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理模型构建及针刺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理模型构建及针刺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爱成[1]2002年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理模型构建及针刺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脂代谢紊乱不仅可能影响中风病的中医病理基础,而且可能参与针刺治疗的作用机理,影响针刺治疗的预后。 以上述两种观点为切入点,我们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以下简称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作为研究的样本。研究有两个平行的目的:(1)研究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医病因病机;(2)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治疗作用潜在支配因子,以此推断降脂调脂作用是否影响针刺治疗的预后。 研究分为临床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基础研究借助模糊数学模型Logistic回归、距离分析等对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病理机制进行了量化分析,借助因子分析等对“醒法”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和非特异性治疗作用内在相关机制进行了分析,辅以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醒法”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实验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了急性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特定区域(缺血周围区皮层、海马、后区皮层)转化生长蛋白(蛋白表达以及mRNA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微血管血管粘附分子-1的表达分泌,并对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的分泌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针刺的干预作用。 结果发现:肝肾不足,阴虚风动是高血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发病的始动环节;病理过程蕴涵着丰富的痰热色彩,风火煽动,痰热肆虐是急性期始发证候演变的主要内在动因。热毒、血瘀的形成与演化与痰息息相关,内生之痰责之于肝、脾、肾。主要的病理辐射是热结阳明,痰热扰心。多种经络病变是脏腑病理信息的传递,与相关脏腑有明显关系。除痰热与手阳明大肠经;风、痰、瘀与足少阳胆经关系较为明确外,其它经络传变与内生致病因子无明显关系。 “醒法”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分析表明,针刺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机理可能涉及颅底血流动力学参数、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凝血酶时间(TT)的改变,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受某些共同潜在支配因子的作用。其它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凝血-纤溶系统等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关,除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外,“醒法”对其它脂质代谢的调整作用可能不影响针刺治疗的预后,它们之间涉及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途径。进一步的科研可以从影响极低密度天津中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脂蛋白(VLDL)代谢途径、凝血酶时间(TT)改变以及血管动力学角度寻找它们共同的支配动因。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醒法”可通过上调生长相关蛋白 443(GAP43)信使 @RNA的表达来提高GAP-43的蛋白合成。能够诱导神经营养因子(NTFS)在大部分脑区的表达,使之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并且能够抑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kVCAMq)和缺血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l)的过 吵量表达。其中,“醒法”能上调GAP43合成及其mRNA表达,是其促进神经元结构重塑,突触重建,神经再生的分子标志。提示·“醒法”’能促进神经突触连接重建瞩ynaptic remodeling),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减少单核-巨噬细胞在脑缺血区的浸润,抑制神经细胞迟发性损伤。 研究还对。醒法”非特异性治疗作用的潜在支配因于进行了分祈,对进一步的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提示。

于若凡[2]2018年在《“化痰开窍”电针法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大脑TrkA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1)电针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行为学、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形态学和海马齿状回、缺血半暗带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TrkA)表达的影响,以及缺血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的影响。(2)电针对单纯脑缺血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以及缺血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将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1组、电针2组(每组n=24)。高脂饲料喂养6周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后(除正常组),第43天至第49天,电针1组电针双侧“丰隆”穴7天,每天1次。第50天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50%FeCl3化学诱导,建立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术后两个电针组立即电针“百会”穴和双侧“丰隆”穴,每日1次。电针治疗频率2/100 Hz,20分钟/次,每天1次。术后1、7、14天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术后1天检测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侧大脑海马齿状回和缺血半暗带TrkA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实验二: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每组n=18)。各组均喂养普通饲料,电针1组电针双侧“丰隆”穴7天,每天1次,其他组喂养7天,第8天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50%FeCl3化学诱导,建立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术后两个电针组立即电针“百会”穴和双侧“丰隆”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7天。