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论文_齐世超

浅谈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论文_齐世超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

摘要: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工程施工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由于量大面广,有些影响工程的耐久性、有些影响结构使用功能或使用安全、有些影响观感和交验,对企业声誉影响较大,对工程建设危害较大。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决策上的不当、思想上不重视、管理不到位、工艺措施不到位、经验不足、认识不到位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些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特征;原因分析;措施

1 工程概况

工程中最常见的无非是钢筋、模板、混凝土,而工程施工完成后混凝土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实体质量及观感质量,同时也为了保证验收环节的顺利性,本文主要介绍一些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2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2.1 振捣不规范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出现过振或漏振现象。当发生过振时,混凝土产生离析,水泥浆和粗骨料分离。当发生漏振时,混凝土产生松散现象。

(2)主要产生原因

混凝土振捣工责任不明确,施工前未接受技术培训;同一部位振捣时间过长;混凝土下料高度过大,没有分层;振捣器功率小,振捣力不足,振捣器选择不合适;浇筑混凝土中不连续振捣出现漏振;附着式振捣器的布置间距不合理。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对操作工人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贯彻“三级”施工技术交底,混凝土浇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按已审批的施工方案与实施细则要求的浇筑工艺与浇筑顺序进行作业;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严格控制在30cm左右,分层振捣,上层浇筑振捣时振捣棒伸入下一层砼面5~10cm,浇筑振捣过程中,避免振捣棒横拖赶动;对每一振捣部位,必须振捣到该部位的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泛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浇筑混凝土时,大型构件宜用附着式振动器在侧模和底模上振动,用插入式振捣器辅助,中小型构件在振动台上振动,钢筋密集部位宜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每一部位振捣完成后应边振边徐徐提出振捣棒,应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附着式振捣器的布置距离,应根据构造物形状及振动器性能等情况通过试验确定;使用平板振动器时,移位间距,应以使振动器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10cm左右为宜。

2.2 养护不规范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混凝土表面出现干缩裂纹与温度裂缝,强度无法保证。

(2)主要产生原因

养护不及时;未采取有效的覆盖保温保湿措施;养护时间不够;大体积混凝土没有制定专门的养护方案;混凝土强度小于2.5MPa前,使其承受行人、模板、支架等荷载;冬季混凝土施工时,升温保温措施不正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防治及应对措施

1)对一般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应在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对于干硬性混凝土、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以及大面积裸露的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应立即加设遮阳栅罩,待收浆后予以覆盖和洒水养生;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

2)混凝土有模板覆盖时,应在养护期间经常使模板保持湿润;

3)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曝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养护期间混凝土的中心与表面、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

4)混凝土养护可采用塑料薄膜等砼表面保湿措施;

5)混凝土的洒水养护时间,一般为14天,可根据空气的湿度、温度和掺用外加剂等情况,酌情延长或缩短。洒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度;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专门的温控方案,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内部最高温度等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

2.2 表面出现裂缝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干裂。

(2)主要产生原因

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到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水化热不能及时排出所致;表面浮浆厚。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及时养护,把养护当做一道工序来抓;大体积混凝土采取体内循环冷却水,采取措施降低入模温度;避免过振,对浮浆清除。

2.3 麻面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主要产生原因

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黏结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缝隙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取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2.4 蜂窝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主要产生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2)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3)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4)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5)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3)防治及应对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和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5 冷缝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拌制、运输及浇筑能力不足,不能连续浇筑,施工缝多且出现冷缝。

(2)主要产生原因

1)混凝土生产设备老化或缺乏日常保养;

2)无备用设备;

3)施工缝处理不当。

(3)防治及应对措施

1)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对相关设备和备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并加强保养,添置足够的备用设备;

2)掺入缓凝型减水剂,减小分层间断时间;

3)混凝土浇筑间断时间较长时,应对已浇筑混凝土进行间隔复振,防止已浇筑混凝土初凝;必要时应在混凝土振捣平整后,对结合部进行处理(凿毛冲洗),下层混凝土浇筑前应先铺一层砂浆,适时预埋接茬钢筋。

3 结语

通过总结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有针对性的做好现场混凝土质量管控,提高了混凝土观感质量,使得验收环节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论文作者:齐世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  ;  ;  ;  ;  ;  ;  ;  

浅谈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论文_齐世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