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新一轮论争--兼论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新一轮论争--兼论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价值理论论文

关于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兼谈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新一轮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2)01-0001-05

一、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争论的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展开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新一轮讨论高潮,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以后,这种讨论日渐升温。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从此这一讨论更加热烈起来。

这一次的讨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并将具有深远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的瓦解、东欧的剧变和转轨、美国“新经济”的繁荣、中国现阶段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人类对世界持久和平的渴望和追求等,这一切构成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特征。这种全新的现实特点,与冷战前的世界形势不同,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更是无法等同。过去几十年来我们所接受和坚持的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这种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日渐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考验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同时,在讨论中,发展和创新,怀疑和否定,形成了一种双重旋律。

每当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工人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会甚嚣尘上,怀疑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呼声和思潮就会高涨和泛滥,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规律,因为现实总会在理论和思想上得到反映。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同样是受这一规律作用的,我们从大量的论著中,都可以切实地感觉到这一点。尽管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提出的疑问或某些观点,都当成是别有用心的背叛和反动,但是,上述客观形势对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学者的心理和思想观点产生了深刻影响,却是确定无疑的。

当前的争论已经表明,我们对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还并不能说已经彻底搞清楚了,正像邓小平同志坦率地承认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一样。今天我国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所讨论的诸多问题,有多少是马克思理论本身的确存在的问题呢?又有多少是由于我们的误读和误解所产生的问题呢?显然,必须对这两者做出明确的区分,不然,把后者直接当做前者,不仅是对马克思的不公正,而且会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不幸的是,这恰好又是我国理论界的现实。当前小部分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怀疑,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应该归于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的。

现在,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指望在资本主义经济跌入低谷甚至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的时候,再来高唱马克思主义胜利的凯歌。因为历史不是轮回的,而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实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克服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中存在的教条主义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坚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很多困惑和尴尬,莫不来源于这样的现实:当整个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繁荣的时候,在理论上要人们仍然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本身已经昭示了发展的方向,即一方面,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对已经出现的世界经济的新发展给予科学的说明,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有的某些理论和结论,另一方面,则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从而直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而且这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是互相分离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仍然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否则将与中国的现实不相容。

二、当前劳动价值理论争论的基本特点

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管理与价值创造、转型、科学技术与价值形成的关系、劳动价值理论与我国分配制度的关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三产业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等,不一而足。这些争论,总的来说,实际上是沿着三个层面和轨迹在展开,一是逻辑层面,二是理论与现象的关系,三是理论的政策运用问题。转型问题、“两重涵义”问题、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问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关系问题等,是典型的逻辑问题。科学技术与价值形成的关系、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第三产业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等问题,则多属于理论与现象的关系问题。劳动价值理论与我国分配制度的关系等则属于理论的政策运用问题。当然,这三个层面不是绝缘分开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形成了一个整体。总体上来说,这三个层面的争论,最终的结果目前还难以预料。一种可能是,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逻辑上更加完善、在理论上能够对更多的现象给予合理的说明、对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实际的贡献。而另一种可能则是,由于马克思经济学被解释得支离破碎,没有能够被重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解释更多更新的经济现象的理论体系,结果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取而代之。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评论究竟何时能够达成基本认识上的统一呢?任何一个学派内部的长期争论,往往会导致这一学派的分裂和瓦解,这在思想史上并不是个别现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某些理论问题上,还需要有更严密的逻辑论证、更清晰的理论表达。对马克思的某些理论结论也需要根据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进行新的调整,使之更符合实际。其次,究竟如何看待以揭示本质和规律为主要宗旨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也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过去我们曾经习惯于宣称马克思的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并且以为这就足够了,于是,忽视了对现象的研究,从而自我堵塞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途径。其实,理论的最终任务并不仅仅在于揭示本质,更在于科学地说明现象。不然,人们接受和不接受一个理论的依据何在呢?人们判断一个理论对错的标准又何在呢?马克思反对的并不是对现象本身的说明,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上继续走马克思在理论上没有走完的路。坚持说明现象的理论宗旨同实证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情。最后,经济学本来就是经世致用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决不只是一个“破坏旧世界”的学说,它应该成为“建设新世界”的有用工具,而恰好在“如何建设”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确需要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大力创新,包括需要大力吸收西方经济学中有用的东西。应该承认,究竟如何有机地统一“关于革命的理论”和“关于建设的理论”,仍然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智力上和政治上的最大挑战。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且在理论上做出逻辑一贯的说明,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当前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从目前发表的争论文章所反映出的特点来看,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争论:一是属于正本清源的问题,即通过争论把我们原来理解上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加以清理,使之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来的科学涵义。二是针对劳动价值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正面的立论来看,是力图通过创新来扩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功能和解释能力,从反面的立论来看,则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试图以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取而代之。