术后1天检测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体积。术后1、7天免疫印迹法检测单纯脑缺血组大鼠患侧大脑半球TrkA和β-NGF蛋白表达。结果:实验一:(1)术后模型组TC、TG、LDL升高,HDL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天电针组TG降低(P<0.05),术后14天电针1组LDL降低(P<0.05),降低幅度电针1组>电针2组。(2)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天电针1组大鼠NDS降低(P<0.05),电针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小(P<0.01),且电针1组梗死体积小于电针2组(P<0.05)。(3)模型组缺血半暗带可见大量炎性细胞聚集浸润,神经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固缩深染,神经元大片消失,神经细胞间质疏松。电针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受损情况相对较轻,存活的神经细胞数量增多、形态较正常,部分核不规则,神经细胞呈轻度肿胀,细胞外间隙较小,炎症浸润较模型组减少,细胞及间质水肿较轻,脑损伤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组,且电针1组轻于电针2组。(4)海马齿状回和缺血半暗带中TrkA阳性细胞数:术后1、7、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中TrkA阳性细胞数均显着上升(P<0.01);术后1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TrkA阳性细胞数均显着上升(P<0.05,P<0.01),电针1组与电针2组比较,缺血半暗带TrkA阳性细胞数上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4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TrkA阳性细胞数显着上升(P<0.05)。(5)在缺血侧大脑半球中,术后1天,模型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术后7天恢复至正常;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天和14天电针1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实验二:(1)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天电针1组大鼠NDS降低(P<0.05),电针1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小(P<0.01),且电针1组梗死体积小于电针2组(P<0.05)。(2)在缺血侧大脑半球中,术后1天,模型组Trk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电针1组β-NGF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升高趋势。术后7天,模型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电针1组TrkA和β-NGF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1)在高血脂阶段针刺干预,可更有效的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作用优于缺血后治疗,且对大鼠缺血侧大脑TrkA、β-NGF可能有上调作用。(2)早期电针干预可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减小脑梗死体积,且对大鼠缺血侧大脑TrkA、β-NGF可能有上调作用。(3)脑缺血前电针干预治疗效果较好,“化痰开窍”理论指导的配穴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林旭明[3]2007年在《电针对脑缺血损伤后血清一氧化氮与血脂HDL-c、LDL-c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理论、实验、临床观察叁部分,探索了电针抗氧化效应及其脑保护作用的机理。理论部分从缺血性中风概述、祖国医学对脑中风的病因病机研究、一氧化氮途径在脑梗塞中的作用及针刺治疗研究近况及针刺对高脂血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实验立题依据和意义。实验部分从针刺抗氧化效应及对NO途径影响着眼,随机将39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与模型组进行对照性比较,观察血清NO、NOS浓度变化,缺血24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上升,缺血24h后其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明显下降,缺血24h后其神经行为学评分比模型组明显升高。非穴位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明显下降,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缺血24h后其神经行为学评分比模型组明显降低,同时与电针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临床部分对病程大于4周的37例脑梗死合并有高血脂症患者进行观察,比较针刺治疗前后血清NO和血脂HDL-c、LDL-c的变化。资料显示: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NO、HDL-c与LDL-c比较,P<0.05,没有显着性差异;针刺治疗组:血清NO指标治疗前后比较,P>0.05,没有显着性差异,HDL-c与LDL-c治疗前后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叁个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比较,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临床疗效比较可知,针刺有助于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电针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引发的脑组织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其治疗作用可能是调节一氧化氮途径来实现的。初步探明,电针可能对脑缺血造成的自由基损伤,脑神经细胞及细胞器的过氧化,有预防及逆转作用,临床应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重要的科学依据。

