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恒 巢阳发 陈育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000
摘要 目的 观察长强、承山穴穴位埋线治疗超前镇痛对混合痔术后排便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342例患者采用中央随机法将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组)和对照组,观察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便所需时间、疼痛VAS评分。结果 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治疗组最短者12h,最长者39h,平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21.14±6.21h;对照组最短者19h,最长者72h,平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32.37±5.34h,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穴位埋线后对排便及术后镇痛均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穴位埋线,超前镇痛;排便障碍;混合痔术后
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混合痔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最为经典的手术方式之一,但手术的创伤引起了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肛门疼痛、大便带血、大便排出困难等。本研究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长强、承山穴穴位埋线治疗超前镇痛对混合痔术后排便障碍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342例患者采用中央随机法将受试对象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组)和对照组。其中退出32例,穴位埋线组167例,男76例,女91例;年龄19-68岁,平均44岁。空白对照组143例,男65例,女78例;年龄20-65岁,平均43岁。两组年龄及性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选取研究对象时需依据2006年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诊断标准;②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或系统性疾病者;③患者需亲自签署各项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①穴位埋线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取长强穴及双侧承山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无菌镊子摄取一段待用的羊肠线,放入一次性针头的前端,后接针灸针。将针头快速刺入穴位的肌层,深约1.0-1.5cm,再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把羊肠线埋入穴位中。②空白对照组:常规处理,不予穴位埋线。
1.4 观察指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便所需时间;疼痛VAS评分。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本资料中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治疗组最短者12h,最长者39h,平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21.14±6.21h;对照组最短者19h,最长者72h,平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32.37±5.34h,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详见表1
表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S,h)
观察组 n首次排便时间
穴位埋线组
空白对照组167
14321.14±6.21
32.37±5.34
注:埋线组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所需时间P<0.01
2.2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所需时间(min),详见表2
表2 首 次排便时所需时间( ±S,min)
观察组 n排便时所需时间
穴位埋线组
空白对照组167
14312.72±3.44
18.11±5.12
注:埋线组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所需时间P<0.01
2.3两组不同时点观察VAS评分情况,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穴位埋线组在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时所需时间比对照组少,术后8、24、48、72小时两组VAS评分有显著差异,而术后4、6小时两组评分无差异,考虑术后4小时计6小时仍处在腰麻麻醉状态,故穴位埋线后对排便及术后镇痛均有显著疗效。
3.1混合痔术后排便困难机理
中医学认为痔术后,肛周络脉、筋脉损伤,局部经气阻隔,气血运行阻滞,气血不通,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因而大便秘结。或因痔术后,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枯不能滋润大肠,肠道失润。两者都能使大便排出困难。或因手术后疼痛的惧怕产生恐惧、焦虑情绪致情志不畅,肝疏泄功能失职,气机疏通和发散不利,导致气行郁滞,气机失调致排便困难,而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大肠运行乏力,津枯肠燥,排便不畅。
3.2 承山穴与长强穴穴位埋线治疗排便困难的机理分析
穴位埋线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通过留针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以加强治疗效果,针刺穴位埋入羊肠线,可以达到多因素、复合性刺激的效果,使气血经络得以疏通,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综合来看,穴位埋线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上。
长强穴属督脉经,位于脊骶端,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起自督脉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接任脉,下行循胸至脐腹,抵会阴复合于督脉,气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止。针剌此穴,可以调理一身阴阳之气,重在益肾疏肝利胆,疏通肠道气机并消散局部郁热,根据穴位的临近主治作用,临床上是治疗肛肠疾病的首选要穴。《甲乙经中国针灸大辞典》载长强穴主治便秘、便血、痔疮、尾骶部疼痛。
承山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下肢腑穴,因穴在腓肠肌两肌腹分开的下端凹陷处。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针剌此穴, 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以治疗疼痛。
在古代针灸歌赋文献中就己经有较多关于承山与长强配伍治疗痔的记载,如《玉龙歌》中记载:“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长强与承山配伍的针灸处方是典型的远近配穴处方。在该组穴位埋线,可以显著地改善肛门周围的神经传导和气血运行情况,使得气血运行通畅无阻,经络传导有序,从而能有效的缓解混合痔术后的疼痛及排便障碍。
参考文献:
[1] 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
[2]彭存奇,赵昂之.涛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处理[J].江西中医药,2011,42(436):34-35.
[3]王昱晟.长强穴在肛肠病术后的镇痛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杂志,2009,15(4):457.
论文作者:许志恒,巢阳发,陈育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7
标签:术后论文; 穴位论文; 首次论文; 埋线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所需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