应该承认,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这种状况造成了劳动价值理论争论中存在一种低水平重复、效率低下的现象。许多问题几乎是争论了几十年,仍在原地打圈圈儿。比如,关于生产资料或物化劳动是否也创造价值的争论,可以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流通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等结合在一起,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科学说明,正确地运用马克思的这些理论,也可以对与此相关的一些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为了说明按多种要素分配的现实和现象,发表了不少主张生产资料或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的文章,结果引发了一批反驳这种观点的文章,而这些反驳文章其实不过是重复马克思的一些理论,只不过是做出了更详细的说明罢了。再比如,如何看待资本家的收入问题,这也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管理二重性理论以及平均利润理论已经说明了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过于简单、片面,甚至有一些错误,结果造成了思想认识与现实的冲突,人们不是把这种冲突归结于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而是归于马克思的理论。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同样属于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理论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马克思的理论本身解释了不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这样的争论,除了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外,在科学上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效率,即没有推进理论向前发展。换句话说,经济学理论界所提出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存在于我们一些人的头脑中的“问题”,而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本身真正存在的问题。

在讨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认真思考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身的准确涵义是什么?它是用来说明这个问题的理论吗?可以这样来用吗?怎样用这个理论才是合理的呢?我们可以看到,用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本来并非要由这一个理论来解释或并非只用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的现象,这是产生诸多问题或困惑的根源之一。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本身,的确是正确评价和运用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用药方法不对和药方本身就不对毕竟是两码事。

三、批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种误解

对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误解,正像对马克思的其他理论的误解一样,首先是从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理解而产生的。下述看法就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常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为了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用劳动价值理论证明了资本家及地主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从而批判和否定了资本家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还证明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利益上的不可调和性和对抗性,而这两个阶级的斗争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因而马克思主张用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毫无疑问,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前中国的现实及需要显然是不太协调的。于是,有些人开始从整体上怀疑马克思主义,而在经济学理论上则集中怀疑劳动价值论了。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常识性”的理解,看起来好像并不错,实则包含着很多的误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指出如下几点:

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并不单是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更不是单为了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告诉我们,马克思首先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这个理论并没有包含任何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阶级偏好。这个理论本身并没有包含肯定或否定历史上的哪个阶级的结论,而是对历史上的每一个阶级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不仅说明了它产生的根源和具体条件,而且从根本上说明了阶级存在本身只是一种历史的现象。阶级斗争的观点也不是马克思创立的,更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起点。至于资产阶级思想家拒绝接受这种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那纯粹是他们的阶级本能使然,而不是因为这种理论本身更有利于哪个阶级。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首要区别,不是阶级出发点的不同,而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差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同样在于此。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更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

2.劳动形成价值的观点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而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来的,马克思把劳动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真正科学的理论。“劳动形成价值”也不是马克思的“个人主张”,而是人类有商品交换以来所存在的客观事实,马克思不过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理论上阐明了这一规律。把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为一种在道德上为劳动和劳动者辩护的理论,进而理解为在经济上消灭剥削和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这仍然是马克思以前的空想家们的做法,而马克思与他们是根本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当然,把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为一种主张一切劳动都创造价值的理论就更是错误了。

