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论文_王娇 熊德华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论文_王娇 熊德华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部分,即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和姓名不受侵犯,能够尊重他人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

第一项课标,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了解,学习水平是了解,学习内容是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和姓名不受侵犯。

第二项课标,是情感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尊重,学习水平是内化领悟,学习内容是尊重他人权利。

第三项课标,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运用,学习水平是分析,学习内容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人格尊严权的内涵。本课时教材曾强调了解姓名和肖像权,知道自己享有肖像和姓名权,现在课标及教参要求是将进一步说明其中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增强维权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学情的改变,树立规则意识,熟识肖像和姓名的法律知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做合格公民将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口。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是身心发展的剧变期,身心发展特征较以往差异大,独立性与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关注身边事物,求知欲强,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具有的学习本课的优势。

当然,从整体上看,他们还是处于心理性断乳与反抗期,由于对社会认知缺乏理性,趋于感性化,判断能力不强,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人格权的行为,因此,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教学重点、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对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认知较差,生活中侵犯以及被侵犯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教育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教材提及“增强

权意识”,因此,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到“能够尊重他人权利”,学情提及“部分学生不能分辨侵犯人格权的行为,”因此,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姓名和肖像的义务。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问答、体验,学生提高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社会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案例分析,学生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懂得侵害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表现形式。

教学流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用图片《猜猜这是谁》创境导入,教师提供一些学校拍摄的校园违规违纪行为组片,唤起同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反应,并设置两个问题:1. 看到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 2. 那你知道什么是肖像权吗?引导学生阅读总结出肖像权的涵义。

【点评:图片《猜猜这是谁》创境导入,维权意识的暴增以及感性认识的爆发,从学生刚发生的事情着手,以学生感兴趣的切身相关的方式导入新课学习,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强烈反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活动一:明理知法(小资料)

教师出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的法律条文,提出问题:你还认为以上照片是侵犯我们的肖像权吗?引导学生用“反证法”推翻之前的判决,正确认识到学校的行为为什么不构成侵犯我们的肖像权,引导学生了解肖像权行使的限制条件。同时,引发下一环节讨论。

过渡:那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侵犯我们的肖像权 ?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

【点评:这个环节,学生能通过“依法裁定”的形式来正确认识肖像权,吸引学生,且过渡自然,对学生渗透正确价值观。】

活动二:我法我论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哪些行为是构成侵犯我们肖像权的行为?

通过观看图片强调侵权的表现(同学们易发生的行为),引导学生规范个人行为以及认识到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把握教学重点。

【点评:由学生的身边事切入讨论,针对青春期的学生关注自己形象,渗透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深切体会肖像与具体人格的密切联系,由此体会肖像权的意义。通过举例及分析危害活动,使学生了解侵害肖像权的行为,并认识这些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自觉地尊重他人的肖像权,解决教学重难点。】

过渡:肖像已入我心,那我们的姓名又有怎样的故事那?

活动三:寓爱于名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使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与期许,学生懂得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懂得去感受父爱母爱,不应辜负家人殷切希望,让法律与道德完美结合,内化升华。

【点评: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引导学生有追求,名字总有寓意,挖掘学生姓名的寓意过程夜市激励学生的过程。】

活动四:寓涵于名

把真实情景引入课堂,学生阅读《美丽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美丽可以更改自己的名字吗?让学生当法官,发表观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感悟。引导学生了解姓名权的具体权益,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姓名权,从而掌握本课另一重点。

【点评:此活动较为简单,可以直接导入对行使姓名权内容的学习。】

活动五:寓法于名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4个问题:1.小新的什么权利被侵犯?2.材料中小新该权利被侵犯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具体表现?4.受害人小新应该如何维权?

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侵犯公民姓名权的种种表现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要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好自己的权益,进而突破难点,达到育人的目标。

【点评:重在感悟,强调导行,设身处地的立场,引入姓名侵犯的学习,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三、拓展联系、巩固新课

1、教师给出六个情境

2、学生自己当法官来判断该情境是否侵权?侵犯什么权利?并阐明理由。

【点评:进入情境,联系实际,又能理论拓展,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对侵权的表现越发明确。】

总体点评: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这一课 主要阐述肖像权和姓名权这类具体的人格权,然而部分学生缺乏独立人格,不能分辨侵犯自己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己的肖像权和姓名权。结合以上特点,授课教师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以实际案例开展教学,知情结合,将心理、道德和法律有机结合,体现在教学中,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问题、学习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高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强化学生依法判断是非、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学以致用能够得到体现,学生的“体验”、“感受”在课堂一直持续。

(二) 体现“政治学科” 的特色,结合课标要求,从导课开始,法律一直是本节课的主线,同时有渗透着心理和道德,比如“寓爱于名”、“美丽的故事”环节,在法律知识上、在人格培养上以及情感教育上都有着很大的梯度提升。

(三)本课各个环节的设置,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贴切自然且流畅;每一活动都巧设名称,并且问题丝丝相扣,逐步引向要达成的只是目标,直接干脆。

这节课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征着手,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重在解决学生的心中的困惑,结合课表的心理、法律、道德的目标,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成情感、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的实现。

论文作者:王娇 熊德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论文_王娇 熊德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