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作文给中学写作教育带来了什么?_话题作文论文

主题作文给中学写作教育带来了什么?_话题作文论文

话题作文 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到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题作文论文,中学论文,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外作文考题比较想到的

我们先看2004年福建省的高专作文题: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网上嘉宾点评说:“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高考前,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们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只要你能平时多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视野束缚在课内,那么,一定能写出很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们为这道题目叫好。”这些评价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命题的人性化,即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命题的开放和立意的敞开,没有审题上的障碍,人人一看就懂,无须在考试的焦灼中对着复杂刁钻的作文题绞尽脑汁,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写什么话题能发挥得最好,不论是水平高的还是低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书读得较少的学生,可以写鲁迅、苏轼、孔子等,因为教材就有不少他们的诗文,不至于无话可说;书读得多的可选择的空间就大了,每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都可能作为自己选择的话题。在“发展分”中特别鼓励立意的创新,命题没有观点的暗示和限制,什么样新奇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成。这样的命题,给中学教学提出了广泛读书,尤其是读文学作品,与文本、古人、名人对话,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进行审美阅读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方向。

但是,从全国来看,这样的考题真是太少了,除个别省外,大多不得要领,缺乏人文关怀,属“折腾”之列。比如全国卷: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学生读题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折磨。为什么题目不是“化解痛苦和放大痛苦”,却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只能写“放大痛苦”,不能写“化解痛苦”?写“化解痛苦”就是“偏离题意”?立意上明摆着就要考生写否定“放大痛苦”,“立意自定”岂不成了空话?这样,审题就成了一种伪能力,我们再也不要让学生在审题上遭遇挫折和痛苦了。广西的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居然从话题到形式,与“全国卷”如出一辙,真是怪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北京题: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自己把考生该说什么、怎么说都说了,不就是要让所有的考生无话可说,让所有有思想的考生闭嘴?

上海:“忙”——浮躁,喧嚣,文化的含量太稀薄了,带有明显的后殖民加商业心态!浙江:“人文素养与发展”,太泛;天津:“材与非材”,太玄;湖北:“买镜”,太实、太死;广东:“语言与沟通”,太窄,学究;江苏:“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把“诗意”的武断强加于人,要是考生没有这种感觉就得去编造了;辽宁:“平凡与自豪”,整出一副假崇高的面容,下了套子逼学生钻进假话、套话的圈子;重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河南:“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与2003年全国卷题目“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何其相似?!

有人认为高考作文命题的题型经历了从“命题作文”(应称为“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有人称“材料作文”为“命意作文”,“话题作文”为“命域作文”)这三个阶段,称这三个阶段体现了命题观念上的进步。对此我不敢苟同。能否“命”出好的文题,虽然跟命题的形式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命题观念的正确与否。以上考题基本上都采用了话题作文这种形式,但水平落差这么大,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

在一切的教育环节中,测评应是最需要人文关怀的。测评不应把学生当作敌人,专出些刁、怪、偏、难的题目,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测评,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有尊严的,自己的能力是能得到最佳发挥的,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的测评,自然应有关切、宽松的环境,舒畅、平淡的心境,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文化氛围。长期以来,语文高考试题是最不人道的,最“法西斯”的。似乎不把学生“绕”晕过去,不考得人仰马翻、死去活来就体现不出命题水平。这种坑人、害人的考试观念应彻底改变。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考题倒真可以给我们上一堂课。

法国的高考命题不但文科、经济科、理科是根据学科的特点分别命题的,而且,各科的命题不是一道而是多道。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更加开放、自由。许多美国大学要求学生交一到两篇开卷作文。普林斯顿要的多些,一共是四篇。在要求提交作文的大学中,绝大部分是命题或者规定内容或主题的作文。有些学校则不强求作文的形式和内容,任意交一篇即可。

