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心理障碍,轻松上考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考场论文,轻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既是知识能力的测验,又是心理素质的考验。考生考试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决定考试成败的重要因素。许多平时成绩好的考生因考试的心理障碍而大失水准,多年的“寒窗”功亏一篑,实在令人惋息。因此,加强考生心理调节,消除考试的心理障碍,就显得尤为迫切。考试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下面仅就一些带共性的心理障碍作简要分析,并提出初步对策。
一、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障碍是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出现偏差,缺乏必要的控制。表现为:
1.自我评价能力差。考生对自己知识能力没有正确适当的估价,或估之过高,洋洋得意,产生较高的考试动机;或估之过低,灰心气馁,产生对考试的恐惧和抗拒感。
2.自我控制能力低。如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没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心理负担过重,形成考试高度焦虑;一上考场就紧张或稍遇到难题就惊惶失措、对自身的紧张情绪束手无策,不能积极加以控制。
3.自我角色丧失。少数考生考试纪律观念淡薄,考试角色淡化,身在考场而不把自己当作考生,以致违纪舞弊。
克服自我意识障碍首先要端正对考试的认识,消除侥幸心理,辩证看待考试与成才的关系。其次,客观评价自己知识和智力状况,确立正确、适中的考试期望值。最佳期望值应该是在平时成绩略高处。另外适当进行考试适应训练,掌握一定心理控制方法、提高考试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知觉障碍
知觉障碍是由于心理活动异常以及知觉规律的作用,造成考生不能正常地感知考试内容。其表现为:
1.错觉。错觉是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错误歪曲的知觉。当考生处于情绪紧张、注意涣散、生理疲劳、自我暗示及考试环境光线暗淡等情况下,均可能导致错觉。考试中以错觉为多见,如考生把某些已知条件遗漏或把重要的要求看漏,本来要求多项选择的却当成单项选择的题日来解答了。甚至有的考生把最后一道题目或半个试卷面的题目都全然视而不见,等等。
2.知觉定势。表现为人们以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反映刺激物进行反应。如把试卷上的几何图形当成平时熟悉的图形对待,实际上二者仅外形相似而已。知觉定势可使人在已变化的情景下对事物产生刻板的歪曲的知觉。
3.幻觉。幻觉是在不存在的情况下产生的虚假知觉,如考试解答中赋予题目本身没有的条件、前提等。
知觉障碍的消除,主要办法是审题时谨慎细心,进行周密、系统、细致的观察,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力求全面深刻地抓住试题关键本质内容所在,而不为表象所迷惑。同时,考试中经常向自己提出质疑:“我是否全面把握了试题的已知条件、求解等内容?是不是有遗漏或自己添加的部分?”等等,使知觉在反复的思考中清晰深刻地进行。
三、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指注意难以集中和注意较为狭窄。外界刺激物(过强的噪音、光线等)、考生生理疾病、无关的思想杂念及情绪的波动等,都会使考生出现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主要有:
1.注意涣散。考生注意明显减弱,注意力发生频繁的分散,考生被其他刺激,如监考员的举动、其他考生的行为、对考试结果的担忧等,弄得心猿意马,这样考生就难以集中注意于考试活动本身。
2.注意转移困难或过速。考生注意从一道题目到另一道题目的转移闲难,常常被纠缠住,难以丢开,有时明知这样做不对,也无法摆脱,即使勉强转移注意,仍对其所答担忧不已,以致贻误后面试题的解答。而有的考生注意又转移过快,常常对题目不予以深究就迅速作答,造成大意失荆州。
3.注意范围狭窄。克服注意障碍,首先是要通过主观努力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对各种干扰做到置若罔闻;其次是考试中反复自我提醒:“我解题速度如何,是否在想与考试无关的事情”等,从而消除考场上的胡思乱想。第三是稳定考试情绪,避免高度紧张引起注意涣散。第四,平时重视对注意品质的培养,使注意稳定性增强,注意扩大范围,注意迁移和分配能力提高,适应考试情境的需要。
