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教学过程的目标取向及其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取向论文,教学过程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开放性作为我国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两大命题之一,是近几年随着教育现代化命题的不断突破,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广泛实施,教育开放性命题的研究和实践几乎获得了全方位的进展,开放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成了各行各业追求持续发展的第一需要,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然而,从微观的层面上看,教育的开放性问题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或者说还只是处于半开放的状态,离理想的开放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所谓的不完善集中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上。笔者曾听到有人对我国的开放教育形式作这样的评价:校门是开放的,进门后却是不开放的。这种评价所反映的就是教学过程不开放的问题。当然,笔者并不完全同意其对开放的理解,但教学过程开放的不充分不完善是肯定存在的。也正因为这样,开放教学的效果并不显著,教学的有效模式也尚未形成。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解决,势必会动摇整个开放教育的理念。因此,认识、研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问题并加以完善,实现完全开放的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过程开放的含义及其解释
教学过程通常是指学校(或教师)、学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或行为链(笔者倾向于用“行为链”的概念,因为这一表述更能体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做这样的表述,完全只是个人的观点,当然可以商榷,但是作为教学过程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明确的:
1.教学过程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的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知识、技能、素质的一定量的取向,由一个个具体而明确的教学任务汇集而成的。因此,教学过程通常蕴涵着某种动力机制,是目标取向使然,目标取向是教学过程运行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目标取向是多样的,可以由政府、学校、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习者自己拟定;可以是年龄段、专业、学年教育的目标取向,也可以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取向。不同的目标取向将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变化。
2.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构成的 教学任务的完成总是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一次次有益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变得有意义和具有科学性的关键所在。随着教学活动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过程也将更趋合理和灵活。
3.教学过程是学校(或教师)、学生进行程序式行为的反映 离开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行为,教学过程就不再存在。现在有人试图借助计算机设定教学过程,否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结果只能是徒劳的,因为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意义总是要人来赋予的。同时,这种意义也规定着人的行为是程序式的,这种程序式行为使得教学过程从开始到结束表现为有序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是依一定教学环节而反复运行的。
上述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含义是其本质的反映,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目的性、行为性和程序性,是学习者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观的偏差,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习者已有的心理差异、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教学过程存在着目标单一化、活动简单化、程序定式化的倾向,由学校、教师替学生建构学习的意义,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行为,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被动学习。而在开放的环境下则非常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直接面向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需求自主进行拟定和选择,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进行自主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把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仅仅理解为课程开放、时间开放、地点开放是有失全面的,尤其是面对国内长期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则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开放性的全面理解应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开放性存在于学习者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主体精神上,通过主体精神的发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实现开放性与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换句话说,开放性只是相对于爱学习、主动学习的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学过程开放性的基本要义;二是开放性建立在学生对学习、学习活动自主选择上,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可以根据各自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需求进行学习的自由,实现开放性与选择学习的有机结合。开放性为会学习的人提供最方便的条件,不但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可满足各种知识的学习需求,还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可满足按习惯方式学习的选择。运用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需求引导、学习方法指导和平等的人文关怀,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追求新知识的学习,形成不断激励自我、竞争向上的学习风尚,则成为教学过程开放性取得成效的关键性要素,成为教学过程开放性的又一要义。只要坚持教学过程开放性的上述两个基本点,并不断地为之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一定会探索出成功的路子,并将越走越宽。
二、教学过程开放的目标取向及其特点
从教学过程开放性的本身含义看,蕴涵着行为主体、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学习活动方式、学习方法等诸多要素的深刻变化。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有着新的目标取向和特点:
1.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 教学过程的开放,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行为主体发生变化,意味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和革新,学习者成为教学过程的行为主体。这种行为主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并因此而使得开放变得有意义;二是人人都是学习者,任何人(不同年龄的)在社会中都具有学习的基本特征,体现每个人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成了学习者自身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成为学习的自我引导者。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学习者的意向,这种意向将更多地对教学过程的内涵和进程产生影响,使得教学过程在教与学的不断互动中发展和终结。具体表现在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可根据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条件等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变得灵活而多样,适应更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需求;表现在对学习者主动参与和主体推动的行为和心向非常注重,通过这种注重,强化教与学的沟通,形成教与学双方的有效的心理默契,从而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断革新和完善,教学过程不断趋于优化;表现在知识需求的内化特征,不再推崇由外部灌输的习惯做法,根据内化的需求寻找与他人的交互途径或方式,追求知识掌握的最大程度。