3.马克思正确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证明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根据资本主义存在剥削的事实来直接批判资本家和否定资本主义。马克思并不同意空想社会主义者直接利用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来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观点。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进而运用存在剥削的事实来否定资本主义,这实际上不仅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而且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因为有阶级以来的历史都是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的,因而,根据存在剥削的事实来批判和否定,那么,被否定的就不仅是资本主义,而是整个人类历史。这种观点当然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马克思所绝对不能赞同的,因为它同历史唯物主义是直接对立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剥削有罪论”。当然,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剥削的事实,就更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立了。

4.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无条件地主张用工人阶级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所在。马克思一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反对和批判各国的机会主义,包括德国的拉萨尔派、法国的普鲁东主义、英国的工联主义、俄国的巴枯宁主义等。一切机会主义的共同点就在于不懂得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现实出发来制定工人斗争的路线和策略,结果很容易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和绝境。马克思在巴黎公社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最突出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盲动冒进的机会主义的根本区别。特别是到了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深刻地总结了他们在早期存在的对革命形势的某种过分乐观的估计,并对此作了自我批评。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工人革命论”。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能够全面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存在于我们一些人的头脑中的所谓“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可能就会减少一大半。

我们还要指出,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而是证实了这一理论,历史还将进一步证实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基本预言。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只不过是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而不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所宣称的是一种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至于资本主义何时、以何种方式过渡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中去,这已经不是这个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个实践的问题了。根据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现象来怀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全部理论,实在是一种肤浅的短见。马克思的理论和思想所具有的深刻性和历史穿透力,连西方的有识之士也是承认的,马克思在1999年被西方媒体通过国际互联网评为千年伟人第一名就是明证。

四、关于科学地评价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评价,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在西方的否定者中,有不乏像庞巴维克、萨缪尔森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有像斯蒂德曼、斯拉法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不管主观出发点怎样,他们的结论要么是认为劳动价值理论在逻辑上不成立,要么认为在理论上是一种多余。我国经济学界公开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人并不多,但否定论者的影响不可低估。我国否定论者不是更多地从劳动价值理论本身的逻辑出发进行论证,而是更多地强调历史的变化已使劳动价值理论不适用。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劳动价值理论呢?爱因斯坦关于评价自然科学理论的“逻辑标准”和“事实标准”在这里是同样适用的。不过,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不仅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遵循辩证逻辑的规律。单纯从形式逻辑来看社会科学问题是不适当的。这里的“事实”不等于零散的,更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客观上的整体。就逻辑和事实这两个方面来看,应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是还不十分完备。

就逻辑方面看,马克思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极大地改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其中最关键的是把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引进了经济学,这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最重大的贡献,也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看不到这一点,单纯运用形式逻辑的标准来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必然陷入理论混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企图把经济学发展成为一种纯粹自然科学一样的东西,恐怕也不是正确的方向,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也是认同这一点的。如果严格地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看经济学,那么可以说这种科学的经济学还没有产生,数学的大量运用只是使经济学具备一些科学的形式罢了,数学的运用本身没有而且也不可能使经济学变成科学。

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说,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财富生产与价值财富生产的辩证关系了。然而,我们现在的一些人反倒又回到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的水平上去了。所谓“社会劳动价值论”在本质上与“要素价值论”并没有区别,而要素价值论作为一种多元论,无论如何在科学上是不能成立的。虽然西方经济学家可以计算出某一生产要素在生产率中的贡献率,但它并不能计算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量,因为这在逻辑上和方法上是不可行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有谁建立一个公认的计算各生产要素共同形成价值的量化模型,倒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地租理论等理论在原则上已经说明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具体作用,并给予了量化的说明。事实上,所谓“要素价值论”其实是一种“要素价格论”,要素价格论不过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现象所做的最肤浅的认同罢了,并不是什么严谨的科学理论。当然,如果放弃价值概念,只是探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等问题,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供求均衡论更是貌似科学、符合实际,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循环论证,在逻辑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必须遵循同一标准,否则就是缺乏最起码的公允和公平。

