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工作五年成就简要回顾(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简要论文,工会工作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积极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是工会贯彻实施《劳动法》的重点工作,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工会以贯彻实施《劳动法》为契机和突破口,把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作为贯彻实施《劳动法》的“牛鼻子”,在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形成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格局方面,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路数,有效地带动了全局工作。1996年初,全总正式成立了集体合同办公室。两年多来,集体合同办公室一是确定目标,狠抓建制。从1996年初开始,实行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集体合同建制情况季度通报制度。二是典型引路,促进交流先进经验。1996年5月、8月连续召开两次全国工会集体合同工作电话会议,交流先进经验,进行工作指导。三是调查研究,分类指导。为了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全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建立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性规定。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从1997年开始,分别在云南、北京、江西举办集体合同工作培训班,共培训省一级集体合同师资1010人。各地工会组织层层培训,已培训出一大批集体合同工作方面的骨干队伍。
几年来,在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1997年底,全国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已达236068家,覆盖职工达6072万人,其中公有制企业169235家,占已建职代会企业总数的74%,覆盖职工5022万人,占已建职代会公有制企业职工总数的76%;外商投资企业建制23147家,占已建工会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46%,覆盖职工357.5万人,占1996年已建会企业职工数的59%;私营企业建制达11822家,占1996年已建工会的82%,覆盖职工55.46万人。江苏、河北、山东、辽宁、湖南、河南、湖北、福建、广东、浙江等省按要求完成了全总十二届四次执委会确定的各项指标。实践证明,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从根本上抓住了贯彻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重点,抓住了基层工会突出维护职能、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
五、加大参与力度,从源头和宏观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制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依法治国,工会也要依法治会。依法治会是工会工作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积极参与各类立法工作,落实源头维护。工会十二大以来,全总共参与立法106项。一是参与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包括参与修订《宪法》;参与起草《劳动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对《公司法》提出修改意见;建立健全《工会法》体系等。二是积极参与了与《劳动法》配套的法规政策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与有关方面联合发文30余件。对其它40多项法律、法规提出了近200条修改意见和建议。三是参与地方立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地方工会参与地方立法和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规范性文件3200余项。实践证明,多层次参与立法是工会源头维护的重要途径。
(二)参与处理劳动争议,稳定劳动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关系领域里深层次的矛盾暴露出来,劳动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几年来,各级工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工作进一步发展。到1997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90343个,组建率达74.6%,其中国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已达80%以上。二是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几年来,各级工会通过多种途径,将大量劳动争议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劳动争议的发生。有80%的劳动争议在基层通过调解得到解决。三是积极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目前,全国已有约2000名工会干部被聘为劳动争议兼职仲裁员。1994年至1996年,参与劳动争议仲裁约10万件。四是积极开展工会法律专业人才培训。1996年,全总决定用3年的时间培训工会劳动争议兼职仲裁员6000人,劳动争议调解员30万人,劳动法律监督员30万人。到1997年6月,培训计划已完成一半。这些措施,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稳定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倡全方位维护。一是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改革,参与国家和地方改革方案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二是参与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失业救济标准“三条线”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就“三条线”的保障范围、标准的确定和调整、管理体制和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反复磋商、论证,积极提出工会的政策主张。截至1998年2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最低工资规定,近400个大中城市和464个县政府所在镇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参与政府有关职工解困和再就业领导机构的工作,推进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协助政府保障困难职工、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同时,就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对推动涉及职工利益的法规的制定和指导基层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开展女职工劳动权利和劳动保护工作,强调特殊维护。近年来,全总把促进下岗、失业女职工再就业工作作为工会女职工工作的重点来抓。从1993年至1997年,分别对35岁以下下岗和提前退休女职工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形成了16篇相关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并参加了全国妇联举办的“下岗女职工理论与实践研讨班”和“市场经济与妇女就业理论研讨会”,引起了与会者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
六、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
从1992年开始,各级工会普遍开展每年元旦春节期间“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1994年4月,全总提出了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倡议,以推动送温暖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各地为职工送温暖,极大地推动了送温暖工程的发展。
——积极搞好职工解困工作。截至1997年底,全国80%的地市、县级工会和12万余个基层单位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共有22万多名各级党政工领导干部与2.7万家困难企业,近36万户困难职工家庭结成包户帮困对子。仅1997年一年,全国各级工会以多种形式扶持25万余户困难职工家庭脱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8个省级工会、517个地市级工会和2580个区县级工会建立了送温暖工程基金会,资金结存额超过22亿元,为开展经常性的救助和扶持困难职工开展生产自救,提供了资金保证。经各地工会帮扶的9000多户困难企业,有近半数状况明显好转。1998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国工会通过工会经费拨款、送温暖工程基金投入、政府资助和职工捐助等渠道筹集送温暖活动资金15亿元,救助困难职工480多万人,基本上做到了对所有困难职工普遍进行走访慰问。
——协助各级党政实施再就业工程。近几年,由于企业转制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岗职工及失业职工数量逐年增多。针对这一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各级工会积极协同政府和企业行政采取有效措施,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再就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工会已创办职业介绍服务机构800多所,成功介绍下岗职工重新就业50余万人次。为了提高下岗和失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再就业竞争能力,各地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3200所,第年对120多万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据调查,参加转业转岗培训的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率为80%,而没有参加培训的职工再就业率仅为20%。工会举办的经济实体已安置下岗职工及困难职工家属就业80余万人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近百个城市工会举办了职工解困贸易市场,使数十万下岗失业职工得到安置,解决了生活来源问题。今年2月,全总召开促进再就业培训电话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工会要把再就业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确定了全国工会系统力争每年完成150万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力争使100万职工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和岗位的奋斗目标。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下,安置下岗职工的工作已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职工再就业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努力发展互助合作事业。为了适应国家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全总于1996年下发了《中国工会职工互助补充保险试行办法》,要求各级工会以基层企事业单位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职工互助保险。在各级工会的积极推动下,初步形成涵盖多种保险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对社会保险构成必要补充的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体系。截至1997年底,全国参加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的职工已有2000多万人,结存保险金21亿元,有200多万人次获得了各种保险待遇给付。各级工会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9500多个,入社人员680余万人,累计经销额10亿元左右。全国基层工会建立职工储金会近18万个,储金总额达11亿元,对于帮助职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各地兴办的职工住宅合作社,每年为大批住房困难的职工提供质优价廉的解困房。数以万计的工会积极分子组成“贴心人服务队”、“送温暖志愿者服务队”,活跃了厂矿企业和社区各个角落,热心为广大职工特别是为鳏寡孤独病残职工和离退休职工提供各种日常生活服务。
——积极开展帮困扭亏活动。1993年以来,全总先后3次召开全国工会扭亏增盈电视电话会议,向全国推广介绍了21个工会帮助企业扭亏增盈经验。各级工会对扭亏有望的企业积极开展了帮扶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近3年来,县以上工会坚持按照全总“每年帮扶一至两个亏损企业”的部署,共帮扶亏损企业9004家,其中有1817家扭亏增盈,有2208家停亏或减亏。1996年起,全总实施的“一、十、百、千、万技协工程”取得明显的成效,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据19个省市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各级职工技协重点帮扶亏损企业3177家,完成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8709项,创经济效益13.5亿元。几年来的工作证明,以技术帮扶为主,同时重视管理帮扶,是增强企业“造血机能”,使企业彻底走出亏损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摄影:鲜如煌 马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