这些“高考”作文题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芝加哥大学在申请表上一口气列了五个作文题,让申请者任选一题,写一篇一两页纸的作文。有一篇的题目是:“你感觉到星期三怎么样?”并提示道:“这是你告诉我们关于你自己、你的鉴赏力、你的抱负的一个机会。每一题都可以用完全真实或者完全虚构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写作——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消遣、分析(不要痛苦地挣扎)、创造、写作——让我们听一听你感兴趣的事情,听一听你的心声。”

这样的作文题都好写,又都不好写。正因为好写,反而不容易写好。更特别的是,这些题目的设计者都是去年申请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就是说,每一年的作文题都是从上一届申请者中征集的。新生发榜不到两周,学校就给他们发信,要求他们参加为明年的新生出作文题的“有奖征集作文题”的活动。西北大学的作文出题方式也一样,征集来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如:

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有个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除了列出作文题外,还出了一系列短文题目让学生回答:

创造一个能代表你的人生的首字母的缩写。这个首字母的缩写是什么呢?它又表示什么?

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素质传给了你?

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物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的作文试题,所设计的四个问题就像一次特殊的面谈。既轻松自然,又很有深度和代表性。

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假如你得到一年的时间为别人提供自己的服务,你将选择干什么?为什么?

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出的?

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各大学的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看不出出题者的倾向和喜好,基本没有对错之分,给作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让人读了之后,有一种写作的冲动。

他们似乎不把作文命题看成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文题有的是一年一换,如前面说的上一届学生为下一届学生出题;有的干脆一劳永逸,一套题数年不换。像一些名牌大学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就是如此。同时,这些作文又都是开卷的(在自己家里写好了提交给学校),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参见黄全愈《近看美国高考》(下),载《中国青年报》,2003.10.15)。

高考写作应使所有的学生不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让他们跃跃欲试、以求一逞;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言语才情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内心深处萌动起“吾心向往之”的欢欣感、归属感,真正感受到言语创造给予的安适、温情和尊严——这难道不是语文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的理想?

从为“话题作文”正名说起

话题作文不是“话题作文”,而“话题作文”属于话题作文。前面未加引号的话题作文概念是本义的话题作文,而加引号的话题作文是的下流行的所谓“话题作文”。这两者的关系就类似于“水果不是苹果,而苹果属于水果”这样的一种关系。之所以用这种拗口的方式表述,是因为在中学语文界——这个应该具有咬文嚼字、求真精神的学术界里,没有搞清话题作文与“话题作文”这两种命题形式的关系。因而,人们目前对高考所运作的“话题作文”认识必然不是理性的,而是盲目的。正如俗话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里的“言”,其实质就是“理”“言”不顺就是“理不通”。

查一查字典,我们会很容易明白——话题,是指说话的中心。那么话题作文就是围绕一个规定的话题为中心进行作文的命题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八股文,还是今日各式各样的高考作文,无一不是围绕一个规定的中心话题写作文。如《心之官则思》《论理想》《尝试》等都是话题作文,包括所谓的“材料作文”,那个“材料”也是一个规定的“中心”。

而时下人们所谓高考作文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它本来就属于我前边所说的未加引号的话题作文。如果说《心之官则思》《尝试》,还有看图作文、材料作文,它们是未加引号的本义话题作文“水果”中的“李子”“桃”“香蕉”的话,那么时下人们所谓的“话题作文”就算作“苹果”吧。例如:2002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梆梆的东西,他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这种作为“苹果”的命题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先交代一个完整的话料,然后,从这则话料中归纳、衍生出一则话题,作为试题的中心内容,它与直接命题——《心灵的选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边有一个话料背景。如果给这种作文考试形式进行定义的话,可以这样来描述:以某种完整的材料为由头,归引出一个特定话题,然后以此话题相关范围进行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叫“话题作文”。其实准确地说,它应该定名为“话料引题作文”。它与其他类型的围绕一个规定的中心作文统统属于话题作文。