蔡海红[4]2014年在《温和灸影响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CD40L轴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0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叁里穴”,“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分钟,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叁脂(TG)等血脂水平及sCD40L(可溶性CD40L)含量、CD40L (CD40配体)、NF-κB(核因子K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减少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ng/ml,艾灸组:7.097ng/ml,药物组:7.354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艾灸组的CD40L的表达降低(模型组:0.235mm2,艾灸组:0.072mm2,药物组:0.039mm2); NF-κB的表达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mm2,艾灸组:0.052mm2,药物组:0.036mm2),差异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L轴中CD40L. NF-κB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张会芳[5]2013年在《不同灸温调脂通脉效应及TRPV1介导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探讨灸温是影响灸效的关键因素,适宜灸温是取得最佳灸效的重要前提,为下一步灸法“温通”效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临床试验部分通过观察不同灸温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清Ox-LDL、ET-1、NO的影响,探讨不同灸温对高脂血症的“温通”效应,观察其能否通过调整血脂组分、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舒缩功能、预防AS等不同病理环节体现;动物实验通过观察温度感受器TRPV1的激动剂capsaicin和拮抗剂capsazepine对高脂血症C57BL/6小鼠血脂及背根节TRPV1mRNA表达的影响,从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两个方面证实TRPV1介导了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方法:理论研究: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古今文献资料,包括灸温、灸感、灸效、灸法作用机制、高脂血症、TRPV1,综合分析,归纳总结上述资料之间及与本课题之间的相关性,从不同方面为灸法“温通”效应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临床试验:将4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5℃组和38℃组,用不同的艾灸温度艾灸患者神阙穴及足叁里穴,每次每穴10分钟,隔日一次,治疗12周,肘静脉抽血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血清Ox-LDL、ET-1、NO的变化及组间疗效的差异。动物实验:分题一,将32只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46℃组、38℃组4组,每组8只。自制75%蛋黄乳剂25m1/kg腹腔注射,建立急性高脂血症模型。两次治疗结束后即刻取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背根节TRPV1mRNA的表达量;分题二,将40只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46℃组、46+CPZ组、46+溶媒组5组,每组8只。造模方法同分题一,46+CPZ组在治疗前需涂抹capsazepine,46+溶媒组在治疗前涂抹溶媒剂,其它组处理同分题一,两次治疗结束后即刻取材,检测指标及方法同分题一;分题叁,将48只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46℃组、38℃组、CAP组、溶媒组6组,每组8只。造模及治疗方法同分题一,CAP组只涂抹capsaicin不治疗,溶媒组只涂抹不治疗,其它组处理同分题一,两次治疗结束后即刻取材,检测指标及方法同分题一。结果:临床试验:1温、热、灼、痛四种不同灸感对应的温度范围有别,“温”的温度范围大概在32.8℃~35.8℃;“热”的温度范围大概在36.8℃~39.9℃;“灼”的温度范围大概在40.9℃~43.5℃;“痛”的温度大概大于等于44.5℃。2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45℃组降低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TC、TG、Ox-LDL的含量及ET-1/NO的比值,明显优于38℃组(P<0.05或者P<0.001)。同时,45℃组升高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NO的含量,明显优于38℃组(P<0.05)。345℃和38℃对于血清中Ox-LDL的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但38℃组对NO、ET-1、ET-1/NO无明显影响,而45℃组作用明显,说明38℃艾灸对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途径与45℃可能存在着区别。动物实验:4与模型组比较,46℃组TC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与46℃组比较,38℃组TC含量明显较高,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2.62倍,38℃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1.78倍,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38℃组的1.47倍。5与46℃组相比,46+CPZ组TC的含量与明显高于46度组(P<0.05),说明capsazepine拮抗了46℃艾灸的降脂效应。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2.62倍,46+CPZ组TRPV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1.59倍,说明capsazepine拮抗了46℃艾灸产生的TRPV1mRNA的表达。6与模型组比较,46℃组、CAP组TC的含量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CAP组降TC的效应与46℃组降TC的效应从统计学上讲无差异(P>0.05)。46℃组TRPV1mRNA的表达量与CAP组TRPV1mRNA的表达量相同,是模型组的2.62倍,优于38℃组。理论研究:7灸感是艾灸起效的关键;温、热、灼、痛是灸感的主要表现形式;适宜的灸量是灸感、灸效产生的重要条件;灸温是不同施灸强度产生的综合灸量,适宜灸温是取得最佳灸效的重要前提。艾灸的作用机理与燃艾时所产生的理化因子有关,如穴位局部感受器、热休克蛋白、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这些因子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进而产生相应的生物学变化。结论:临床研究:1“温、热、灼、痛”四种不同的灸感对应不同的温度范围,分别是32.8℃~35.8℃.36.8℃~39.9℃.40.9℃~43.5℃.大于等于44.5℃,灸感与温度密切相关。245℃艾灸刺激具有调脂作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血清中的TC.TG.ApoB.LDL-c的含量,同时明显升高了HDL-C的含量;显着降低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Ox-LDL的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明显降低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ET-1含量及降低ET-1/NO比值,同时升高了NO含量,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作用。338℃艾灸刺激调脂作用不明显;但可以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Ox-LDL的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对ET-1、NO的含量及ET-1/NO比值影响不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作用不明显。4两组比较,45℃艾灸刺激调脂效应、抗氧化效应及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明显较佳。艾灸具有温通调脂作用,“温”是条件,即需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45℃较38℃好,“通”是效应,艾灸刺激达到条件后才会产生较好的调脂通脉效应。动物研究:146℃艾灸刺激在降低TC的同时,明显增加了TRPV1mRNA的表达量,不同于38℃。2局部应用Capsazepine竞争性的拮抗了46℃艾灸热刺激产生的调脂作用,同时也抑制了艾灸热刺激产生的小鼠背根节TRPV1mRNA表达量。346℃艾灸刺激同Capsaicin一样,均可以激活TRPV1,并产生同样的调脂作用。4TRPVl介导了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适宜的灸量既要激活TRPV1,同时又可使病人能耐受,即是43℃-45℃。理论研究:1灸感是艾灸起效的关键。2温热灼痛感是灸感的主要表现形式。3适宜的灸量是灸感、灸效产生的重要条件。4灸温是不同施灸强度产生的综合灸量,适宜灸温是取得最佳灸效的重要前提。