3.个性化的学习 尊重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同时,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其积极性,让其根据自身的习惯方式找到最有效、最便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开放性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的目标取向。教学行为方式逐步由个别化学习的方式取代集体学习的方式,拟定和调整教学目标,参与课程的教学活动,选择的学习内容和采取的学习评价方式,都将以构建各自的知识结构为目的,体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原先的基于集体学习方式的划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活动不再适应,学习完全从教师、班级、课程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自由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等都由学习者自主决定。教与学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学习者可根据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式选择决定参与合适的学习活动,学习卜所表现出的所有形式都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4.多样化的学习 教学过程的开放,就学习者而言,不但意味着学习内容的选择自由,也意味着学习方式的选择自由,学习活动既基于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基于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又成为开放性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教学领域中,教学信息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也是多元的,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时空选择环境,可以基于各种资源的学习,也可以基于教师面授、学习伙伴的协作、专题的探究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5.教学过程的现代化 教育的开放性与教育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要解决的两大相关命题,两者相互依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的基本标志就是学习者作为教学过程的行为主体充分表达其学习的意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学习支持环境。这样的空间和环境是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执行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反过来又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开发。因此,不断执行教育新理念和不断利用教育新技术成了教学过程开放性的自觉行动,并在对学习者的持续关怀中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现代化程度。
三、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具体建构
如上所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有具体内涵的,就目前状态而言,有的内涵实现了,但更多的内涵还未实现。如文章开头所述的那种现象,学习者的自主程度确实还很低,其基本原因就是与开放性相适应的支撑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笔者认为,完全实现教学过程开放性的具体内涵,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支撑环境,包括教学理念的环境和开放学习支持的环境。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具体到教学过程,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1.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革课程的管理体系 教学过程开放性的众多的目标取向,归纳起来就是促使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把这样一个目的融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习者有选择课程的充分自由,满足个性的学习需求。这在现行的学校普遍执行的专业计划课程管理体系中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后才能实现。笔者认为,这种改革必须以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C.Rogers)认为,学习即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历程,这个历程中个体既不受本能冲突的驱使也不受外界刺激或环境左右,而是取决于需求、欲望、感情和价值等内在心理状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大力倡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实行非指导性教学,认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应给予根本的信任,教师和学生应共同负责起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共同参加课程计划的制定、管理及教学方式的安排。其认为教学目标是:(1)发展个人,使之能开放地接受改变;(2)发展社会,使社会中的人们能舒适地接受改变。因而认为教育的重点在于开创一个能诱导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环境。罗杰斯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教学建立在人类关系的概念基础上,在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中表现自我特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创造性学习的今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学应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偏重人格的完善和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教育不是直接去教他人,而是促进他人的学习。这首先要求打破现行教育中专业计划课程管理体系。尽管在远程教学中实行学分制,规定学分8年有效,但学习注册、课程选择、个人的学习计划等还是受到专业的限制,学习者的自由度还是很有限的;实践中也满足不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者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发挥。因此,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首先必须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真正体现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为目标,彻底改革现行的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管理体系如何改?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尝试方法。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组织课程。按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有关方面的重大问题或满足各种职业培训的要求提出一个个“项目”,再根据项目开发的要求有机组织学习的内容(学科课程或课程单元),形成“课程科目”;如果有文凭要求的,则可以在“课程科目”的每个科目后标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者可根据“项目”注册,并可根据自己拿文凭或不拿文凭的要求进行自由选择。另一种是组织“课程总目”。具体的课程可以按学科体系排列;如果考虑文凭和各种培训要求的,也可考虑组织板块课程,按板块组织总分,每个板块里再分必修板块和选修板块。学习者学习时按课程注册。从国外开放学习的实践来看,两种方法都有,有所选择的是,前种方法一般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中运用,后者较多地在大学开展的各种学历教育中运用。总的来说都有利于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最近有消息说,广州众多高校正在逐步放宽专业限制和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树立“宽口径”培养模式。这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有极大的意义。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的强烈的内在需求基础上的。如何刺激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极大地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是实施开放性教学过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的观点是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其结构:变强调课程的系统教学为强调课程的知识点教学,变单一式结构为多元式结构,使课程的知识本身形成一个开放体系,不断刺激学习者的内在需求。