至于因提出所谓“话题作文”这个概念之后,由类似前边所引2002年那种完全的标准命题形式,又衍生出来的其他命题形式,如“请以‘书’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其实它就是一种以“书”为题的命题作文或者说是所谓“话题作文”的滥觞,此“话题作文”非前边所述2002年标准“话题作文”,即“话料引题作文”。

搞清这些道理是有意义的。我们从上述简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所谓“话题作文”(即“话料引题作文”),它并没有什么根本特别的东西,只不过是各种命题形式的一种,而且从本质上看,与其他种命题形式是一致的。

当然,所谓“话题作文”(即“话料引题作文”),作为一种命题形式,有其相应的独特的应对基本规律——首先考生要搞清“话题”的题域中有哪些话题可以写;其次考生要选定适合所写的具体话题,并确立相应的文意;再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材料的积累,擅长的写作手段等),把应试的文体搞定。

需要指出,前面两项应考思维活动都不应该脱离试题的“话料”进行,因为试题中给出了一个“话料”,而且应试的“话题”是从该“话料”中引出来的,那么该“话料”就成为试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很显然它是考生理解“话题”的导引和规范。其实这才是的下所谓“话题作文”(即“话料引题作文”)应试的规范要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所谓“话题作文”(即“话料引题作文”),它提供给考生的思维范围并不宽泛,而是狭窄。但由于人们至今在理论上没有分清一般话题作文与所谓“话题作文”(即“话料引题作文”)的区别,已忽视了“话料”的背景规定作用,比如人们写2002年所谓“话题作文”——以那个登山人的经历为话料再加话题“心灵的选择”组合成的命题形式的作文,实际上已经简化为以《心灵的选择》为题作文,那个话料没有什么意义,在考生眼里它已游离于试题之外,实际上成为多余的材料。这个现象就是因为人们理论认识不清造成的。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与其他命题形式相比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只剩下“文体不限”了。而恰好是这一点,它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的不是正面的效应,而是负面的效应。

作为考试的命题形式,不应该让考生掌握一种固定的形式,它应该多种形式交替使用。高考作文连续多年以所谓“话题作文”形式出现,某些教育界人士还沾沾自喜,以为发现了这样一个“宝贝”式的命题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应试空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鸵鸟式看法。凡是考试,对考生都是难关。各种形式无所谓自由不自由,无所谓解放不解放。本来学习较好的考生,应试能力强,什么形式都不会对他们构成障碍,而成绩相对差的考生,无论什么形式对他们来说都会构成障碍。所以,我以为命题形式没有厚此薄彼、褒此贬彼的必要。各种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就连那古代八股文命题形式,对培养人才来说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限制性思维训练,它讲究按严格的程式作文,在规定的话题下,破题、承题,左写、右写,前写、后写,相反相成,并列对照等等,这对训练人才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是有很大作用的。我在这里并不是说今日要恢复八股文考试,而只是说各种考试形式各有其锻炼人才的特点。

然而今天所谓话题作文形式的滥用,它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平衡,对学生的逻辑性缜密思维训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种做法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其突出表现是中学生忽略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淡化文体规范意识。在大学里,大一新生的论说文写作能力极差,就是这种考试造成的结果。因为所谓“话题作文”的考试中,文体不限,所以大多数考生都选择记叙文体。如编造一个小故事,设置一个情景等等,而这些形式灵活多变,容易表达情感,与论说文相比较,得分点较多。因此,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导致中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素质训练跛脚化,文体意识偏枯,失去平衡。这种考试形式延续的时间越长,考前公示的越明确,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危害就越大。看似“文体不限”,创造了文体多样化的考试环境,其实它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是单调。这就是在实践中辩证法给予不懂辩证法的人的惩罚。