胡旭[6]2009年在《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血脂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系统回顾和分析了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以及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30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对体重指数、合并症、常规血脂检查指标(TC、TG、LDL-C、HDL-C、ApoA_1、ApoB、Lp(a))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中医微观辨证客观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选择301例高脂血症住院及门诊病人,采用主次症诊断法,将其分成五个证型:即痰浊阻遏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烟酒嗜好、既往病史、中医四诊、血脂全套的各项指标即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po-A_1)、载脂蛋白(Apo-B)、脂蛋白(a)等7项指标以及利用这些指标构成的3种血脂比值,最后将5种中医证型同各项指标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3.数据统计:描述统计量采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多个证型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SNK法)。所有统计均使用SPSS13.0进行,制表软件采用Excel 2003。结果:①痰浊阻遏型的患者体重指数较高,与其他各型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在合并症方面,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气滞血瘀型的几率较大;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则脾肾阳虚型的几率较大。③就不良生活嗜好而言,各证型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P>0.05)。④在TG方面,痰浊阻遏型升高最显着,脾肾阳虚型较低;此两型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其余指标,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⑤在3种血脂比值的比较中,TC/TG的比值,阴虚阳亢型与其它四型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LDL/HDL的比值,气滞血瘀型和阴虚阳亢型与痰浊阻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po-A_1/Apo-B的比值,阴虚阳亢型与气滞血瘀型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①体重指数、部分合并症、血脂检查中TG异常者与某些中医证型存在着相关性。②3种血脂比值(TC/TG、LDL-C/HDL-C、Apo-A_1/Apo-B)与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未来在高脂血症的诊治中能成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现代实验室监测指标。

孙丽丽, 张健, 何桦[7]2019年在《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比较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在消化道疾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唐山市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于2016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41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5例。观察组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胃肠镜检查,观察两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检查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和SpO2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和SpO2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和SpO2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的检查效果优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无痛胃肠镜对于消化道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检查效果、较高的优良率和耐受性。

参考文献: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理模型构建及针刺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爱成. 天津中医学院. 2002

[2]. “化痰开窍”电针法对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大鼠大脑TrkA信号通路的影响[D]. 于若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3]. 电针对脑缺血损伤后血清一氧化氮与血脂HDL-c、LDL-c的影响[D]. 林旭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4]. 温和灸影响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CD40L轴表达的实验研究[D]. 蔡海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5]. 不同灸温调脂通脉效应及TRPV1介导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研究[D]. 张会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6]. 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血脂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胡旭.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7]. 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 孙丽丽, 张健, 何桦.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标签:;  ;  ;  ;  ;  ;  ;  ;  ;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中医病理模型构建及针刺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