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它的成功与否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否,更体现―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最棘手的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特别是新生,当务之急是狠抓习惯养成教育,它是班级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为此,我校试图通过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056-01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就必须培养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为此,我省进行了教育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而养成教育正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以前的教育思想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结果就失去了主动性、自觉性,这说明许许多多的学生都没有真正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1让学生懂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树立榜样,对学生制度规范教育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的学生可以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这就需要制度的规范。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的制度,因材施教。
当然,制度的制定也不过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所以,让学生真正做到,落实到实处上才是最重要的。这件事不需要多么重大,日常生活中就随处可见。比如,学生的坐姿不正确,甚至有的同学喜欢趴在书桌上,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就需要多加提醒,提醒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形成正确的坐姿习惯。还有很多,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所以,要让学生知道,不可以因为只是一件小事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让他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受益一生。
2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办的到的事,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那么,在中学时代应如何去培养良好的习惯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说得清清楚楚,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为人处事,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从遵守纪律开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科书,学生的一言一行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材施教是养成好习惯的着重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时,就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按照其年龄特征、性格特点来分类设计方案,分层确立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七年级新生刚入学时,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八年级时逐步对他们在思想、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习惯进行培养,并经常搞一搞“行为习惯养成月活动”,用于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对九年级学生则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健康的好习惯。
3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学生若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耐心教导他们,如果发现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有不正确的地方,就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训练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严格,在教学中要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的手段,达到爱的目的,真正做到寓爱于严,严爱结合。
4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没有端正而明确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就可能会贻误时机。如果在教育者的观念里,人才就等于高分,那么低分者断然不是人才,自然不在重点培养之列。如果教育者的思想里没有“人人都有潜能、人人都会创造、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那么被教育者当然不会知道自己有何种潜力可挖,自己有可能成为哪方面的人才,自然不会尝到“创造―成功”之后的欢乐。如果教育者只注意开发左大脑,只注意智力因素,那么被教育者左右脑失衡的现状就难以得到关注和改善,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也难以得到挖掘与培养。
其次,应表现在高尚的师德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修养上。教师运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人格、言语举止作为言传身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高尚的师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抹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循规蹈矩的学生,也不是让学生成为习惯的奴隶。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我们不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对立起来,把他们培养成学习、生活的“机器人”。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如对调皮学生的教育要该放则放,该严则严,不能听之任之;对认真、老实的学生的教育要尊重爱护,巧妙引导,不能要求过高,等等。这样,使学生逐渐内化成自己自觉的行为状态,而不是通过外部压力强加于学生,从而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自己的源动力。
总结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菊.初中生自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上旬刊),2014(6).
[2]吕素萍.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措施浅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3).
论文作者:阚奎忠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学生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习惯论文; 养成良好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思想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