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逻辑上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主要是针对古典经济学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错误,突出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但是对它们之间的具体联系分析不够,何况马克思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价值上去了。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理论的贯彻也不够彻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中阐明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以后,虽然他在以后的理论中始终在强调使用价值的“前提”作用,但是,并没有同时注重分析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方面。虽然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之所以这样做的历史原因,但在逻辑上,不能不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缺憾。毕竟物质财富的生产和价值财富的生产是一切商品社会的双重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把使用价值的分析和价值的分析自始至终地统一在一起,并且贯彻到底,这应该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今天,如果完全放弃劳动价值理论,那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就更是错误了。

就“事实”方面来看,劳动价值理论还符合不符合实际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从现象出发来看理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根据一些零散或者个别的现象来评判这一理论,而是要看现象总体及其主要趋势与这一理论的关系。劳动价值理论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本规律的最抽象的理论,虽然它来源于对现象的归纳和抽象,但是,正像一切社会科学理论一样,这种归纳不可能是完全的。社会科学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具有数学上概率的性质,或者马克思所说的“平均数”性质。如果因为有某些现象与理论不一致就去否定这个理论,那么一切社会科学理论就会都被否定了。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大数”现象来判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适用性。

那么,相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整个经济学理论来说,什么是“大数”现象呢?我们只要看一看当代经济的现实状况是不难得出结论的:

第一,无论现代科技怎么发达,生产中的机器(包括机器人)如何增多,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劳动者却是基本的事实,而且这一总规模和总比例并没有下降的迹象,劳动仍然是财富的创造者,仍然是价值的源泉。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劳动的宏观结构更复杂了(社会分工的深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了),劳动的微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智力含量加大了,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在生产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因此,从原则上来说,只要把马克思的“总体工人”和“生产劳动”的概念外延适当作一些扩展,劳动价值理论仍然是适用的。当然,“总体工人”和“生产劳动”的合理边界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至少不能将这两个概念无限扩大,以至于认为政府官员的劳动也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劳动,如果这样就走向否定劳动价值理论的轨道上去了。

第二,现代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从总体上来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应的价格(去掉货币本身价值下降这一因素的作用)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仍然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最好的证明。我们不能用个别高科技垄断性产品,或者其他一些垄断性产品价格很高的现象来怀疑和否定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基本规律的论断。当代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总劳动的增加是同时共存和共进的,如果我们承认这是基本的事实,那么,片面地用社会财富(GDP)或价值总量增加、价格上涨的现象来否定这一规律及整个劳动价值理论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关于这一点,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论证。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甚至出现了某些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现象(如国家的宏观管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等),但是,这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仍然是这个制度的基础和特征。因此,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发展规律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仍然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所论证的那样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慢慢地发展下去、质变下去。至于发展和质变的形式与过程,则是由资本主义自身来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必对此做过多过细的预测。简单地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象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其他理论,那只是由于前述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解所产生的一种肤浅认识。马克思在理论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分析,但决不等于要根据这种分析去否定和立即取消资本主义。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我们在实践上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也是并不矛盾的。这里的关键,仍然在于我们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关于剥削的存在与否,以及我们如何对待剥削,如何理解按劳动分配与按多种要素分配的关系等问题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解决。

总之,从逻辑和事实两个方面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我们必须坚持,也只有在坚持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完全否定这一理论,必将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重的理论矛盾和危机,最终将严重有损于这一伟大事业。

收稿日期:2001-11-08

标签:;  ;  ;  ;  ;  ;  ;  ;  ;  ;  ;  ;  ;  

劳动价值论新一轮论争--兼论如何科学评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_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