四、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是正常情绪反应的夸张、混乱以及减退,在外界细微刺激甚至无明显外因影响时,情绪易波动,反应较强烈;或对平时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较常见的有:
1.心境郁闷,表现为情绪低沉、抑郁不快、烦躁萎糜、无精打采。考前意外事件的刺激,长期高度复习备考引起的身心疲劳、自我感觉不适等均会引起考生心境郁闷。
2.高度紧张焦虑。焦虑是多数考生都存在的心理状态,焦虑程度过高,情绪极度紧张,会导致失眠、食欲减退或产生心悸、出汗、尿频、胃肠功能失调等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紊乱,进而造成注意力严重下降、记忆阻塞、思维中断甚至发生晕场现象。
3.恐惧。考生对考试的恐惧是由于以前的考试失败的经验,对考试结果的担忧、惧怕别人讽刺讥笑,受他人暗示等因素而引起的心理现象。恐惧会使考生心理压力过重,认识范围变得极为狭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压抑。
要使考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首先要正确看待考试对自己前途的影响,尽快放下思想包袱,“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同时又抱有强烈积极的希望,使考试焦虑处于适度的中等水平。其次,注意身体健康,保证充分睡眠,振奋精神,不为个别小事而心情烦躁,愉悦镇静地面对考试。再次,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过高的情绪得到调节,如采用情绪宣泻法(向亲友诉说、独自喊叫等),使郁闷紧张能量得到释放,可用系统脱敏法、自我放松法、自我暗示法等方法来降低和缓解高度焦虑和恐惧。
五、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人们在对知识的保持、回忆或再认过程中发生的困难和异常。与考试无关事情的刺激、考试注意分散、高度焦虑的情绪及身体疲劳等,均可能造成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
1.记忆内容的遗忘。即无法对过去记忆的知识内容进行回忆和再认,出现回忆丧失。如提笔忘字,有时考场上突然回忆不起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仿佛明明记得,却又说不出具体内容,而一出考场竟然马上想出来了。
2.记忆错误。这是指记忆不真实不准确,如把公式定理的关键部分记错了,或虚拟公式的前提条件等等。
消除记忆障碍,一是要求考前复习应该有系统性和计划性,以构筑自己有机的知识体系。需要记住的重要知识点,力争做到“过度学习”;二是出现暂时遗忘时不要惊慌,可先暂时转移注意力,放松情绪,保持冷静,然后再作追忆;三是进行积极的广泛联想,并辅以适当合理的知识之间的推理论证,使遗忘内容重见。四是通过回忆被遗忘知识内容学习的情景或试卷其他试题可能含有的线索来回忆有关内容。
六、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由于某种外来因素破坏了人脑的正常活动规律或扰乱思维的逻辑进程。考生情绪状态、考试环境、试卷难易程度及排列等均会造成思维障碍。主要表现有:
1.思维能力下降或阻滞。考生思维被事物具体的局部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或只注意事物偶然、个别、次要的联系,而忽略事物内在本质的联系。如有考生由于高度紧张,遇到难题惊慌失措,思维迟滞,出现中断跳跃现象,思维内容无内在逻辑联系,或者前提缺乏,或者因果倒错。
2.联系障碍。表现为思维呆滞迟钝,联想缓慢狭窄,或者联想内容散漫,缺乏逻辑联系;或者联想思路单一,不能作逻辑转换。
3.思维定势。其消极作用表现为考生由于受以前解题思路的影响,往往不加思索地想当然把考题套入过去解答过的题目类型,结果造成失误。
4.想象贫乏。想象内容陈旧狭窄,或者胡思乱想,游离考试之外,无所约束。
消除思维障碍十分重要。一是要排除各种杂念幻想,集中思维于考试解答过程;二是要稳定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急躁心理,使思维在轻松愉快中深刻迅速地进行;三是平时加强思维训练,考试中注意应用科学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拓展考试思路。四是讲究科学用脑,注意神经细胞的节奏性,在考试中连续用脑时要注意休息,防止大脑疲劳。
考试心理障碍是在考试的情境中产生的。只要考生有充分的信心,树立克服心理障碍的决心,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排除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发生的诱因,并掌握科学的考试方法、技巧,及时调整自己的考试心理。那么,考试心理障碍就能得到排除,考试也能取得理想成绩。
路成摘自《心理世界》
标签:心理障碍论文;