在这方面,建构主义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外部灌输的,学习者只能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解释信息,接受知识,因而提出了鲜明的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3)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境中。
建构主义的上述学习观特别侧重于学习者这个要素,特别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也是实施教学过程开放性所要特别侧重、特别关心的问题,更是我们在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的时候要贯彻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设置“单元课程”“案例课程”“情境课程”等,并通过教师的作用,不断为学习者的学习搭支架、提供思维的挑战,从而实现:(1)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内在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并让学习者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2)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活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让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学以致用;(3)让学习者通过体验多种情境和检验不同的观点受到鼓励,支持学习者发掘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使学习成为自愿。
3.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为此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多地为学习者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二是主体性学习应有“质”的规定,主体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目前的实践来看,这两点注意得不够。实际情形往往是这样:一方面强调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努力改善学习的支持服务环境,另一方面却仍然大量地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主体性学习得不到体现,这显然有悖于开放学习的初衷。
要改变上述情形,光强调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是不够的,更要使之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才行。一方面要通过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改革课程管理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结构的设计、运用先进的课程知识传播技术与手段来进一步改善学习支持服务的条件,提供自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唤醒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发扬主体精神,通过他们的主体参与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形成主体性学习的局面。笔者认为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显得更为重要。
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以让学习者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来实现学习和发展为原则,这是因为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原则下的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递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肩负着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使命。因此,现在有的教师尝试着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知识点的要求或其他因素设置一些问题,或编制某个案例,或设置某个情境,让学习者自己去求解;在求解过程中鼓励独立完成,也鼓励合作完成;承认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问题、案例和情境;当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不提供答案,只提供示范、教练和咨询。这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尝试,在笔者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对倡导主体性学习证明是有效的,对学习者和教师的独创性更具开放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实现开放性将更有效。
4.注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改革学习结果的评价机制 据很多调查结果反映,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施不起来,大多由于学习评价机制的传统和封闭,与开放学习相悖离。拿中央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举例,学习评价的取向仍为普通高校实行的那种以取得文凭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学生虽有选专业、选课程、选学习模式的自由,但个别化学习的支持服务和考核服务却明显滞后;考试实行“五统一”;评价主要由教师做出,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习水平;评价的方法也是封闭的,虽在终结性考试外还有形成性考核,但不够规范,随意性很大,未能切实反映学习者平时学习的情况,因而实际上与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质的区别。这样的评价机制显然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开放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
如何改革学习结果的评价机制,这在目前来说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必须尝试,必须探索。笔者认为,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把握,那就是:要从开放学习的理念出发,由纯粹的知识取向转变到素质取向,不但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更要注重对学习认知过程的评价。原因就是每个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各异的,任何单向的评估都难以反映学习者的真实结果和水平。应当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要从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中所产生的变化、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以及各种评估对学习者所带来的影响或刺激程度的综合评估中给出其恰当的评价;(2)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可以是教师、社会和学习者个人,但要配以公开、规范的评价制度;(3)评价方法应是多种的,可以是学习成绩评定法、综合能力测试法和承担社会“项目”任务评比法等(比如有的专科学校规定凡学习者通过国家等级英语4级考试的,可以免修免考学校的英语课程),寻求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组合;(4)评估标准可根据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不同而不同,并要求标准的内涵是开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通过学习结果评价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精神。这既是开放学习理念所追求的,也是教学过程开放的路子越走越宽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