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将村镇规划的行政从属性以及城乡作为城乡发展不同行政级别的空间差别之间矛盾为主,当前村镇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行政主体和城市空间领导形态关系矛盾、农村的总体导向与城乡统筹的矛盾、土地综合利用和管理的权限矛盾等等,对于村镇整体规划而言,其受到具体项目审批、规划从属以及规划科学制定等反面因素的制约。故在本文中主要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建设;
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通过几年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剩余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因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历史欠帐多等先天因素,及户籍管理、生产经营、土地产权等城乡二元制度缺陷,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县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三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在此情况下,仅仅依靠农村内部的改革与发展,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不仅降低了农民变市民的成本,而且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从而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增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产业、科技、资金和信息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支持“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现实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人口,由此带来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内需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笔者所在的临沂市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 年以来,我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 个百分点,每年有16 万农民转为市民,带动100 多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及3 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年均拉动生产总值约4 个百分点;另外,城镇化本身有利于规模经济产生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优化经济发展布局,促进集约式经营,而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将会带动商贸流通、餐饮、交通邮电、信息、社区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集聚效益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过程,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孕育成长的过程,是服务业带动一二产业优化提升的过程。
(四)新型城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城镇化进程越快、水平越高,全市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就越多,生活质量就越好。在中央、省对民生社会建设空前重视、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实施城镇化战略已成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有效途径。
二、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策略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要想有效进行城镇化的建设,必须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文本,促进城镇化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镇规划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从宏观上来说,新型城镇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体系,在此体系中涉及到的因素众多,必须注重个个因素之间的协调性。首先,充分了解城镇化建设区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从城镇化建设的文化特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的规划,做出具体的方案。其次,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对规划的方案和措施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对方案进行多次模拟,为城镇化建设指出正确的方向,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有能因地制宜,促进当地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鼓励城镇的企业转型
城镇化建设区域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性又细细相关,因此,促进城镇的企业转型是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和推动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城镇的就业问题。
首先,培育创新性较高的工业。长久以来,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想促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工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加大工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工业的发展创新,通过建设工业园、促进工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写作来提高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以大型工业带动小型工业的发展,以新兴工业带动传统工业的进步,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不断进步能够代表城市整体水平的提高,服务业涉及到的具体行业较多,对城镇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属于软实力的一种。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当地居民神火水平的提高,带动着物流、旅游、信息等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促使旅游和餐饮业的发展,并使其带动着当地农业的发展,从而对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提高城镇化的建设水平。
最后,提倡科技文化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有利的条件。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便利,加大科技的宣传力度,为当地技术的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三)加强智慧城市发展
在对城镇进行统筹兼顾,鼓励城镇乡村的多方位发展的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科技技术,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星际网络、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化信息的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实现不同地区的部门、行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强化社会资源信息共享以及协同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高度融合。最终,达到规范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技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效果。
(四)重视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的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促进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快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的生产业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其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更多的经济活动,为城镇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土地改革的基本作用,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发展,鼓励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到城市生产建设中,调整和改变土地制度,为农民提供参与入股分红的机会,鼓励农民利用手中的土地获取收益[2]。
(五)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在城镇当中,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的管控,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且实行节约用地制度,优化土地制度。在城镇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严格控制城镇的新增用地规模;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各种用地的相关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其标准;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逐步扩大对国有土地的管控力度,对经营性基础用地和社会事业用地进行有偿使用;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依法维护保障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利,维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所有权,并且改善农民的宅基地制度;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的范围,完善征地的制度,对农村农民的土地进行合理规范科学的征用;强化耕地保护制度,逐步完善对耕地的长效保护机制,完善耕地占卜平衡制度。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完善乡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机制,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长远目标体系、考核方法以及相对应的奖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各种资源的改革,并且完善各种资源的使用制度;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引入第三方来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大力推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当前制度体系所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确保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赵佩佩,顾浩,孙加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规划师,2014,04:95-100.
论文作者:蒋汀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城镇化论文; 制度论文; 城镇论文; 农村论文; 城乡论文; 农业论文; 工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