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所有活动与自然具有密切联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持续增加,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开发活动不断增加,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出现矛盾。自新农村建设被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显著的增长,我国综合实力也明显得到提升。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各种生态资源枯竭、水污染等问题突显,对农村人们生活造成影响。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上升到我国战略层面上。可见,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性
1.1 相对性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性、相对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当于各自参考值而言的,而参考值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这个参考值会随着时空变化的发展目标而变化,因此,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空间、时间具有不同的理解。可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相对的。
1.2 均衡性
根据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这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与认识,不应该片面的对某一个观点进行过分强调,忽视其他观点的价值与意义,应在不同观点基础上听取其中的价值,进而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事实上,只有深入研究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特性,实现两者之间发展的均衡性,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1.3 约束性
农业经济过程一定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要想实现两者协调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这样农业经济发展就不应该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生态资源出现枯竭、水污染现象,大都是农业经济发展形成的,是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超出生态环境所承受的范围造成的。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自然形态具有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会实现两者协同发展。
2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活、生产提供丰富的物质,自然生活是任何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任何产品的必要材料。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将其看成游离于正常经济生活之外的活动,生态资源保护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全過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们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生产模式,改变以往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生产污染形式,能够进一步解决农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农业经济生产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2.2 美化农村环境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为经济、社会、政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够在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美化环境,为农村人们提供生态环境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更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存空间。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农村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会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人们轻松、快乐的生活,消除人们压抑、沉闷的心情;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污染因子,能够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优美的环境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因素,进而实现新农村构建。
2.3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良好自然环境意味着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没受污染的土壤等,而这些是农业经济生成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为了协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应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及化肥,为农作物成长的绿色环境。像这种高质量、绿色的农作物产品,通常情况下,会受到人们的一致青睐,价格也会随之提升,进而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此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拓展草地、林地面积,改善动植物生存环境,为农村经济收入增长提供良好的契机。
3 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3.1 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业经济模式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有效的运用自然资源,构建顺应生物链规律及不同作物生长特点系统。要了解不同农业经济生产特点与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农业产出活动,根据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构建农村生产模式。改变单一农作物生产结构,根据农村土地特点进行农业区划,优化农作物生产机构形式,增强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率;根据农业资源特性,构建立体结构资源开发,规避只顾生产产量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模式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空间充分运用,目的是构建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例如:高层种植区一般处于农用地边缘,多种植植物,会减少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率;对于一些低种植植物,如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可以设置混种形式,进一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立体养殖模式从能量跟踪到能量流出,整个过程呈现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变单一农药防止方法,优化农作物防治结构,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的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借助自然生物相互之间相克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规避化学手段破坏生态环境。
3.2 加强各种污染源的控制
要想保护农村森林资源、水土资源、湿地资源及多样物种群,需要加大污染源的控制。推进清洁化生产。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构建地检测与生态检测技术以及评估各种环境指标,通过环境检测,设置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被称之为清洁化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模式能够从源头消除农业生产对环境破坏问题,整顿农产品市场,落实禁用高残留农药规定。加强环保性饲料的运用,推行畜禽洁净化养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体系产业链,例如:秸秆等可以作为再生回收物品转变为肥料,或者燃料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减少秸秆燃烧情况,美化农村环境,进而加强各种农业生产污染源的控制。
3.3 开展农业生态信息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两者的持续发展。构建农业生态信息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每一个领域都存在农业、工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农业生态信息平台,应具备信息交流能力,实现城乡信息交流模式。信息交流模式是先进农业生态技术推广的基础,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中,应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构建。加强信息平台的构建,相关部门能够大量宣传弘扬保护生活环境思想,提升社会公众生态观念与意识,进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基础上,不能以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与衡量,构建再生产循环生产模式,提升利益环境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健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振.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9(01):15-18.
[2] 马灼兰.刍议生态保护背景下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J].农家参谋,2018(23):97.
[3] 陈小勇,刘毅.陕西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及农业贸易金融的耦合协同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0):156-161
论文作者: 陈红华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协调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生态论文; 资源论文; 模式论文; 《城镇建设》2020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