关于话题作文的几点忧虑

“话题作文”这种形式在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时候,大家无不欢欣鼓舞:这既适应了高校扩招降很难度的要求,又顺应高考选拔充分展示考生个性鼓励创新的时代呼唤。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的三自原则,与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以来的改革呼声以及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吻合。一时间,中考模仿,小学也开始了仿照出题,单元考试、期末考试、月考、年考,几乎所有的写作试题都变成了话题作文这一独统天下的大菜。

应该说,话题作文在高考写作能力考查上是有贡献的,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考查形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展示才华的空间。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毫不含糊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审题弱化

由于范围宽泛,题目自拟,学生完全可以在偌大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方便程度随意拈取一点来作文,因此,根本不需要多动脑筋去审视题目,去反复抠字眼想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如某地以“水”为话题作文,学生拟的题目《眼神》《一片葱绿》《红五月》哪个与“水”没有关系?再如高考的“诚信”,学生拟的题目《制度》《善良》《现代化建设》《一个发生在清晨的故事》,哪一个不在话题范围之内?既然如此,只要在开头或结尾用超级链接点击一下话题,什么文章都在话题范围之内了。既然如此,又何必认真去审题呢?所以,写自己熟悉的甚至写自己已经写过的内容就成了话题作文考场上最时尚的做法。

2.思考钝化

因为三自原则的泛化,大可不必像过去那样沿着一个题目的方向深入思考下去,只需比比自拟题目和自选写作对象上的“偷巧”。只要有熟悉的甚至已经写过的题目与话题搭上界就可以了,随意想想,随便作点悬空分析,找到一个哪怕是浅尝辄止的主旨,也就可以展纸书写。立意自定,没有鼓励深入思考,深浅精粗均由自己确定嘛。特别是一些命题技术还不成熟的试题,把自己的主题预设在话题之中,更不需要学生去深入思考了。如2002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命题者“救死扶伤”的主题,“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主题,在题目中已经昭昭然了,还需要学生去深入思考吗?

3.文风浮化

自话题作文开埠以来,文体自选之风日盛一日,发展到今天,高考作文争奇斗艳故做惊人之举的形式创新日渐泛滥。书信、演讲稿、病历、剧本、辩论稿、采访稿、数学公式的证明、电视节目、说明书、电话记录、相声、心理测试、故事新编、诊断报告书……体裁的翻新掩盖不了内容的贫瘠与苍白。体裁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什么非得要去强化自选呢?一般情况下,学生是会根据题目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的。为了所谓的创新,追求形式上的繁荣,几年下来的结果,就成了今天这样的为形式而形式,人为造出与话题作文匹配的一些所谓的崭新的文体形式来。

4.简单试题复杂化

话题作文的引言及要求常常把一些学生误导进白虎堂。如2001年某地的中考作文,在话题作文的引言中说,透过楼里的灯光,你想到了什么,温馨之家、理想之舟、归宿之所……请以“楼”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凡没有提到“楼”字而写“温馨之家”“理想”“归宿”等的,都不得及格。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引言中说,在一次创新座谈会上云云,有学生就大写特写“创新”,结果被判为8分以下。

5.抄袭之风公开化

由于话题作文的题目立意文体的自由度太大,给一些人抄袭提供了便利,以致使弄虚作假的文章越来越多,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坏影响。就是高考的满分作文,也连续几年出现抄袭,甚至连省一级的教授、博导、阅卷指导委员也被蒙骗了。而没有得到满分的高分作文,只要没有与社会见面,又有多少人有时间精力去甄别文章是自创还是抄袭的呢?这样一来,抄袭之风自然就越来越公开化了,只不过抄袭的母本不要太出众太出名就行了。

作文教学呼唤着理性的回归,期待着实在、具体、深刻、精美、多样的教学方式的出现,期待着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写作素养的切实提升,减少在创新口号下的作秀,减少在话题作文长时间硬化条件下的僵化,让生动活泼的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与评价能够一一地逐步回归本源。

标签:;  ;  ;  ;  ;  ;  

主题作文给中学写作教育带来了什么?_话题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