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理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在世纪之交即将到来之际,一个崭新的课题——可持续发展摆到了全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作为迈向新世纪的目标依据和行动纲领,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及发展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必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而指引着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然而,这一思想的产生并非那么容易,它是人类经过一个多世纪全球工业化的实践,在辉煌的物质文明与暗淡的自然环境强烈反差的图景前深深的反思,痛苦地意识到如果继续沿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老路,任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那么人类就会与地球一起毁灭。经过科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的长期探索,一种改变传统发展观,改造人类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也就是著名的地球宣言。它宣布全世界各国人民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致行动。
在我国,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12亿人口的大国颁布的“可持续发展纲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的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庄严地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将为实现“21世纪议程”这个全球共识,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环境保护,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继而,国家环保局提出了“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是1996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6]31号文转发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有关概念,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完整的表述,这一思想认为人类必须改变以人类为中心实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传统思想,而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协调和谐地共同生存与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可以承载的能力。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同时,一些社会团体也紧密配合,中国未来研究会积极组织力量,参与了北京市怀柔县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的制订。我们浙江省未来研究会也于最近向省科协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教育的建议。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并努力付诸行动。
2.可持续发展与旅游
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密切相关,至今还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我国旅游业,特别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总是富有魅力的旅游吸引物。相反,一旦自然、生态环境的被破坏,就很难再吸引旅游者(除非是专门考察被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旅游者)。工业污染、森林的被破坏、生活垃圾污染等正在使本来良好的环境趋于恶化,而旅游业本身对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环境又极具影响。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贡献。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贡献至少有下列几方面:一是旅游收入的再分配有可能使政府增加对环境的投入,才能落实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广开渠道,积极筹措旅游区污染防治资金;各旅游区应当集中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二是旅游能增加人们的文明程度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旅游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它对于增加旅游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环境科学知识;更新观念,包括环境保护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的素质的提高很有好处。三是协调的旅游建筑可以美化自然和人文环境。古往今来,许多足以使人们留恋忘返的地方,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有许多人文景观,而这些人文景观,当初都可以说是一些经得起历史推敲的与环境相协调,大为山河增色的旅游建筑。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来自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方面,就来自旅游供给而言,它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作为一种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碴这“三废”和布局不当为主。就来自旅游需求而言,它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在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旅游者的暂时停留带来超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污染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造成了景物损耗、意境衰退,致使整个旅游区生命周期缩短,甚至废弃。在我国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旅游点开发一个破坏一个的情况。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难怪有人提出“21世纪,中国旅游还剩什么可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确非危言耸听。据此,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必须改变,否则是不可能引起人们对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予重视的。
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旅游发展也特别关注。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90全球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就提出了一个《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又在西班牙专门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制订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提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这应当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准则。《中国21世纪议程》也对旅游有明确的要求,规定要“开辟新旅游专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不污染,不破坏环境的绿色旅游,加强旅游与交通、机场建设以及其他一些服务行业(包括饮食业)的合作,解决旅游景区污水排放处理及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问题,解决好旅游景区有危害的污染源的治理与控制。国家旅游局孙钢副局长也在国务院环委会三届四次会议上作了题为《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发言,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浙江,旅游环境保护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1988年,就由省旅游学会、省环境科学学会和省未来研究会在千岛湖联合召开了全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学术讨论会,会议特别注意到了当时兰溪六洞山景区村民烧石灰严重污染景区的情况,引起到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与会环境、旅游、未来学家发出呼吁: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才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提出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1996年12月,省旅游协会和未来研究会再次联手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研讨会,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强调可持续旅游发展,并不是要限制旅游发展,而是强调“持续”,或者说是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朝阳产业”。'90《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提出的目标是:
(1)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
(2)在发展中维护公平。
(3)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4)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
(5)保护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
这应该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
3.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旅游
业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意识。特别是旅游资源和环境质量不仅仅是为维持人们正常生活基本保证的一般质量要求,而应该有比这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质量要求与符合相应特色旅游产品的特殊质量要求。旅游发展还应当“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必须增强保护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的意识,摒弃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举措,不宜过多地强调“超前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普及可持续旅游发展基本知识,在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举办各种类型的讲习班、培训班、报告会,努力使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在旅游界以至于全民中深入人心,为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制订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目前,各地都已经或正在制订“九五”和至2010年的旅游发展规划,因此,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可以有两种考虑,一是单独制订一个,二是可以放在“九五”和2010远景目标规划之内。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多从环境适应性来考虑。最好叫环境—旅游规划,适度开发旅游资源,至少在制订旅游规划时,强调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努力“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永久和谐”(WTO1993年口号)。在新建的旅游区,应首先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做到绿化、美化环境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注意保护好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注意适度开发旅游资源,防止掠夺性开发,特别是对自然保护区要根据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生产实验区的不同层次,如核心保护区不得开发旅游,缓冲区可开发科学考察旅游。而旅游设施一般应规划在生产实验区或保护区的外围。此外,要设置环境容量界限,如对于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防止过多的游人进入,有的不能开放旅游。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以免资源和环境的过量损失。
——建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和测算方法。目前我们对旅游业发展的评估和统计指标只注意经济指标,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考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而一些有关领导人也满足于近期的经济绩效。国家旅游局应会同有关部门研制一套指标体系,以适应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环境,要建立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体系,根据质量标准,责成有关机构及时监测和评估,并把数据存入数据库,定期公布,及时分析,发布预警,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及时地,全民、全方位地控制旅游污染。
——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产品。比如,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它提供给旅游者的必须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上是以大自然为目标的旅游产品,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旅游者不仅不会破坏环境,还应该对保护环境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诸如森林公园、村镇旅游、探险、漂流之类都可归结为生态旅游的范畴,由于它顺应了世界旅游回归自然的趋势,因此颇受旅游者的青睐,有关资料表明,国内外旅游者以回归大自然为目的的旅游者一般都在50%以上,北京居民到京郊旅游则达67.33%。与此同时,一种到大自然去度假休闲的所谓休闲旅游也逐渐兴起,其比例均已超过10%,在上海赴浙江旅游者中已近20%,具有300多间客房的四星级宾馆杭州之江度假村平常住房率也在70%左右,双休日则常常住满。1996年4月份刚刚开张的桐庐“红灯笼”小木屋,也已接待了3500人次,一时被称为“奇迹”,传为美谈。我们浙江具有十分优美的自然环境,无论是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东的东海大洋,浙西的丘陵山地,无不蕴藏着内涵丰富的自然品味,许多地方山青水秀,很少污染,开展生态旅游,大有潜力可挖。“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推荐的优先考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地区小岛屿、沿海地区、高山地区和历史名城在中华大地举目可见。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历史遗产、森林公园等都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旅游区的理想之地。一些新建立的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更要按照此类原则进行建设,为全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旅游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与一切破坏旅游资源和环境,致使非持续旅游发展现象作斗争。对于保护旅游环境,我国已有不少法律作依据,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各地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一般也有环保方面的内容。1995年8月17日,国家环保局、旅游局、建设部、林业部和文物局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防治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拟议中的《旅游法》更应该强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部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法律。只要我们按照有关法律严格执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实践经历,只要我们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国的旅游业一定可以做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成为一项永久的“朝阳产业”。
收稿日期 199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