛋鸡场增至10个,5~10万只发展到20个;30万只肉鸭场增至8个。水产业要抓好黑鱼、甲鱼、叉尾回鱼、 罗氏沼虾和观赏鱼五大基地。二要发展以牛奶、猪肉、肉鸭、肉牛,鸡蛋五个系列的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形成奶业、肉鸭和肉牛三个集团。同时在远郊区县发展10个奶牛生产合作社以及北京周边的奶牛肉牛基地。

(2)二产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195亿元。主要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抓好名牌战略。扶持好以下基础好的工业产品,如阿奇红霉素、双歧杆菌、汽车底盘与车身系列、中空塑料桶、保龄球设备、“三元牌”屋形鲜奶、卡夫牌奶酪、“野牛”牌防水涂料、“上庄牌”汽门,以及“东门子牌”电热淋浴器等。形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为主的名牌系列产品。

建筑企业形成集团化发展,争取到1998年晋升为一级企业。到2000年实现产值5亿元,利润1.5亿元。

(3)三产到2000年总收入要达到250亿元,占各业总收入的50%,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35%。

要实现以上目标,三产一要抓好自有土地的开发、利用,抓好已批立项的投资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20个重点合资项目,搞好农场内部10条商业街和一个综合批发市场建设这个基础。二要进城挤占地盘参与城市改造、建设,要积极发展和扩大麦当劳快餐、牛奶制品、绿色食品、便民服务和花卉等连锁商业,并搞好农场地带不同特色的旅游区建设。

3.坚持外向带动的原则。

到2000年,三资企业个数累计要达到500家,累计引进外资20 亿美元。三资企业的总收入(以销售额为准),要达到100亿元, 出口供货额20亿元。

4.需注意的政策性问题。

(1)要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坚持在独立核算基础上做好三个产业之间的扶持、补充和协调发展工作。北京垦区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现已制定了用二三产“反哺”一产的政策。指导思想是通过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实施倾斜扶持农业的政策,保证对农业的足额投入。明文规定各农场必须建立健全农业发展基金。基金来源一是农场各级每年从自留利润中提取不少于20%的比例;二是凡被占耕地地面建筑和设施的全部补偿费;三是提取房地产开发收益的15%,并要求专款专用。这一措施必将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协调发展。

(2)农垦系统内部的产业结构多元化, 不应影响实施国家对农垦系统的优惠政策。国家为了扶持农垦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城市供应副食品,从1977年实行了只交“两金”,免交所得税的财务包干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垦经济的发展,并促使农垦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一二三产业在各自独立、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了互依互补的关系。但有些人只看到三个产业之间的独立性,而未看到他们之间的互依互补关系,因而,从一二三产的独立性出发,认为只应给农垦的第一产业给予优惠政策,而取消对二三产业的优惠政策。这是不符合农垦实际的。因为正是有了二三产对一产的资金支持,才夯实了一产的基础,才促使农垦对城市供应副食品的主要功能(或可说基础功能)未变。因此,分割对待的作法不可取。

(3)应对农垦二三产纳入全市专业管理轨道,一视同仁。 由于农垦的二三产业是从一产派生的,因此,虽然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处于自生自管的状态,还未纳入全市专业管理的轨道。与直属于市政府经委、商委口的二三产业相比,农垦的二三产业在专业化管理上,还缺乏市府的统一规划,因此还不正规。尤其是在商业网点建设中,虽然大部分牛奶和部分副食品由我们供应,但奶点、副食点的布局、建点给我们规划得很少,建议今后应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按比例分给应有的份额。

(4)注意提高农垦系统二三产业的素质。这些年, 农垦系统产业多元化的进程发展很快,但由于其派生的根源,大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从一产转移的,因此,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人才的经营素质、管理水平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经吸收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也出现了不少好企业和优质产品,但就企业的整体素质而言,还不够高。因此,城郊垦区要在市场经济中适应新的需要,产业越向多元化发展,人才越要专业化、正规化,只有进一步广泛吸收和大力培训各类专门人才,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科学技术和较强业务能力的员工队伍,农垦经济的产业多元化才会有坚实的智力基础。

标签:;  ;  ;  ;  ;  ;  ;  ;  

论城郊垦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